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考虑碳排放约束,分析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特征和区域特征,以期为提升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05—2016年甘肃省14市州面板数据,以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对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结果](1) 2005—2016年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值总体呈现下降—上升—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且均小于1;(2)碳排放约束下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年均值为1.010,年均增长率为1%,且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3)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陇东南地区次之,河西地区增长最慢。[结论]忽视碳排放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提升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战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2):104-111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使用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效率普遍恶化,而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显著;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TFP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农业TFP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则对农业TFP产生的正效应不显著。[结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省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近海捕捞业1988—2018年沿海11省市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对技术效率的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近海资源不断衰退的背景下,我国近海捕捞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逐年降低,技术进步效应远超技术效率带来的影响,但是这种效应逐年降低,技术效率变化影响比重增大并且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牛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国有及集体和个体奶牛场牛奶生产的随机投入距离函数,分析中国牛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来源。总体上讲,中国牛奶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比较温和的,国有及集体和个体奶牛场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25%和2.33%,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国有及集体奶牛场的技术效率明显下降,而个体奶牛场的技术效率略有增长。中国牛奶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大约为80%~90%。推广新技术仍然是中国今后牛奶生产的优先政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各省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是定位和规划各地区新时代绿色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对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统筹决策基础.本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方向距离函数下的ML指数法对中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解以及分析.研究表明:(1)依赖技术进步拉动的全国整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时段内保持上升态势;(2)各省份...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1999-2006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通过Malmqujst指数的分解,分析了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使河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明显.通过分析,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针对河南农业主产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提出了应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以提高规模效率,最终促进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中国乳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2002-2006年中国乳制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中国乳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2002-2006年中国乳制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11.4%,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特征,其中,技术进步为9.7%,技术效率为1.5%,技术进步构成中国乳制品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分省份看,76.7%的省份乳制品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分不同企业规模和企业经济类型看,除集体企业外,乳制品企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均来自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8.
[目的]马铃薯主粮化已成为我国第四次主粮革命的新趋势,我国马铃薯产业具有良好的产能基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但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产业发展面临诸如加工能力低、经营模式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为实现我国主粮多元化需要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方法]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2011—2016年我国马铃薯16个主产区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利用Moran's I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动态变化。[结果]马铃薯产业整体技术效率偏低且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逐渐从技术进步转变到更加注重提高技术效率且主导因素存在区域性差异;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新区"、南北连通的"西区"和强强联手的"北区"三大集聚区。[结论]马铃薯产业区域性明显,打破地理界线跨地区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后从技术效率提升、区域产业布局、市场对接等方面对我国马铃薯产业优化调整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的现实,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结合Malmquist指数,测算了十年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揭示了我国粮食生产增长的源泉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我国粮食平均综合技术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相对偏低,加大技术应用和规模化种植仍然具有很大潜力;全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近十年来有所下降,在影响全要生产率的因素中,由技术创新所决定的技术进步呈现下降趋势,由新技术转化推广所决定的纯技术效率不断上升,规模效率则没有得到任何改进;从地区来看,非粮食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而粮食主产省虽然技术效率稍有改善,但技术进步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加快非粮食主产区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大粮食主产区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高全国粮食生产效率成为保障粮食生产持续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农业转型发展的时空分析及问题识别*——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小丽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9):162-168
[目的]为识别三峡库区各区县的农业发展转型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2006—2014年库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作出测算,并进行空间关联分析。[方法]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6—2014年的三峡库区及各区县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三峡库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及空间关联。[结果]在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除2006年外,三峡库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提升状态;各区县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明显的空间集聚结构;各区县因表现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偏低等特征,使库区不同区县出现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和技术效率滞后于技术进步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库区农业发展转型问题的空间异质性。[结论]加快三峡库区农业转型发展,需结合不同区县的发展问题,充分利用空间相互作用,采取政府统一部署、区域差异化政策以及推广农业科技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厘清苹果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及产区差异,是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法 文章基于2004—2018年我国8个苹果主产区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全局ML指数,从静态、动态不同角度,对我国苹果环境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不同产区之间的差异。结果 (1)我国及各主产区苹果环境技术效率均未达到最优状态,区域差异明显,黄土高原主产区高于环渤海湾主产区,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相比,环境技术效率明显偏低;(2)规模效率是当前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主要来源,黄土高原主产区纯技术效率略高于规模效率,环渤海湾主产区纯技术效率偏低;(3)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提高,区域间增速差异较大,黄土高原主产区增速高于环渤海湾主产区;(4)技术效率是我国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增长源泉,技术进步贡献度相对较低。结论 我国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各产区要通过因地制宜制定苹果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借助农业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加强果农高素质培训等方式提高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2.
