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960—2015年呼伦贝尔草原气温和降水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1960—2015年呼伦贝尔草原区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这56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方法]文章采用Mann 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分析了温度、降水变化的趋势和变化速度。[结果](1)呼伦贝尔草原区过去56年中气温呈现出极显著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第二季度增温的趋势最明显,年均温增加中值005℃。海拉尔区增温速度为草原区最快,年增加中值004℃。(2)呼伦贝尔草原区这56年中降水呈现出不显著的波动下降趋势,年降水减少中值041mm。其中第三季度降水量显著减少,年降水减少中值092mm,第一、四季度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增加中值007~023mm。第二季度变化较小。满洲里市降水量极显著下降,下降速度为草原区最高,年降水减少中值125mm。(3)1~5mm降水次数和总降水贡献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增加中值0102%, 5~30mm降水次数和降水贡献呈现减少趋势,单次降水30mm以上频率很低。(4)历时1~2d的降水是研究区最主要的连续降水类型,独立单日降水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 2~3d连续降水呈现不显著减少趋势,连续4d和4d以上降水事件较为罕见。[结论]呼伦贝尔草原区过去56年整体看呈现出暖干化的趋势,年内尺度看降水呈现均匀化趋势,第三季度减少,第一、四季度增加。降水格局表现为分散化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减少,小雨增加; 连续降水减少,单日独立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刚察县草地资源丰富,是青海省环湖重点牧区之一,文章利用遥感技术对刚察县草地生物量进行了遥感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载畜平衡状况,以期为刚察县草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6—2018年刚察县的遥感数据、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进行生物量估算,并利用牧业统计数据计算载畜平衡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载畜平衡状况。[结果](1)指数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NDVI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指数方程为:y=60137e093x(R2=066)。(2)2015年植被生物量较2010年有所增加,而2018年平均生物量较2010年持平,这一特征主要与气候和降水条件有关,2018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干旱。2015年冬春草场生物量较2010年基本持平,2018年较2010年有下浮下降; 2015年和2018年夏秋草场比2010年均有小幅提高。(3)基于遥感估算的草地生物量结果和刚察县的补饲情况进行了草畜平衡情况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超载率为2308%,为超载; 2011年超载率为511%,2015—2017年分别为602%、690%、929%,均为草畜平衡。[结论]草畜平衡政策实施后,刚察县在减少草原可利用面积后,通过补饲减缓了天然草场的载畜压力,天然草场基本达到草畜平衡,有利于该区域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探讨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在评价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结果](1)2008—2017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2~06之间,从中度失调衰退发展到勉强协调发展,其中2008—2010年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 2011—2012年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 2013—2016年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 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发展; (2)不同市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2~06之间,其中郑州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周口市、驻马店市和南阳市等3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阶段,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商丘市、信阳市和济源市等10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平顶山市、鹤壁市、漯河市和三门峡市等4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结论]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各市区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文章以新疆伊犁巩留县草原为调研对象,明确该区自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草畜平衡实施效果,准确掌握该区载畜平衡状况,为更好地合理利用草原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新疆巩留县Landsat 系列影像(TM、OLI)遥感数据、草产量实测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回归反演模型,并结合实际载畜量对各年份的草畜平衡状态进行评估。[结果](1)指数函数y=12155e3553x(R2=0827 4)能较好地模拟植被指数(NDVI)和草产量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反演2015年平均产草量为1 48600kg/hm2,比2010年提高3612%; 2018年产草量为1 26904kg/hm2,比2015年低1460%,比2010年提高1624%,自草畜平衡政策实施后,平均产草量增加,但是由于年降雨量的变化存在差异。(2)巩留县从2010年超载大于15%降低到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超载小于10%,实施草畜平衡政策后均达到草畜平衡。[结论]通过草畜平衡政策的实施,巩留县总体达到草畜平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草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建议继续加强草畜平衡管理,以草定畜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达到草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活动积温是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最重要、最普遍的指标之一。利用1960—2009年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均温数据,研究1960—2009年河南省≥0℃和≥10℃活动积温时空变化。