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菲菲 《山西农经》2022,(15):99-101
近年来,我国重视乡村发展,在政策方针上给予倾斜。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只有合理、协调的人才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目前,农村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表现在人才流失、教育资源短缺等,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并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力资源创新,争取为农村建设留住和培育优质人才,健全教育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章研究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创新管理体系,以期为乡村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地位决定了农民的重要性。我国的农民群体在国家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农民采纳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条件反射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对现代农民的特点和影响农民采纳创新的因素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出促进农民采纳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刘志美 《山西农经》2023,(13):181-183
农村经济在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科学合理配置农村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高校扩招为当代人创造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大学生就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时期促进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要探索构建扶持政策与落实机制,使农村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动员大学生克服困难、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成为乡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田园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发展着力点,在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面临着与乡村整体产业结构共同转型的瓶颈,需要对此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探索。本文通过分析田园旅游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当代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走向,对田园式旅游的创新路径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相似文献   

5.
耿子建 《山西农经》2022,(22):169-171+187
文章基于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阐释山西省农村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现状,发现山西省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供给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未形成主体合力、民间金融机构运行缺乏行业规范等亟须解决的问题。应从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形成主体合力、完善民间金融机构法律法规等方面努力,推进山西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之一,其对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的改革始于农地制度的创新,其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制度创新始终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乡村振兴中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制度创新的路径,进而给出了以制度创新为基础的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晓利  王朔 《山西农经》2020,(3):13-14,17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实施发展,传统乡村金融服务模式很难继续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对乡村金融服务进行创新改革,以应对时代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新需要。探讨了金融服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金融服务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实施金融服务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军周 《山西农经》2022,(11):184-186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社会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以及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农村金融模式能够提升农村金融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元化角度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可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缩小城乡差距。文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的新需求进行阐述,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村金融的意义,全面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模式创新的对策,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扶贫政策在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乡村振兴时期,自然资源领域差别化政策仍不可或缺。文章对我国脱贫攻坚期间自然资源支持性政策做了阶段性梳理,分析乡村振兴期间自然资源差别化支持政策转变。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扶贫的具体实践,从农民、农业、农村和资源开发等方面总结其主要经验与做法,指出贵州省自然资源要素在适应农业农村工作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任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而提出贵州省自然资源领域接续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1)完善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政策;(2)充分发挥村庄规划引领作用;(3)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4)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支持力度;(5)创新耕地保护与利用政策;(6)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7)扩大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政策效益。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的不断深入,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逐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这不可避免地使乡村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本文将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希望能为提升乡村财务管理水平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视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大学生返乡意愿产生的影响,为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破解乡村发展人才制约难题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根据教育扶贫目标多重性,从机理上将教育扶贫对象区分为乡村存量人口和乡村增量人口;以是否为建档立卡生身份为关键变量,对教育扶贫对乡村增量人口(农村大学生)返乡意愿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和回归分析进行验证。[结果]教育精准扶贫能够增强农村大学生的返乡意愿;相较于男性,教育精准扶贫更能够增强女性大学生的返乡意愿;支持乡村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城乡发展的市场机制是影响农村大学生返乡意愿宏观层面的重要机制,感恩机制及其机制作用的性别差异是教育精准扶贫对返乡意愿产生影响的重要通道。[结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制约,可以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强化感恩效应、加强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引导;要关注不同农村大学生群体的返乡意愿差异,因势利导,因人施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耕地撂荒机理及盘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与抽样调查结合等手段从高分影像获取的2017年全国耕地撂荒数据表明,现阶段我国耕地撂荒呈现撂荒面积、撂荒率双增长,撂荒现象趋于普遍和由贫瘠、破碎地块向肥沃、连片耕地蔓延的新特征。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政策与制度都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撂荒趋势加剧的诱因。针对当前农户耕地撂荒的动因,撂荒耕地盘活对策:一是改善农田基础条件与设施,提升耕地综合质量;二是因地制宜调整耕地布局与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三是推行多元化土地使用权转让,推进规模化经营;四是创新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加速农产品市场价值转换;五是推行社区型、中心村型整合,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六是开展耕地撂荒盘活试验示范,分区分步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3.
