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连云港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政策体系及培训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队伍结构及总体素质逐步优化提升、人才开发效能日益显现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思想观念淡薄、重“引资”轻“引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经费投入与培养需求不相适应、高端创新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支撑无力、现有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等诸多问题.当务之急,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加快连云港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就要在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人才支撑体系构建、“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技术链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对技术链的内涵及其结构,以及“技术链”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对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上、产业技术上、产业集聚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视角,研究发现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需求结构变动、供给结构变动、国际贸易、技术进步与标准升级等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为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要加速要素集聚以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引导消费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并针对出口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完善“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德国"工业4.0"战略给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本文对中国和德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企业陷入发展困境以及缺乏高端适用人才等问题,并提出中国应当利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合作,尤其是与重要贸易伙伴国德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技术、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是根本。通过对119家湖南省代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351名代表性人才进行调研,以湖南省为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与激励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开发经验,对加快人才开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依据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对其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的个性化薪酬体系,及具体的薪酬模式——自助式薪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中的应用.同时指出在设计定制化的薪酬方案时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行业而异,发挥薪酬的激励杠杆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贾夕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1):150-154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科技人才短缺制约了众多中小城市的发展,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科技人才获取发展动力刻不容缓。基于当前中小城市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科技人才的现实条件,分析了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具备后发优势等5种机遇,认为促进因素与制约因素并存,既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又要直面困境逆势而上。据此,针对性地设计出蓝海战略等6条聚才路径,以期为中小城市各级各类组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等产业特征不明显。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低端产能过剩、传统代工模式路径依赖等。为此,应通过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培育领军企业、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培养高端人才队伍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才与产业的匹配程度不仅影响人才效能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以湖北为对象,采用动态和静态两种分析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型人才与产业匹配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湖北省技能人才规模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形成有效的人才支撑,四个代表性战略新兴产业中,信息技术与光通信、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同时,它对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的现状,并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区域物流经济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地区物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关系、物流人才在不同职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物流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就逐步调整物流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江军 《经济研究导刊》2012,(30):198-198,215
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首先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然后从政策、技术、人才、市场四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莉 《发展研究》2014,(1):104-108
"十二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期,人才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在与国外新兴产业竞争中,必须清醒面对人才体系供需的矛盾,明确人才孵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真分析人才孵化主体、客体与目标,构建由多领域配套支持系统、多层次人才孵化系统、多维度优化支持系统共同组成的孵化机制,摆脱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劣势",充分发挥人才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效用。  相似文献   

14.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由"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在对"技术"与"技能"、"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进行了界定,认为其主要包含三种类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并对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传统产业也有高端环节,高技术产业也有低端环节;要改变观念,向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高端走,而不仅仅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会出现过剩。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应充分利用背靠京津优势,实施吸引人才和借用人才并举战略,通过协同创新快速融入京津创新体系,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进行升级;背靠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而,需要我们改变办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热处理技术专业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此,本文对校企合作下现代师徒制的热处理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0年成立了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11年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2012年3月出台了《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和半导体照明(LED)三大领域率先突破。经过几年发展,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罗辉  徐凤游  代乔  刘秭岑 《经济师》2023,(5):155-156+158
在当前“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紧随时代的发展需求创新自身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更好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文章重点阐述“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此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直是政府、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6-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28家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指数进行了测量,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政策实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和技术进步率大幅上升,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走向重技术创新的高端化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特别是2009年相关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诱发了区域创新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技术进步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是社会转型时期实现“十三五”规划、推行“人才+”模式的重要瓶颈。以全国享有创新型人才称号的群体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6位人才为样本,借助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多角度问卷调查和多层次数据分析,发现“六重六轻”的人才培养问题。在调研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现实,指出当前阶段人才培养中缺乏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整体平台、创新人才服务机构和创新人才合作平台,缺乏战略性产业链专项人才工程,境外培养渠道少等困境。为此,提出树立“大人才”观念,成立创新人才服务中心和创新人才工程评测研究院,研发设计创新人才工作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培养经费申请、发放、使用和监督制度,设立战略新兴产业链创新人才工程项目,加强境外培训项目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