[方法]运用5日滑动平均法计算≥0℃和≥10℃积温; 基于GIS平台进行空间插值,点面结合地研究了两种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总体变化格局上,1960—2009年河南省≥0℃和≥10℃积温都呈上升趋势,前者年均值5 226℃、增加013%/年、振荡周期4年,后者年均4 6585℃、增加022%/年、振荡周期3年; (2)代际变化上,≥0℃和≥10℃积温变化趋势相似,均以2000年为界,之前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之后则发生较显著增加趋势,均呈自南而北的增大态势; (3)在空间格局上,虽然两种活动积温都展示着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趋向,但≥10℃积温的趋势更加明显; (4)两种活动积温的代际数值均与纬度和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河南省活动积温的区域分异特征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但其活动积温代际变化区域特征与其他省区相比存在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度甘肃省各县域现代农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耦合协同关系,为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考察2002—2016年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结果]2002—2016年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238 6、0243 6和0243 7,标准差分别为0118 6、0121 2和0114 7;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152 9、0124 4和0243 7,标准差分别为0185 1、0142 9和0144 6。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均值分别为0335 9、0316 0和0353 6,标准差分别为0168 3、0158 5和0141 1; 县域尺度的协调发展度平均值介于0316 0~0353 6,河西地区的波动幅度大于陇东、陇南地区。2002年、2008年、2016年3个年份的协调发展度Global Moran′s I值均为正值,全局冷热点区和局部冷热点区同步变动程度不大。[结论]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西北—东南”阶梯式降低特征,且时空分异明显,河西地区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势明显,陇东、陇南地区水平最小。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的协调程度整体水平不高,协调发展度时空分异显著,基本形成了以河西地区高水平的集聚区和陇南地区的低水平集聚区,陇东地区零星分布有较高水平县域单元; 协调发展成长空间呈现与协调发展度相反的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越高的县域其协调度成长幅度却小; 协调发展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冷热点分布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空间发展格局,热点区空间结构复杂,辐射范围大致呈现沿河西走廊的条带状分布,冷点区空间分布呈现圈层扩散过程,主要呈现以陇南为中心向周边县域扩散的团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来山东省生态用地变化特点及驱动因素,评价各类驱动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程度,为科学编制区域空间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用地提供参考。[方法]文章构建了全省生态用地转移矩阵,归纳了影响生态因素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提出了驱动力指数计算方法,定量分析和比对了各驱动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结果]2009—2017年生态用地共计转出2048万hm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72%; 转入316万hm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072%。8年来全省生态用地净减少1732万hm2,占2009年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00%。生态用地的流向以耕地最多,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流出次之,向设施农用地的流出也有较大面积。[结论](1)在影响生态用地变化的六大驱动因素中,耕地开发和城镇村工矿占用的驱动力指数最高,非耕农业占用对生态用地的变化有一定影响。(2)六大因素中城镇村工矿占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评价江苏省现有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绩效与空间差异对建立完善长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熵权-TOPSIS法,选取2010—2017年全省及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内11个指标,计算江苏省及三大区域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综合绩效值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单项绩效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江苏省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在2010—2017年8年综合绩效值由0189波动增长到0841,效果初现且具有较强推广价值。(2)经济效益绩效值以年均257%的增长率由0增长到1,效果最为显著,社会效益次之,生态效益自2013年后为绩效值中最低值,与前两项最大差距在05左右,反映出环境改善、农田质量提高效应远低于农户创收、社会公平效应,政策拟合度不高。(3)江苏省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效果存在空间差异,综合来看政策效果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凭借经济优势在2016年和2017年的综合绩效值上比苏中苏北高出01、在经济与社会绩效值以002的差距领先且生态绩效值没有下降拐点,具有长效可持续性。[结论]现阶段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效果依赖地方政府经济实力,尚未形成良性长效机制,需从制度体系、环境经济手段、差别化补偿措施、农业补贴结构和宣传等5方面着手,推进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更好地服务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河南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治理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乡村治理的有效实施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方法]通过构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2007—2016年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展开了评价,采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制约该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治理水平的障碍因子进行了诊断,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发展演变规律。