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通过探索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影响,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摆脱土地束缚、顺利实现人口城镇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川鄂苏黑4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调研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了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1)土地利用自由度越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定居意愿选择会倾向于异地城镇,在乡镇、县城、地级市还是省会城市的选择上也倾向于往更高一级的城镇定居;(2)农地功能的感知程度越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乡镇、县城、地级市还是省会城市的选择上,会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的城镇;(3)土地流转会推动劳动力定居于异地城镇,且在乡镇、县城、地级市与省会城市选择上更青睐更高一级的城镇;(4)受土地调整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选择定居异地城镇,在乡镇、县城、地级市或省会城市中也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城镇;(5)相对江苏省,四川、湖北及黑龙江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倾向于定居异地城镇和高级别城镇。[结论]农村土地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束缚,政府应着重关注放活土地经营权、强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等,同时政策的制定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农地退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农地退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山区生态恢复提供新的路径。[方法]文章基于武陵山区180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山区农地退耕的因素,重点分析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退耕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劳动力转移现象明显,85%的农户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比例达到51.61%,户均转移劳动力数量占家庭总人口的29.90%;(2)研究区农户退耕较为普遍,退耕农户占样本农户的55%,户均退耕面积0.31hm2;(3)非农收入和农业劳动力比例对农户的退耕面积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家庭女性劳动力数量、家庭总人数、承包地面积、种植耕地的总块数、两个地区哑变量——万木乡和丁市镇也显著影响了农户的退耕地面积。[结论]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非农收入增加促进了农户的农地退耕,但是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又降低了农户的退耕地面积,最终两者的作用相互抵消,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的退耕地面积产生了不可确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劳动力逐渐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农业雇工成为补充农业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研究农业雇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农业劳动力市场完善、推动农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微观经济理论对农户农业雇工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数理分析,并基于河北省丰宁县291户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理论分析表明,农业产出的价格、农户资本禀赋、农户土地禀赋对农户雇工数量具有正向影响,而农户劳动力禀赋、雇工工资率则具有负向影响。(2)实证分析表明,调研农户中雇工或雇用机械服务的农户的比例从2008年的57.4%上升到2012年的63.9%,支出则从181.95元上升到318.04元;影响因素方面,劳动力工资、耕地面积对农户雇工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农业生产工时投入、担任村干部、居住地到信贷机构距离对农户雇工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农户资本相关变量等并未呈现显著影响。[结论]在城镇化进程和土地流转加快的背景下,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等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完善。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粮食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1985—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化,有助于总结影响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的因素指标,探究影响因素变化对该省粮食产能的影响方式。[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判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及影响程度,分析其影响机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该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量化粮食总产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结果](1)化肥施用量仍是近阶段粮食增产的主要推力,但过度使用化肥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境影响,建议科学合理施肥;(2)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柴油使用量对粮食生产有重要影响,即该省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面积高,适宜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粮食生产;(3)农业劳动力比重与粮食生产呈较强负相关,建议合理规模经营,释放劳动力;(4)灌溉条件依然制约着黑龙江粮食的生产。[结论]为粮食产能健康释放,应正确引导农民使用化肥,规模化经营粮食生产,也可加强整治耕地灌溉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全国丘陵山区县(市)与农机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调研所获取的238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因素及其贡献,进而对我国丘陵山区进行区域划分。[方法]运用线性回归法对影响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极显著影响,耕地禀赋条件、务工工资、耕地规模、农机合作社数量和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对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务工工资、耕地规模、农机合作社数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有耕地禀赋条件、农业劳动力数量、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和农机化水平。[结论]我国可丘陵山区划分为中西、东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3大类地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内农民对农业依赖程度,直观反映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可通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加快促进乡村振兴。[方法]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贾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农业依存度模型,从农户微观视角计算了2014年、2017年小流域各区域农业依存度,对小流域内农业依存度差异性及其指标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1)贾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农业依存度近年来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小流域农业依存度由2014年的29.33%下降至2017年的28.79%;(2)小流域上、下游农业依存度区位差异明显,越靠近下游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的村庄,其农业依存度越大。[结论]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通过近自然生态工法结合坡面整治措施进行坡耕地治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效能,对于缓解农村人地矛盾,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利用不充分并促进农民增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目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尤其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探讨农户参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控的支付意愿及支付强度,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性意义。