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农业绿色发展是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探究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为我国其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运用锡尔指数对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测度。[结果]2012—2017年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绿色供给的得分最高,环境友好和生态制度的得分最低。各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南京、无锡次之,连云港、淮安和宿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锡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都在逐渐缩小。[结论]农产品绿色供给是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友好发展方面较低,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利用强度在持续增加,资源节约利用仍是绿色发展的短板,因此江苏省资源效益利用仍有上升的空间,且区域内发达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带动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采用熵值法、模糊数学方法选取了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5个方面31个指标进行评价,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指数和公式计算各年度的综合指标值,评价浙江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状况。研究结果: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持续提高,人口、经济、社会呈可持续发展趋势,资源子系统呈非可持续利用态势,环境子系统呈不稳定态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5个子系统处于非协调发展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在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有利于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状况,为后期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以及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西南地区5个省(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变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农业TFP差异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呈缓慢增长的趋势。通过对不同地区农业TFP结果进行比较,四川省农业TFP有先逐渐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技术进步是影响四川省农业TFP增长的原因;(2)重庆市农业TFP也是呈现波动式缓慢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54%; 贵州省农业TFP近20年来增长速度最快,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进步; 云南和广西农业TFP也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农业TFP的影响有所差异。(3)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并且不同地区农业TFP水平具有向各自稳定状态发展的可能性。[结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增长与技术进步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因此,制约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技进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科研导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我国西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探究农业生态发展现状,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农业发展规划,也将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基于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DEA SBM模型、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农业生态效率、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4个方面分析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发展水平,探究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结果]2000—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评价分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该阶段农业生态化水平发展态势良好。这个阶段内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均高于全国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对全国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贡献较大。经济条件评价分值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贡献在不断提升。2000—2016年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整体呈递增趋势,耦合发展关系表现良好。[结论]尽管河南省农业生态化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仍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向更高耦合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为客观评价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因素,探寻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方法]文章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定量分析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和乡村发展4个方面,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测算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探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因子。探讨劳动力素质、科技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和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和贡献程度,以期寻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结果]2000年以来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总体向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不断提高; 在农业产出高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农业绿色生产经营仍需加强,急需寻找推动绿色发展的路径。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稳定财政支农支出,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结论]建议从法律上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设置从事绿色生态农业的门槛,规范农户绿色生产经营行为; 针对从事生态、有机、绿色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创立精准的农业补贴政策; 增强财政对绿色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 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加强绿色生产技术传播和培训。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系列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理论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系统解构和建构的视角,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系统的功能构成与支撑体系,构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理论的概念模型。[结果](1)农业绿色发展系统包含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和社会经济3个子系统,包含产业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在内的支撑体系为农业绿色发展系统功能发挥提供保障; (2)系统协同、关联耦合、生态阈值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农业绿色发展系统功能和支撑体系的链接提供了全面的支撑。[结论]可持续的农业绿色发展系统理论模型必须建立在功能和体系耦合相容、深度链接的基础之上。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绿色发展的机理探究、农业绿色发展系统支撑体系的支撑点探讨以及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阐释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生产率增长来源,以期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利用MinDS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纯技术变化(PTC)、规模效率变化(SEEC)和规模技术变化(SETC)4个部分。[结果](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且呈不断增长趋势,下游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高于中、上游,且中、上游与下游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2)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以3年为1个周期,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 (3)长江经济带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其中,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中游是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游则源于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提高。[结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需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调整农业增长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现代化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探究其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将对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在内的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市域尺度上,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法测算了2010年和2016年该省13个地级市和4个省直管单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值,并利用ArcGIS102软件探究其在空间上的分异特征。[结果](1)湖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由2010年的0380,提高到2016年的0526,农业现代化水平由低水平阶段过渡到中等水平阶段,发展势头良好。(2)2016年相对2010年,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荆门市和襄阳市的评价分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十堰市的评价分值最低。(3)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农业现代化发展高的地区在中部平原地区,低水平的地区在西北部山地地区。[结论]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来进步空间还很大,挖掘地区资源环境优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仍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水土资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农业水土资源的合理匹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现有资源优势,从而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方法]文章从水足迹视角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区域,运用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深入分析其不同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情况,并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我国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为0426万m3/hm2,低于全国水平,且整体处于缓慢下降趋势,匹配程度在逐年变差;农业水土资源当量系数为0709,属于缺土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Moran′s I指数显著为正,即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但2008年以后关联性有减弱迹象; 我国长江经济带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结论]其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状况之间存在明显错位现象,即实际农业经济增长较快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较差,而农业经济增长较慢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较好。  相似文献   

10.
