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采用熵值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揭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演变过程、短板弱项与影响因素基础上,探索提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人口增长缓慢和建设投资少是研究区县城所面临的普遍困境。(2)2015—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提升明显,但与城市相比,在“人口聚集”“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维度仍具有较大差距,县城短板亟待全面补齐以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3)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制约,且随着县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其限制因子出现从“保障性”要素向“提升性”要素转变的规律,县城城镇化建设需要差别化的策略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4)县城城镇化质量是以人口为基础,经济驱动、区位约束与政府调控等多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据此,从共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给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陕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主要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着力于研究陕北地区资源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该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未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首先讨论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评价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包含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发展采用该指标体系对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并用该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进行打分和排序,最后对提高河南的城镇化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民生、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评价法,对江苏省13个地市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空间分布差异,且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在三大类型间没有变化而在组内变化明显;江苏省城镇化质量是由经济竞争度、民生幸福度、城乡统筹度和可持续发展度共同决定的,但贡献作用大小各异,且它们之间并不都存在对应的相关关系。同时,针对测评结果指出要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进行城镇化建设,并因地制宜地给予各个城市分类指导,以使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结合大地伦理观并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理解新型城镇化,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测度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基础上,运用耦合分析工具,从中部地区整体和域内各省份两个空间尺度以及2010—2016年七个时间节点对中部地区两者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处在拮抗阶段,且耦合度值近年来处于停滞不前阶段;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水平基本符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整体处于中耦合协调阶段;但在区域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耦合协调度、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和新型城镇化质量状况可以将中部各省份的耦合格局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任务刻不容缓,需要用可持续发展思维来引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涵盖了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从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单纯的经济增长已不能满足其持续、长久的发展,而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方式"因其理论的成熟性、内涵的广泛性为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陕北地区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地区位于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两大目标,二者长期难以协调,影响到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该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互动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结合陕北地区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县的生态建设模式,从互动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陕北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对城市化生态作用的片面理解,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论述了城市化、工业化对解决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问题的积极意义,提出了城乡生态系统耦合作用、生态极等概念以及实施此区域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以熵值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以及生态建设质量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聚类将辽宁省14个地级市划分为四个等级:高质量城镇化地区、较高质量城镇化地区、中等质量城镇化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针对辽宁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究和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如何协调发展、相互推进,不仅关乎就业问题,更关乎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文章首先基于经济学视角对两者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现状,并就其间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与分析与一般城市地区不同,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在明确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城镇化效率、城市联系等7个方面对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化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客观赋权法中的变异系数法对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的角度得出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排在3大城市群地区的首位,山东半岛城市群次之,辽中南城市群最后,并分析各个子系统及城市群中所包含的城市对城市群地区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而言,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最深刻的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和最持久的发展动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说到底就是改变传统城镇化模式,谋求新型城镇化红利与改革红利的叠加优势.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民本位导向、系统性布局、低成本运作、多主体推进、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14.
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更加重视环境问题了。在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范围内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科学研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是针对陕北地区,来分析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中的重点领域与问题,希望可以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选择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以突变理论为基础,采用突变级数法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市域城镇化质量分区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认为江苏省的市域城镇化质量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同时,根据江苏省各市城镇化特点,将其划分为4个城镇化质量等级区,并对各等级的形成机制作了深入分析,找出了各分区的特点,提出了各分区合理调整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统计数据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建立了一个关于城镇化率-人均GDP的修正Logistic模型,对全国2005~2008年省际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估计了长江上游地区四省市城镇化路径。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的城镇化在人均GDP达到2.9万元左右时出现拐点,在拐点之前城镇化水平加速上升,拐点之后开始减速上升;四省市城镇化之间差距也相应在拐点处由发散转变为收敛趋势,并在较高水平上步伐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8.
基于陕北地区的资源环境禀赋、现行发展模式及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实现陕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本文提出了陕北地区的"П"型发展模式,即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一方面,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大力推进能源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另一方面,在能源化工产业的支持带动下,实施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战略,为区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赢"。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当地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培育教育、物流、建筑等配套产业,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引导我国各地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参照国家城调总队所构建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1项测度指标,构建了衡量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的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验证其合理性,基于Eviews6.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2011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研究。并得出,我国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良、中这两个等级,其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从研究结果来看,所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过去30年间,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城乡和地区间出现大规模人口迁移,贫困地区出现了许多“空巢村”现象.人口迁移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繁荣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了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现象的具体产生缘由及其影响,本文针对陕北两个市的家庭移民及收入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所用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覆盖8914个村庄,110万个家庭,490万人口.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揭示了人口迁移的模式、起因和影响,结果显示,家庭贫困或经济困难的人们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搬迁到其他地方.另外,举家搬迁和劳动力迁移是两种不同的人口迁移行为.我们的研究结果填补了一个重大学术空缺,对中国地区发展和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