[方法]基于大理州276个奶牛养殖户的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农户参与洱海流域奶牛废弃物循环利用支付意愿及支付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1)62.68%的奶牛养殖户对参与奶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具有支付意愿;(2)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奶牛养殖头数、耕地数量及牛粪还田方式等因素对奶农支付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奶牛养殖头数、耕地规模及牛粪是否还田对奶农支付意愿的影响呈正相关,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呈负相关;而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牛粪是否还田户主受教育程度奶牛养殖头数耕地规模;(3)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牛粪是否还田等因素对奶农的支付强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户主年龄对奶农支付意愿强度的影响呈负相关,而后两者表现为正相关。[结论]最后,提出了促进洱海流域奶牛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引起劳动供给条件变化的迁移成本角度对刘易斯转折点与工资上涨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具有刘易斯转折点意义的工资上升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作用的结果,任何非劳动力供求因素变化本身导致的工资上涨都不代表转折点的到来;(2)必须是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任何与劳动力转移无关的因素导致的工资上涨都不能作为判断转折点出现的标志。由迁移成本上升导致的补偿工资上升与具有刘易斯转折点意义的工资上升并不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在进行工资上涨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分析时,需要将这些引起迁移成本变化而与劳动力转移无关的因素加以分离,否则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有偏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灌溉井供水可靠性的影响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基于2010—2012年中国华北5省100个村庄实地调查数据,以作物灌溉面积未受影响比例作为衡量供水可靠性指标,构建村级供水可靠性理论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灌溉井供水可靠性的影响及影响因素。[结果](1)长期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灌溉井供水可靠性,气候变化因素对灌溉井无水和缺水供水可靠性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不同;(2)村级灌溉井状况、村级组织灌溉管理状况与极端气候等变量显著影响灌溉井供水可靠性;(3)年份和地区虚拟变量对灌溉井供水可靠性影响存在差异。[结论]提出构建和培育更加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及维护,推进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制度改革,发展各种形式农民合作组织,是提高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搜集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数据和河南省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数据,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详细说明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2006~2013年,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年增长速率6.93%,在此影响下农民收入年增长率达19.98%;农作物总产量年增长率达26.69%;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年增长率达4.76%和4.11%;棉花种植面积年减少速率达80.18%;农业播种面积年增长速率3.42‰;此外,农用机械使用率和农村人力思想素质均提升。[结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民收入和农业种植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高、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单一化、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及农村人力资本趋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农地整治前后农户的收入流动性,并分析不同模式的农地整治对农户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差异。[方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不同农地整治模式下农户收入流动性差异。[结果](1)农地整治对农户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实施农地整治后农户收入有明显的"上升"流动趋势;(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的农地整治模式对农户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户家庭劳动力规模、农地经营面积和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收入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收入初始位置对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农地整治可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户收入向上流动;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对农户收入的提升作用更大。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农地整治,深化改革政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项目管理体制,大力创新农地整治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地整治,为稳步提升农户收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冀鲁豫3省45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绿色农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文章选取2004—2016年冀鲁豫3省地市数据,厘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演进轨迹和化肥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格局,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结果] 2004—2016年冀鲁豫3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总体表现为提升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区域差异不断增强;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河北、河南,总体排放强度略有下降,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演进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具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且间接溢出大于对该市造成的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推进会把化肥面源污染"转嫁"给邻近地市。[结论]不同地区应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过快带来的污染"转嫁",统筹协调、协同治理化肥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效用,探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举措。[方法]在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分析法分别对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利用展开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1)农业资源要素:耕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2)农业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农业投资不合理。