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它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当前美国中西部农业区正在遭受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造成这一地区的玉米和大豆产量锐减,并导致全球粮食危机的警钟再度敲响。事实上,美国的粮食减产已经推动国际粮价大幅上扬,给粮食进口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粮食生产中化肥利用率的测算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宁  马骥 《技术经济》2014,33(9):91-96
利用粮食种植户的生产经营调查数据,运用DEA模型测算了种植户粮食种植的化肥利用率,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在粮食生产中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途径。结果显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冬小麦种植和夏玉米种植的生产效率和化肥利用率都存在省际差异和品种差异;户主是村干部时的化肥利用率比户主不是村干部时的化肥使用率要高;灌溉次数越多越容易造成化肥损失;土地条件对不同粮食作物的化肥使用率的作用方向不同。提出:要提高粮食种植户的化肥利用率,需要增强农户化肥投入的科学合理性、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加强科学和合理施用化肥的宣传。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镇化对山东省粮食生产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量耕地资源被城市建设占用,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水资源紧张态势日趋严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这些都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协调好城镇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合理规划城镇用地,以保障粮食生产及安全。  相似文献   

4.
付华  李萍 《财经科学》2020,(12):40-55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中,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反映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对粮食生产的时代影响及其认识的变化深入。本文基于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别以东、中、西部地区及坡度等级进行分组估计,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业机械的投入产出弹性及粮食产出增量贡献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机械的发展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表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分析对粮食及农业生产的影响,可能低估了农业机械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第二、不同地区之间农业机械的适用性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源自不同地区的坡度等级,在高坡度等级的地区,小型农机更为适用,在低坡度等级的地区,大中型农机则更为适用。由此提出的政策建议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发展结构,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因地制宜的发展不同类型农业机械;二是激励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促进全程机械化、全面机械化、高质量供给、高效能应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1.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的实施,稳步提升了我国粮食优势产区的生产集中度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已分别达到98%、80%、70%和59%。但是,在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实践中,粮食主产区的范围比较宽泛,无法完全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生产的要求将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粮食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粮食持续发展是农业的首要问题,它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内蒙古科右中旗的粮食生产发展缓慢、徘徊的原因进行了生态经济分析,提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的对策,认为旱地农业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这是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8.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特征和成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宇峰 《经济经纬》2005,(2):105-109
对中国在1990年和2002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形成条件下,稻米生产的区域分散特征、小麦生产的区域集中特征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和生产产量的分散特征日益明显。计量检验显示,人均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和种植业收入比率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段国廷 《经济问题》1989,(11):39-42
一、严峻的粮食生产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晋城市的粮食生产呈现出发展势头。1984年,总产量达到13.4亿斤,比1978年增长33.5%,上了一个台阶,但接着出现了连续四年的徘徊,除1985年特殊干旱外,其余三年都在11—12亿斤之间,没有突破12亿斤。与此同时,粮食消费量不增长。1938年与1984年相比,全市人口增加5.1万,增加粮食消费2000多万斤;肉类总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12.
13.
粮食问题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1994年我国粮食产后系统中人为损失高达1400亿kg,大大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次灾害带来损失的严峻事实,提出了"多环节减少粮食损失,全方位降低粮食消耗”的基本对策,为我国进一步研究粮食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运用DEA方法测算2004—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效率。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并不显著,且呈反复波动趋势。根据我国分地区逐步推进粮食生产补偿政策实施的特征,运用双差分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了其对粮食产量增长的政策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正面效应,但其长期效应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农业基建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农业基建投入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滞后性正向效应,然而,政府农业基建投资政策对农作物成灾面积波动不够敏感,存在以粮食产量为导向的短期化倾向。因此,政府必须持续重视并加大农业基建投入,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运用1983~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关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单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的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中长期潜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以来,械化水平和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等措施,萨克斯坦的农业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出口数量等方面。哈萨克斯坦采取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扩大了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哈尤其反映在粮食播种的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