张霞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0):147-154
[目的]探究在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有利于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状况,为后期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以及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西南地区5个省(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变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农业TFP差异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呈缓慢增长的趋势。通过对不同地区农业TFP结果进行比较,四川省农业TFP有先逐渐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技术进步是影响四川省农业TFP增长的原因;(2)重庆市农业TFP也是呈现波动式缓慢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54%; 贵州省农业TFP近20年来增长速度最快,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进步; 云南和广西农业TFP也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农业TFP的影响有所差异。(3)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并且不同地区农业TFP水平具有向各自稳定状态发展的可能性。[结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增长与技术进步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因此,制约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技进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科研导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我国西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厘清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现状是探索农业绿色发展路径的逻辑起点。文章对农业环境TFP测算体系做了进一步的解构与改进,并分析其动态演进及收敛性。方法 利用基于SBM-DEA模型的GML指数,测度了1995—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农业环境TFP,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探讨其收敛性。结果 中国农业环境TFP与农业生产总值变动态势基本吻合,两者的增长速率均在2010年达到峰值,此后农业环境TFP增长速率超过农业生产总值,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农业环境TFP的年均增长率为3.13%,增长率自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依次递减;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技术效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退迹象,其中东北部最为明显;全国及四大区域均存在β条件收敛,但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及其他区域均存在β绝对收敛。结论 中国农业环境TFP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应加强各地之间的农业经济联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各地农业环境TFP逐步收敛;特别对于东北部,技术效率衰退较为严重且内部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不利于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算水禽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评估水禽的投入产出效率,同时分别对比各养殖区域之间TFP的增长率及贡献的差异。[方法]文章依托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水禽投入产出数据,基于索洛残差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水禽TFP指数、TFP增长率和TFP贡献率3个角度展开分析。[结果](1)全国水禽TFP均值为1.352,大多数地区的水禽TFP指数均大于1,山东省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为全国第一;(2)全国水禽TFP增长率平均值为0.19,水禽TFP贡献率平均值为120%,TFP贡献率和增长率较上一年都有所提升;(3)区域差异比较后发现,西南地区的水禽TFP指数、TFP增长率和水禽TFP贡献率的均值最大,而华中地区的3个指标均值均为全国最小,水禽的TFP区域特征呈现出“北向南移”趋势。[结论]技术进步对水禽产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说明水禽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投入;突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水禽产量的增长,说明不仅要预防突发事件,而且要不断挖掘突发事件后的边际效应;水禽TFP区域差异显著,要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后因地制宜施策,最终提升水禽生产要素投入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垦已经成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我国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态势、区域差异及主要限制因素,提出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策建议。[方法]采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利用全国30个垦区投入产出数据,评价分析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平均值为1.104,技术进步变化平均值为1.160,技术效率变化平均值为0.953;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的区域为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和新疆地区,增长相对较慢的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和东南山地丘陵区等。[结论]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是其主要抑制因素,农垦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而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仍然相对较粗放;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将全国垦区划分为高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低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和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4种类型。建议通过完善农垦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建立农垦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和新型垦农关系、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推进农垦农业经营管理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专业户和商品猪场数量比例逐年增加,对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找出其提高方法,有利于推动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现代化进程。[方法]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以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去西藏、宁夏)为研究对象,对2008—2017年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从整体层面分析,2008—2017年以来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平均TFP指数为0.995,年均下降0.5%,主要制约因素是技术进步缓慢,但两极分化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从区域层面分析,仅有重点发展区TFP上升,其余3个区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除适度发展区其余两极分化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从整体层面要提升生猪产业整体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大规模生猪养殖高新技术的应用效率以及管理效率;从区域层面要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实施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大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进行测度,以期发现影响其技术效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我国现阶段生猪养殖业战略性区划调整"南猪北进"工作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方法]根据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基本原理,运用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我国北方大规模生猪养殖数据构建中国北方大规模生猪养殖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北方大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结果]北方地区大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值纵向上来看整体在不断下降,而从地域上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地区技术效率值较高,北京与西北地区技术效率值较低。[结论]内蒙古自治区与东北地区适宜作为大规模生猪养殖承载地,与国家政策具有一致性;华北地区与西北地区大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测度值较低,存在较大改进空间;针对该现状提出构建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的规模生态生猪养殖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构建包含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及30个省(市、自治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从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5个方面对全国省区的城乡一体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省区差异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搭建包含26个具体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对2003~2012年全国及30个省市区城乡一体化进行测算评价,进一步采用统计描述分析方法对时空演变特征及省区差异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由缓慢增长向快速发展转变,呈“东高、西低、中均衡”的经济地理布局,但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并呈收敛趋势。全国及较大部分地区步入城乡一体化扩张阶段,北京、上海率先进入城乡一体化初步实现阶段,而贵州仍处于起步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依靠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一体化带动,城乡规划和生产发展一体化相对滞后。[结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各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通过加强城乡空间规划布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政策体系、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实现全国区域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进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