[结论]由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两大因素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应发展"紧凑型"城市化模式、坚持内涵式耕地开发,在减少农业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现有耕地的整体质量;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市场准入制度、提升流通效率,以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应综合考虑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两大因素,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经营主体收入的最佳途径,是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明晰粮食主产区农户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水平,并深入考察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提高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江西省7县428个水稻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粮食主产区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1)各县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特征存在着一定差异,且它们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劳动力、土地、资金和其他因素对粮食主产区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地因素对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劳动力和资金因素具有较大影响,其他因素影响较小;(3)在引入模型的13个影响因素中,土地规模、土地流转和户主文化程度对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劳动力人数、融资难易程度和非农收入比例次之,户主年龄、人均收入和区域经济水平也有影响,而家庭生命周期、粮食补贴、农业技术培训和购买农业保险则没有对规模经营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从加快土地流转、提升农户素质、破解融资瓶颈和分区分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4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认为要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创造适度规模经营前提条件;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户职业素养,培养适度规模经营职业队伍;扩大融资渠道,改善粮食补贴模式,克服适度规模经营资金瓶颈;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区分不同的地域类型,分区分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市)136个县(市、区)1502位劳动力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从个人素质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体质与健康方面差别不大,但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因素低于城镇劳动力,导致他们在就业单位、就业行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保障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笔者认为,这些差异既有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又是由不平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遗存或惯性影响造成的,具有不公平性和非正义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青海省海东市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及影响因素,以促使海东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健康发展。[方法]调查2000—2016年青海省海东市及其2区4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建立一个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海东市及其各区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海东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各主成分对海东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海东市各区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结论]海东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的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出水平;(2)平衡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可持续发展;(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通过意愿需求和制度供给两个层面分析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的代际差异,为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文章基于湖南省6 091名农村流动人口样本,选取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余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流动特征为控制变量,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与代际差异,通过城市和年龄的固定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相比于"务工经商"的流动群体,拥有"较稳定的职业""较高的收入"和"已建立健康档案"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在城市落户定居;现有市民化政策更加倾向于男性,但女性的落户意愿反而更强;"受教育程度越高,落户可能性越大"仅限于第一代农民工;有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需求的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结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健康教育宣传能够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算我国粮油虚拟水进出口量,估算粮油虚拟水贸易对农业用水的贡献率,以期为我国实施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战略缓解农业用水短缺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文章利用标准彭曼公式估算2001—2017年我国粮油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进而计算出2001—2017年我国粮油虚拟水进出口量,进一步计算我国粮油虚拟水贸易对农业用水的贡献率。[结果](1)我国粮油单位质量虚拟水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棉籽、大豆、油菜籽、花生、大米、小麦和玉米;(2) 2001—2017年我国粮油虚拟水贸易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并且净进口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01—2017年我国粮油虚拟水净进口量累计达2.216万亿m3,相当于节约了同等数量粮油生产用水量;(3)我国油料虚拟水净进口量远远高于粮食虚拟水净进口量,大豆和油菜籽是虚拟水净进口最多的油料,并且其进口市场集中度很高;(4) 2001—2017年我国粮油虚拟水贸易对农业用水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由8%增至40%。[结论]虚拟水贸易大大节约了我国农业用水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用水短缺问题,为我国节约水资源和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都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同质性假定前提下做出的.然而,许多经验事实证明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滞留劳动力存在着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因此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滞留劳动力异质性假设为前提,本文对农业产出和农业工资的决定机制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说,并且采用沿海东部地区和内陆西部地区的分省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最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四川丘陵地区农业资源匮乏、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方法]文章以丘陵低山区遂宁市为例,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遂宁市大部分地区很难通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解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且外出人口众多;第二产业在增加遂宁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较大。[结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造第一产业结构,挖掘劳动力就业潜力;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展劳动力吸纳空间,实现三产互动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