[结果](1)2007—2016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1提高到2016年的0788。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亿元GDP专利授权量和城镇人口密度是该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素。(2)2007—2009年乡村治理评价分值呈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444提高到2009年的0482。2010—2013年乡村治理评价分值呈现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0441降低到2013年的0397。2014年乡村治理评分开始上升,2016年相比2014年提高223%。农药投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化肥投入是制约该省乡村治理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3)2007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治理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为0377,处于低度协调耦合等级。2008—2016年耦合协调度整体上由0403提高到0575,处于中度协调耦合等级。[结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乡村治理较为落后,今后城镇化建设应以乡村治理为基础,努力实现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淮地区玉米涝渍指标构建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江淮地区玉米涝渍灾害严重,研究揭示区域玉米涝渍灾害时空发生规律对科学开展区域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1981—2010年江淮地区18个站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农业气象资料,基于作物水分盈余指数(CWSI),引入播种前底墒,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涝渍敏感性差异,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阶段涝渍灾害影响权重,构建适用于江淮地区玉米涝渍等级评估的玉米综合水分盈余指数(CWSIM),并根据典型涝渍年综合指数同对应减产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划分春、夏玉米不同等级涝渍的指标阈值。[结果](1)春玉米的轻、中、重涝指标阈值依次为: 080≤CWSIM<101,101≤CWSIM<123,CWSIM≥123; 夏玉米为: 109≤CWSIM<144,144≤CWSIM<179,CWSIM≥179。(2)各阶段水分盈余指数(WSIM)分布规律,春玉米为:出苗—拔节期、拔节—吐丝期呈由北向南的纬向增加分布; 吐丝—成熟期高值区位于安徽省西南临江一带、江苏省淮安市东部、扬州市及其周边区域,低值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及中部的中心区域、江苏省东南边缘,其余为中值区。夏玉米为:出苗—拔节期呈由北向南的纬向增加分布; 拔节—吐丝期高值区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低值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及临江一带,其余为中值区; 吐丝—成熟期指数呈由西向东的经向增加分布。(3)江淮地区近30年,春玉米CWSIM值由北向南呈纬向增加分布。整体指数在不同时期的排序为1991—2000年>1981—1990年>2001—2010年; 夏玉米CWSIM值由北向南呈近辐射状条带增加分布,不同时期指数排序为1991—2000年>2001—2010年>1981—1990年。[结论]安徽省沿江一带是玉米涝渍害发生的重灾区,且1991—2000年较其前后10年涝情最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塔城地区气候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方法]文章利用塔城地区7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探究了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积温和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61~2013年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潜在蒸散量呈减少趋势.1961~2013年塔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潜在蒸散量、积温分别在1997、1967、1996、1989、1985年发生增加突变.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积温存在明显的多尺度周期特征,即30年的大周期和15年的小周期变化.塔城地区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雨量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西多东少的经线分布特征;日照时数大致呈现南短北长的维度地带性特征;潜在蒸散量存在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积温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维度地带性特征.[结论]在全球气候变化下,较全面了解到新疆塔城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对建立塔城地区气象预测与农业生产之间的预警,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有很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气象研究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在华北平原的适用性,能够为区域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61—2015年华北平原气象观测资料,使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标准化降水蒸散量指数(SPEI),从数理统计、土壤湿度、农作物受灾面积等方面综合分析了SPEI在华北平原地区的适用性和对干旱的评价能力。[结果](1)华北平原地区SPEI与10~20cm土壤相对湿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SPEI值越大,气候越湿润,土壤湿度越大。(2)同一时间尺度下,不同地区SPEI与农作物受灾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由弱到强分别是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而各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由少到多依次为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灌溉对潜在蒸散量计算结果干扰较大,SPEI对水稻种植区域的历史干旱识别不灵敏;(3)文章计算的SPEI能够与历史同时期发生的、厄尔尼诺引发的干旱事件很好地对应起来,华北平原地区整体呈不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各年代差异较大。[结论]综合考虑了气温、风速和日照时数计算的SPEI,年尺度和季节尺度能够与典型站点典型年份的干旱事件很好地对应起来,与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和农作物灾情数据有显著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反映干旱严重程度,经过数理统计检验的SPEI适用于华北平原地区干湿变化的研究,但同时也要注意灌溉农业区的特殊水热状况,做出合理的分析调整。  相似文献   

13.