区块链是当前生产经营领域提高绩效、质量的系统内超级平台。这一超级平台的机理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内建立分布式公共账本、机器信任以及智能合约。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经济活动本身产生了一次新的革命。如何不失时机地应用区块链技术,将乡村与不同层级城市以及国际关联主体建立共享的系统平台,迎头赶上并超越城市经济发展,是各级地方政府抓住时代机遇,转变传统理念,勇于实践的当务之急。文章就区块链经济的机理以及如何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等进行了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对乡村振兴中的农村产业发展特征及其用地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农村产业用地制度创新对策,为实现"产业兴旺"提供用地保障。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系统推理。研究结果:乡村振兴中农村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用地需求,主要表现为产业融合需要用地的综合供给;结构优化需要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域统筹;"绿色发展"需要更加严格的用地约束。研究结论:为了保障乡村振兴中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一要加强产业用地的制度供给,规范用地行为;二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粮食安全;三要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提升用地保障能力;四要以村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及其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涉农资金整合能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农业,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哈尔滨市通河县特色产业的调研和访谈资料为基础,重点关注了涉农资金整合以来通河县榛子产业的运作发展成效。[结果]在涉农资金整合下,通河县通过科学统筹榛子产业发展布局、搭建资金整合平台、培育新型主体、全产业链开发显著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可。但也存在规划统筹不够全面、统筹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地方资金配套存在困难、县级统筹资金整合压力大等问题。[结论]从通河县特色产业运作发展成效中得出,坚持以产业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为关键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与组织,促进涉农部门机构整合;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涉农资金结构;加强关键领域有效投资,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扩充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考核与管理等方面的对策,可进一步提高以扶持产业为平台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的优势和成效。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土地流转是发生在我国农村的重要社会经济现象,既关系到土地供给的总体结构及其变化,也关系到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更关系到耕地保护与利用,从而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我国实行统一的、最严格的以保护耕地为基本出发点的土地管理制度,但各地由于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土地流转的形式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包括转包、互换、转让、出租、入股、置换、重组、兼并、股田等在内的土地流转模式。各种土地流转模式对耕地保护及粮食安全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效应。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流转需要不断创新,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这种创新应以保护农民利益和保障粮食安全为基本宗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梳理宅基地资产化研究热点及进展,并剖析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研究结果:(1)宅基地资产化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其研究历程可分为初步探索阶段(2004—2010年)、问题聚焦阶段(2011—2017年)和加速发展阶段(2018—2021年),在政策导向作用下,三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各异。(2)宅基地资产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内容集中在宅基地资产化内涵、宅基地功能价值、资产化模式、驱动机理与障碍因素、资产化对策与路径等方面,研究呈现出逐渐丰富多元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内涵阐释—价值测算—模式比较—驱动机理—障碍识别—实践路径”的研究脉络和主题。(3)当前研究关于宅基地资产化的概念认知体系、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较为薄弱,亟待深化和拓展。研究结论:农村宅基地资产化研究内容密切关注和服务于国家土地制度改革和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研究成果对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未来研究需加强宅基地资产化内涵的辨识和理论研究,形成统一的概念认知体系;因地制宜构建不同地域宅基地功能价值测算体系,系统分析农村宅基地资产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为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面向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图示法。研究结果:(1)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三不"倾向,即理论研究不足、空间逻辑不强与规划论证不力,由此带来了"三化"问题,即整治模式固化、复合功能弱化和人地关系泛化;(2)农村土地整治正面临由土地分散整治向空间统筹治理转型、由问题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型和由以地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型;(3)新时期亟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积极倡导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探索多功能导向型生产空间整治、推广人居环境改善型公共空间治理及聚焦绿色发展型生态空间治理。研究结论:乡村振兴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农村土地整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着力点。农村土地整治需兼具规划视角的城乡统筹性与设计视角的空间联动性,在重视土地生产功能提升的基础上,挖掘土地整治蕴含的社会功能与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乡村地域要素聚集、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19.
乡村韧性理论框架与测度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乡村韧性理论框架与测度体系方面的研究现状,展望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乡村韧性作为区域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框架正经历由均衡论转向演进论的转换,呈现出维度多元化、尺度体系化、视角动态化的特点;(2)乡村韧性的测度体系主要包含了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冗余度、多元度、多尺度连结性三个维度,采用质性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函数模型法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估。研究结论:面向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应发展乡村韧性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提升情景模拟能力;构建乡村韧性的适应性测度体系,探索动态表征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一套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地诊断乡村发展问题、监测乡村振兴进展、支撑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引入多功能农业与乡村理论,从功能视角尝试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与25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熵值法评价了2015年全国分省尺度的乡村振兴水平。[结果](1)各地乡村振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最高,达0.924,山西省最低,为0.635。分区域来看,东部乡村振兴水平明显领先于西部、东北与中部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评价得分普遍较高,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优势则不明显,这与产业兴旺评价指标侧重农业及其延伸产业、发达地区依托发展非农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乡风文明的同步发展有着显著关联。(3)乡村振兴评价结果总体上符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表明基于功能视角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但受数据可获得性影响,该指标体系对非农产业发展等指标的考虑尚显不足,文化娱乐设施的可及性等个别指标还可以进一步斟酌完善。[结论]考虑乡村振兴的多重功能目标及其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广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评价结果相对落后的客观事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通过规划引领、地域分工、价值显化、政府投入等多重手段,根本上提升农村竞争力与吸引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