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基层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差异,使得省际边界地区农村发展呈现出整体落后和不均衡发展特征.在对苏鲁豫皖交界地区6县(区)10镇25村统计调查基础上,从农村资源、金融、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制度创新等方面分析了省际边界地区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的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省际边缘区经济欠发达问题却愈显突出。苏鲁豫皖交界地带虽然在总体上位于东部沿海地带,但目前仍属于"经济低谷",需要加快发展。该文以行政边缘区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加快这一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省际边界区域边界效应的测定——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界区域.运用Barro 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型对淮海经济区1995年到2005年间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定量测定,得出苏鲁豫皖4省边界效应存在着一体化边界和疏远型边界2种类型,一体化边界包括苏鲁边界、苏皖边界、豫皖边界;疏远型边界包括鲁豫边界、鲁皖边界和苏豫边界.淮海经济区边界效应产生的机制包括边界的"切变效应"、自然与历史基础、中部崛起政策的提出.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推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后发崛起、跨越发展,打造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特提出"加快编制实施淮海经济区规划"的建议,提请大会审议。淮海经济区包括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地级市,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同质性很强的经济区域。淮海经济区地处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结合部,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  相似文献   

5.
历史久远、风光秀丽的城郊县 铜山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和淮海经济区中心,环抱徐州市区,是典型的城郊县.它历史悠久,古称"大彭氏国",因交通便利,有"五省通衢"之美誉.  相似文献   

6.
《大陆桥视野》2013,(5):30-30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推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后发崛起、跨越发展,打造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特提出“加快编制实施淮海经济区规划”的建议,提请大会审议。淮海经济区包括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地级市,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同质性很强的经济区域。淮海经济区地处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结合部,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是全国经济东西融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在我国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推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后发崛起、跨越发展,打造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特提出“加快编制实施淮海经济区规划”的建议,提请大会审议。  相似文献   

8.
省际交界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较为特殊的区域,且易被边缘化和遗忘的角落,其对全面统筹解决贫困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省际交界区研究并未蔚然成风,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就是对省际交界区的内涵和空间范围并未形成有效的统一性.本文尝试从边界与省界的内涵着手,深化理解省际交界区的概念,并有效区分省际边界区、省际边缘区、省际结合部等概念,进一步对省际交界区空间范围进行有效界定.  相似文献   

9.
铜山地处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和淮海经济区中心,东临沿海开放区,西接中原腹地,环抱历史  相似文献   

10.
边界效应与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冰 《财经科学》2015,(9):87-97
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分析视角研究边界效应对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最终得出:当边界阻抗系数高于一定程度时,边界效应对经济发展呈现地是一种屏蔽效应,此时省际边界区经济容易被边缘化,处于落后水平;而当系数低于一定程度时,边界效应会表现出中介效应,此时省际边界区会得到有效发展,省际边界区发展关键在于边界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变,而不是一味地对边界区进行输血式扶持.此外,人们的本土偏好在一定范围也会影响到边界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菏泽位于黄淮平原腹地,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结合企业实地访谈,认为省际边缘区双向联系的过渡型区位条件,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传统制造业具有较强的集聚引力。通过对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聚过程的分析,发现文化因素、种子企业、主体行为分别主导了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的萌芽过程、成长过程和扩张过程,提出了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的动因,是边界效应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条件下,多要素时空耦合和系统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了耦合的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区域城镇化内涵和省际边缘区特点,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运用熵值法,分析了2000—2009年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变化趋势,发现近10年来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以经济和基础设施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浙江块状经济传导和波及效应的反映,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表现为对前期滞后状态的一种补偿性异速增长,人口城镇化不明显,是其边缘区位对人口集聚引力弱的反映。进一步分析得出:边界效应作用力是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独有的基础动力;主导动力中的政府行政力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周边中心城市和毗邻城市强烈的相互作用是辅助动力;最后构建了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的动力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4.
省际边界城镇由于地域上的特殊性,在城镇化的发展中既存在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成为城镇化发展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本文选取浙皖边界的岛石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影响岛石镇城镇化发展的3个因子,基于3个因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子内部和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要确保山核桃生产主体的利益保障,提高农民收入;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产业链,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及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增强岛石镇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其打造成为浙皖边界区域集边贸、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中心城镇.  相似文献   

15.
<正> 铜山地处江苏西北部、苏鲁豫皖交界处,环绕徐州市。近十几年来,铜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是铜山县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一、铜山县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第一、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逐步得到改善,但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朱传耿  王振波  孟召宜 《经济地理》2007,27(2):302-305,290
省际边界区域既是省级经济政策的交汇区,又是区域摩擦的集中地,空间协调难度较大,统筹发展难点较多,是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边界区域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产业发展、空间组织结构模型、空间管治以及发展战略和对策等。这些研究多以现状的描述为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省际边界区域已成为我国区域统筹发展的重点,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重视探讨以“边界效应”理论为基础的边界区域经济学,深入分析省际边界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深化研究省际边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路径,加快构建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定量系统模型,科学完善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海经济区是由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城市组成的民间区域性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淮海经济区成立20多年来,各成员地市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和加强区域经济联合,促进经济社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因基础较差,实力较弱,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目前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区域,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之间经济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8.
省际交界地区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囿于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洼地”。本文从行政壁垒阻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角度,利用县级面板数据和省际市场分割指数,分析行政区划边界分割统一市场对区域经济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边界对省际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面影响,且随着市场分割程度的提升而加剧。进一步地,行政区划边界分割统一市场,不利于交界地区产业集中度、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制约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是推动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1986年苏鲁豫皖接壤的20个市,缘于振兴区域经济的同一个美好梦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跨省横向联合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淮海经济区,打响了向贫困和落后挑战的“新淮海战役”。然而20年过去了,淮海经济区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却仍未走出经济发展的洼地。区位的高地沦为经济的峡谷。淮海发展未能跟上发达地区步伐的原因在哪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当前,省际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各省区发展战略缺乏协同、定位缺乏错位、路径缺乏差异性等问题。应加强省际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协调,形成省内与省外、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点对多"、"点+点对多"战略协同多维互动模式,通过省际之间及同沿线国家或地区间的协调平台,形成中西部陆地经济与东部海洋经济多向开放的战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动性和市场主体的创造性,优化省际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路径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