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在土地制度、融资渠道以及创业项目等方面给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各种便利与支持。河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大多数返乡农民工选择创办经验型企业、小商小户型企业、依靠本地资源型企业以及产业集群型企业等。但由于缺乏项目指导等原因,对于返乡农民工来说,最可行的创业路径仍是创办小商小户型企业,但该类型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因此,为了卓有成效地解决当前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趋势,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河南省乡村建设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活动利于促进其家乡的社会与经济转型与升级,有助于消解我国三农问题。但农民工输出地相对滞后的社会与经济政策体系束缚了返乡农民工的正常创业活动,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研究首先阐述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内涵与意义;深刻揭示制约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及金融政策体系的问题;并通过强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产业政策体系,完善其财税政策及健全其金融政策等角度来给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迎来大规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然而,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优化返乡农民工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5.
董玥玥 《山西农经》2021,(7):109-110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省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展开调研,建立实证模型并采用层级式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处理调研数据,分析个体因素、政策环境和网络规模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了修武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基本情况和修武县在促进返乡创业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沈一帆 《山西农经》2024,(3):67-69+73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形式,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集中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困境、创业影响因素、创业动机、创业对策等方面,为返乡创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分析,但是缺少较为深入的关于农村区域性资源差异比较、纵向比较、具体某个县域、典型案例、创业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未来应在这几方面加大重视力度,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在融资困境、创业风险和创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从拓宽融资渠道、构建信用评价体系与风险评估体系以及防范创业风险3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动机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但依然存在返乡创业农民工创新创业素质较低、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限与供销不平衡、融资渠道单一、创业环境堪忧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建立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且保持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扩展新的可靠的融资渠道、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返乡就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对于农民增收、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并考察了当前形势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现状和特点,最后对于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利用鄂皖大别山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实地调查数据,并将其分为县城和乡村两个类别,分别分析经营能力、融资行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在县城还是乡村创业,经营能力中的管理能力、销售能力以及融资行为中的融资可获得性对创业短期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融资行为中的实际融资渠道对创业短期绩效影响不显著;经营能力、融资行为对创业长期绩效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相较于乡村,在县城创业,提高管理能力对创业绩效作用更大,且适当增加负债有利于创业长期绩效;相较于县城,在乡村创业,提高销售能力更有利于创业绩效,且降低负债有利于创业短期绩效。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政府支持力度等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也有差异。同时,融资行为在不同类别的经营能力与返乡农民工创业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破坏,土地资源损毁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制定并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制度,落实矿业权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法律责任;抓好行政监督管理工作;技术措施主要为边坡整形、护坡、支挡、地面整形、道路、排水、集蓄水、景观及监测工程等。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测,并由此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有助于判断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对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构建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由此探索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正的空间自相关,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水平区域聚集在以郑州为中心的豫东北地区,低值水平区聚集在豫南、豫西北、豫西地区。[结论]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其主要受益于系统内的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及农业产业价值的全面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产业融合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快速实现的有效手段,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现状、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经济水平和地理区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加强,应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形成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农村环境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探讨了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耕地总量下降并伴随土壤退化、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等。该文从政治学层面、社会学层面以及经济学层面系统地阐述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从增强生态环境安全意识、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村生态建设的对策措施,旨在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因子,针对耕地生态环境,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层面构建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从数量、空间分布两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方法]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选取14个指标因子,分析河南省不同区域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结果]从数量分布方面看,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为主,占比达到4154%,承载力良好区最少,占比1193%。空间分布上,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由周围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三门峡市、商丘市等处于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第I等级; 郑州市、开封市等处于第Ⅳ等级。[结论]虽然文章针对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可为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测提供依据,并服务于其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评价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对制定差异化的乡村发展定位及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方法 文章构建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维度系统评价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并基于全局Moran''s I 指数分析其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 (1)建模评价发现,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皖中、皖南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其中,乡村生产发展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肥、马鞍山、滁州,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淮北、阜阳、亳州、六安、安庆;乡村生活保障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芜马”皖江经济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阜阳、六安;乡村生态环境水平的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宣城及“合芜马”,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六安、阜阳、宿州。(2)空间格局分析发现,乡村人均环境水平的全局Moran''s I为0.462 5。其中,合肥、马鞍山、芜湖为高水平聚类区(HH),阜阳、亳州、淮北、宿州为低水平聚类区(LL)。结论 (1)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存在较大空间分异,呈现“中部与南部偏高、北部偏低”的特征;(2)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其中生态环境水平与生活保障水平互为关联,两者空间分布特征也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往对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较多,对结果研究较少,文章基于作用结果的角度,综合评价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方法]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结果](1)经济助推城镇化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评价因素,其次是社会助推城镇化、环境助推城镇化和科技助推城镇化;(2)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而言,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上升阶段;(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E1)以及单位土地使用面积SO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2)是评价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当地环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标;(4)而集聚区每万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是评价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科技推动作用的重要指标。[结论]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助推作用,对环境和科技城镇化的影响与各地域集聚区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各类财政政策需求顺序及影响因素,为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财政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基于河南省延津等5县调查问卷,运用加权统计频数累计求和和聚类分析确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政策需求优先序,运用二元Logistic选择模型分析政策影响因素。[结果](1)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政策需求依次是:农业信贷担保政策、财政专项资金政策、农业生产保险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2)达到5%显著水平的变量有,农业信贷担保政策需求分析中的程序是否方便变量,财政专项资金政策需求分析中生产经营规模、是否主要从事加工或者收储业、近3年来是否享受过该项政策、对该项政策的满意程度4个变量,农业生产保险政策需求分析中是否主要从事畜牧业、是否主要从事加工或者收储业(负向影响) 2个变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需求分析中是否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业、政策知晓程度、对该项政策的满意程度3个变量。[结论]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政策、财政专项资金政策、农业政策性生产保险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政策设计,因地因业因人制宜打好政策组合拳,提升财政资金整体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梳理和评价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和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通过GIS和ARCGIS数据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同时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现象和区域差异性;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河南省各地级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结果 (1)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整体呈现北多南少,中间多边缘少的分布格局;区域分布差异显著,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异特征,在市域层面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划分为特色农业产业类、休闲农业观光类、自然景观类和乡村历史遗存类四大类,4类乡村旅游种类均以豫北和豫中地区分布较密集,豫南和省际周边区域分布较稀疏。(3)河南省各地级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冷点区和热点区分别各占全省的50%,热点区向冷点区辐射,呈现核心区向边缘区辐射的分布态势。结论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可以分为4个等级,即最强开发潜力(1个市)、较强开发潜力(10个市)、一般开发潜力(5个市)和最弱开发潜力(2个市),其中前2个等级的区域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后两个等级的区域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由于受到经济等因素的限制,乡村旅游业发展会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等自然资源空间结构正在大规模转换。科学规划土地空间结构,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方法]采用GIS多因素叠加分析技术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动态变化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河南省漯河市、焦作市及洛阳市等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空间使用功能效率和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土地适应性评价标准能够得到I等(S1)。河南省其他各市中的土地资源空间区划方面的优化空间较高,提高河南东部及北部的土地资源空间农业优化,能够提高河南省资源的使用效率。[结论]适宜性评价结果准确反映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河南省土地资源空间区划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区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及提高土地资源空间区划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