刘冰  舒成 《水利经济》2017,35(2):59-62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呼伦贝尔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了呼伦贝尔市水资源开发在水生态保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居民饮水安全及水利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水利管理制度改革四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和应对措施。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解决用水需求并保障用水安全,实现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新疆塔城市玉米生育期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气候因子(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积温和潜在蒸散量)趋势变化特征、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方法]文章选取1961~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研究,运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法。[结果]塔城市玉米生育期气温和降水年际变化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呈缓慢减少趋势;从相对湿润指数来看,玉米生育期表现湿润化趋势。平均最高气温、积温的突变结果分别表明在1995年、1996年发生增加突变特征,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分别在1997年、2008年发生减少突变趋势;周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平均最高气温、积温大致存在多个尺度的周期特征,即30年的大周期和15年的小周期尺度。[结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但各地级市差异明显,各类整治工程效益迥异。根据不同盟市发展与地区定位,从自治区层面综合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确定地区土地整治目标和重点,对部署土地整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使用灰色关联模型,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共10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12个盟市的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内蒙古整理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4盟市,复垦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通辽市、兴安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等传统煤矿产区,开发工程以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通辽市综合效益最为显著。依照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位序排列,内蒙古12个盟市可划分为4类,其中第I类为均衡发展重点整治区域,第Ⅱ类为土地整理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Ⅲ类为土地复垦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Ⅳ类为复合类型整治区域。与第I类区域相比,后3类区域各类工程综合效益略低,但具有明显的优势类型。[结论]作为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内蒙古土地整治工作应考虑不同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适度整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新型城镇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两者间的耦合度有利于区域甚至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方法]以淄博市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间的耦合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2008—2017年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逐年增加,但一直处于次优水平,其中2008—2017年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逐年增加,处于次优水平, 2008—2017年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逐年增加,同时2008—2015年处于次优水平2016—2017年处于最优水平; 同时2017年淄博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均处于次优水平,且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相对于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低,其中博山区、桓台县、高清县和沂源县的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张店区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结论]实现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以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区县,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农业用地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载体,开展农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估,有利于有关政策的制定,也为农业用地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运用标准差-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广西农业用地利用绩效进行整体评估,根据绩效评估结果为广西农业用地利用提出合理的建议。[结果] 2008—2017年广西农业用地利用绩效水平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较差水平(0.299 6)达到2017年良好水平(0.630 5)。从3项绩效的障碍因子来看,土地产出和生态环保对农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的影响最大。2008—2017年生态环保绩效指数从0.367 9上升到0.612 4,已达到良好级别,障碍度也从52.46逐渐减小为31.68;土地利用绩效指数从0.216 4增加到0.605 7,目前仍在趋于优化,其障碍度也从26.99下降到15.67;土地产出绩效指数从0.299 6较差水平上升到0.630 5,绩效达到良好阶段,而障碍度从60.12下降到25.47。[结论] 2008年以来,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突出,农业用地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农业用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土地产出增长明显,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然而在国内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广西也应该以促进经济转型为主,适当放缓或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内蒙古达赉湖湿地的自然概况及其形成原因,分析了该湿地的主要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价值;人类活动频繁、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已引起局部沙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提出了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协调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严控载畜量,发展人工草场;发挥本地优势,防沙治沙,加强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区域农业生产格局通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变动实现调整,将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以期对其粮食供需关系和供需关系变动下农业生产新变化进行细致描述。[方法]文章基于县域尺度,以重心模型刻画近10年山东省粮食供需背景,综合利用粮食生产空间转移系数、区位熵、结构变动指数等方法,分别从产量和结构探讨农业生产在粮食供需背景之下的格局演变。[结果](1)2008—2017年山东省缺粮区数量增长,粮食供需重心明显西移,西部须面对来自自身粮食需求和东部缺粮量同时上涨的双重压力。(2)山东省粮食生产转出区数量先减后增,粮食生产转入区数量先增后减,粮食生产与供需变动存在空间一致性,粮食生产转入区进一步向西集中。(3)供需变动下山东省农业种植结构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而非粮作物集中趋势增强。(4)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指数高值区可分为粮食生产提升型和城市规模扩张型两类。前者为缓解粮食供需压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显著上升;后者呈现以市区为中心的接触扩散格局,但也通过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供需,并未出现粮食作物大规模转变为非粮作物。[结论]在粮食供需背景下,山东省应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以求适应供需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云南边境甘蔗产区面积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甘蔗种植业是云南边境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应用遥感方法研究甘蔗产区种植时空变化为地方农业部门及农户合理种植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方法]文章以云南省德宏州及部分缅甸境内的甘蔗产区为研究区,使用2013—2017年卫星多光谱影像和极大似然分类提取甘蔗种植空间信息,通过公里网格统计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13—2017年云南边境甘蔗产区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 2017年较2013年总体减少约14%;(2)境内境外甘蔗种植的空间变化特征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其中境内甘蔗种植在72%的网格内稳定,在20%的网格内减少,在8%的网格内增加,面积减少的网格主要分布于河流沿线的冲积小平原,并呈集中连片状;境外甘蔗种植在68%的网格内稳定, 17%的网格内减少, 15%的网格内增加,面积增加与减少的网格数量相当,空间变化特征不明显。[结论]遥感方法可准确分析该区域甘蔗种植时空变化,结果可为云南边境地区甘蔗种植业优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