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亚楠 《商展经济》2024,(6):114-117
本文以“易享校园”微信小程序为例,研究移动互联网理论应用与微信小程序推广,介绍了SoMoLo(社交、移动、本地)和O2O(线上到线下)的概念,探讨了“易享校园”微信小程序如何应用SoMoLo和O2O理论,进而分析其社交、移动和本地化服务的特点,重点讨论微信小程序的概念、特点和优势等,并提供“易享校园”微信小程序推广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优化小程序的页面设计、利用微信社交功能、运用微信广告和推送等。通过分析其他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案例,对“易享校园”微信小程序的成功因素进行总结,并展望移动互联网和微信小程序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智能手机在校园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联网覆盖以及APP市场的不断多样化和扩大化,手机APP的应用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文章以大学校园为例,结合手机APP技术特点及应用方法,提出了校园代购平台的模型。同时,着重阐述该平台的需求分析、功能特色、实现该平台的环境分析,平台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总结出基于手机APP的校园代购平台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魏蔚 《中国报业》2018,(11):55-55
从小程序支持APP分享跳转,再到近日微信宣布APP可以直接打开小程序,微信正通过小程序实现微信生态内外流量共享的目的,再加上不久前微信搜索对腾讯体系下各个APP的整合,微信一直在打造闭合生态。不过,正如外界对微信生态封闭性的质疑,APP与小程序的博弈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4.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移动APP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尤其在青年群体集中的职业院校中,移动APP已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在智慧校园建设发面,以移动APP作为"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服务平台方式,以更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群体智能使用平台的方式,为其提供学习及生活多方面的信息服务。本文从当前某职业院校学生群体消费习惯入手,了解到该群体消费特征存在缺乏消费规划的情形,将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吃穿住行及学习等多方面信息纳入移动智慧APP功能规划中,以此为其提供消费及学习信息参考服务。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到99%。高校校园的各个领域无不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一股"互联网+"的浪潮已经兴起。"校园APP"是移动互联网与高校生活融合发展的新常态,满足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于便捷式校园生活的要求。本文旨在探讨校园APP的营销方式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6.
崔文花 《成功营销》2013,(10):35-3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企业不仅要把APP应用放到手机、平板上,对于户外媒体,也一样可以服务更多用户人群,实现O2O营销。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学习、工作、或是上下班的碎片化时间里,不仅借助手机、iPad小屏网络浏览,还可以通过无线互联网平台,体验大屏智能服务,享受更多五花八门的线上即时消费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前,微信小程序由于其无须安装、使用方便等而受到关注,年轻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使用意愿对其发展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关于微信小程序的持续使用意愿以及其对大学生APP用户行为影响还没有具体研究,所以关于用户对微信小程序的使用态度和选择趋向也就不得而知。所以,就微信小程序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本文的研究对象微信小程序对大学生使用app意愿的影响,以此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微信小程序的使用态度和选择趋向,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人们交通出行的共享需求逐渐增大,并对应用工具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共享经济背景下,从大学生校园交通出行需求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校园拼车”微信小程序的市场需求,探讨了该小程序功能、安全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设计,并提出通过线下校园、商圈及线上的互联网社区、朋友圈等多渠道的推广方式。  相似文献   

9.
微信的狂飙突进的路上,是跟它同类型的移动APP的衰相和尸骸,它见证并佐证了"一家独大""赢家通吃"的移动互联网江湖的残酷性。微信的"伤害史"微信引入对讲,talkbox死了talkbox是最早的移动APP对讲机,但是,当微信引入对讲功能,它消失了。微信有了朋友圈,微博"冷了"微信的朋友圈是从"熟人"到"一面之交"、"陌生人"之间的人类社交递进过程,是强关系和弱关系的自然连接。微博的"广场溜达"模式完败。  相似文献   

10.
2016年1月11日,在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一次出现提出了关于目前微信的各种使用方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公众号来宣传自己的产品以及公司,或者利用公众号来做微商买卖,因为这样开发和获取用户和传播的成本更低,但是却没办法提供更好地服务,所以目前微信内部正在研究一种新的形态叫作【微信小程序】,微信小程序不仅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还免去了传统app需要下载的烦琐,因为微信小程序即用即来,关闭即走,不会占用用户设备过多的内存。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七八月起,一款名为"借贷宝"的金融APP席卷了包括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角角落落,这一崛起的金融手机应用到底靠什么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促使他们开始使用"借贷宝"这款产品,后续效果又会如何。本文试从营销学的角度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2.
蒋升阳  孙秀艳 《华商》2014,(22):22-23
微信、微博,各种手机应用……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随手拍,这一基于手机应用的互动式、开放式管理形式已悄然渗透到城市管理领域:去年底今年初,山西交警部门、厦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相继推出监管交通违法的“110随手拍”手机应用(APP).市民可将遇到的“路边上的违法”直接反馈至交警部门;  相似文献   

13.
《商》2015,(6)
<正>1.大学校园新媒体现状1.1校园媒体手机应用"青梅"的运营现状手机应用与报刊的融合案例多发生在社会化报纸中,但是目前已经有一款校园媒体手机应用"青梅"已经在各高校运营多时。青梅,是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携手北京中青融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校媒联盟理事单位、会员媒体打造的移动互联网校园资讯产品。青梅以其本地化服务、即时性发布、个性化定制和安全性运营为特点,致力于服务高校信息化建设,服务校园媒体及校园资讯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支付已成为人民生活中支付的首选。以手机支付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手机支付的作用,深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支付宝、微信、云闪付和手机钱包这四种支付模式。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属于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加速普及下,微信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设备用户必安装的APP.微信的诞生改变了社会通信、网络已有格局,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社交活动.而且,承担微信网络社区功能的朋友圈,是目前虚拟社区的典型代表.在这以大学生为活跃主体代表的时代,他们主要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社交关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以学生为主要载体,微信的社会交往圈,对人际交流和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分析大学生使用微信和微信的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基本情况,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促进微信信息传播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务院提出了大力推进众创、众筹的概念,为此,用"互联网+"和"公益方式"战略思维来推广在校大学生参与公益方式。手机APP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APP有低门槛、口碑效应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将大力推动公益理念的快速普及。通过利用创新运营模式的"益起动"APP推广公益方式,旨在改变传统的公益模式,实现公益的零距离。  相似文献   

17.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给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相对坚实的发展基础。诸多校园类APP因此在各大学校中被推广和使用。通过这些APP,能极快地将校园师生通过网络链接在一起,各种需求及工作得以以最便捷的方式展开。这种创新性的使用极大的便利了校园生活。然而,如何将一个便捷有趣的校园APP快速推广开来,仍然是诸多校园APP开发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基于此,笔者选取这一选题作为研究方向,尝试以"驴宝宝"校园电瓶车租赁APP为例,探寻校园APP推广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早上睁眼,很多人拿起手机的第一件事是看下有没有微信的未读消息;出入公共场所,"健康宝"成了2020年以来的"最热小程序";很多人出门不再带上钱包,只靠电子支付……2021年1月19日,一年一度的微信之夜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公布了微信10周年最新数据: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3.3亿人进行视频通话,7.8亿人进入朋友圈,1.2亿人发朋友圈,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微信上有3.6亿个公众号,朋友圈每天有1亿条视频内容。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5,(5):30-31
随着移动互联网O2O模式的市场的发展,手机打车APP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打车APP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计算,并对现有APP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代表产品微信则使人们沟通更加便捷。微信是由腾讯开发的一款即时通讯工具。其主要在手机上使用,用户可以在微信上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还能根据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人,以及通过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