江西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及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从江西省边远山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潜力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目前其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绩效,以期为江西省山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构建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游客和当地农民的评分值(分值范围为1~10分)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赣东、赣西、赣南、赣北)的发展潜力指数和绩效指数并分别比较其大小。[结果](1)在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中,在系统层中,资源条件的权重值高于经营水平; 经营水平的指标中,游客接待水平的权重值最大,发资源条件的指标中,交通便利程度的权重值最大。(2)在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中,在系统层中,经济效益的权重值最高,其次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权重值最低; 在经济效益的指标中,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权重值最大; 在社会效益的指标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权重值最大; 在生态效益的指标中,农村环境改善程度的权重值最大。(3)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和发展绩效排序结果一致:赣南>赣西>赣东>赣北。[结论]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条件和旅游经营水平的差异,各区域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其中,赣南山区的发展潜力最大,发展成效最为显著。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和方向,突出区域发展特色,激发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揭示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省为研究对象,从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生态保育以及经济效益等4个维度,选取契合江西省农业发展的特色指标构建了农业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组合模型以及障碍度模型对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2008—2017年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优化程度属于中水平及以上;各一级指标整体上也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对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为资源利用、环境影响与经济效应,而生态保育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结论 推动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构建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水平及系统内部耦合协调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将农村发展纳入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中,然后基于2015—2021年内蒙古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同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果 (1)2015—2021年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子系统变化波动性较大,其中的上升因素主要源于资源环境和农村发展两子系统;绿色生产和资源利用两子系统波动性较大。从区域发展特征来看,蒙中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增长趋势稳定;蒙西增长趋势不明显;蒙东发展水平最低,波动性最大,增长速度也最大。各盟市中以乌海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农业绿色发展较好,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发展水平较差。(2)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包头市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最好,其次是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协调度最差;从提升速度来看,呼伦贝尔市耦合协调度增长最快,其次是赤峰市和兴安盟,巴彦淖尔市提升最慢。结论 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性较大,区域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距逐年拉大,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发展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有效识别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并为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方面提供证据。[方法]文章首先构建碳排放约束下的SBM DEA模型来测度2011—2016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莫兰指数法、热点分析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空间相关性与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基于空间角度探究其收敛性。[结果](1)2011—2016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式上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驱动,技术效率变化程度较小。贵州、海南、重庆等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属于“高速增长型”地区,河南、四川、福建等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属于“稳步增长型”地区,而北京、吉林与新疆3地农业绿色全要素属于“持续降低型”地区。(2)2011—2016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波动,呈现出“强—弱—强”的走势特点。同时,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性,2011—2016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热点区域呈现“西部地区热点区域逐渐消失,东中部地区热点区域明显增多”的特点,冷点区域则一直集中在东三省地区。(3)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且空间效应使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速度变快; 东中西三大区域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各区域内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同化,其中,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最慢。[结论]文章提出了破除流动障碍,强化区域相关性、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扩大高集聚区域以及强调区域特色发展,提高收敛速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选择。通过构建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索两者间的协调发展程度、特征与实现对策,进而促进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促进“四化”同步、乡村振兴发展步伐。[方法]文章通过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粮食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研究2011—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互动效应和协调状况。[结果]从总体效应来看,安徽省粮食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呈现良好的协调关系,地市间协调水平差异较大,但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从具体效应来看,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效力更优,但是皖中地区粮食生产现代化促进效力显著。[结论]推动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安徽省需要健全协调发展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注重地区发展差异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两者协调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中影响驱动力各项因素的评价和分析,以期对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为目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发展因素和社会因素4个部分组成评价准则层,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指标选取,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其驱动力。[结果]在准则层中,4个部分的权重分布情况为政策因素(0409 0)>区位因素(0290 2)>发展因素(0162 2)>社会因素(0138 6),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休闲体验需求(0416 2)、乡村振兴战略(0375 4)、产业融合趋势(0368 2)和地区资源特色(0368 1)。[结论]休闲体验需求、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融合趋势和地区资源特色是目前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是由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发展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其中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对休闲农业的整体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区位因素决定了地区间农业资源特色和客源市场的不同以及客源与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距离,且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环境的改善促使地区间特色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科技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经营管理完善和休闲体验需求多样化等社会因素,由此形成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从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生态优化和基本保障4个层面选取了18个代表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客观评价了2005—2018年辽宁省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及各市之间的差异。结果 (1)2005—2018年全省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评价分值基本呈现直线式上升的趋势,由2005年的0.233提高到2018年的0.806,年均增长18.9%。其中,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生态优化和基本保障水平整体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目前资源利用和生态优化对整体发展水平的贡献较低。(2)从各市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来看,大连、盘锦等5个市相对处于较高水平,本溪、营口等6个市处于中等水平,抚顺、铁岭和鞍山3个市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结论 辽宁省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区域差异较大。其中,辽宁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效益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2013—2020年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早期降低,中后期慢慢升高,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由2013年的0.07下降到2017年的0.03,再上升到2020年的0.11,增幅明显。近些年,云南省颁布了多种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过程变化,提高了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在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农业生产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文章基于新疆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 SBM测算新疆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随后使用Theil指数分解和GMS邓氏关联模型对新疆农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北疆、东疆、南疆的效率得分均值分别为0943、1059、0854; 新疆农业生产效率Theil指数呈上升趋势; Theil指数区域贡献率中区域内差异逐年下降,区域间差异逐年上升,区域内差异中北疆Theil指数区域贡献率最大; GMS邓氏关联模型得出的外部影响因素排序为城市化水平差异、人口密度差异、财政支出分权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教育水平差异。[结论]调整农业财政分配比重,积极引进高新生产技术; 增强区域内外互动,挖掘区域潜力,高效率地区进行辐射带动,扩大农业产业目标市场; 加快城市化建设,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乡村振兴的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展开评价,为区域农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将有利于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从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可持续性3个方面构建了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加权综合法测算了2007—2016年全省及11个地级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并探究了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之间的协调度。在此基础上,采用DEA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探讨了全省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1)2007—2016年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评价分值呈平稳增长趋势,由2007年的0315提高到2016年的0498。2007—2012年,农业资源利用的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协调度呈现递增趋势,由0760提高到0935。2012—2016年,协调度呈现递减趋势,由0909降低到0838。(2)2007—2016年河北省各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分值整体呈递增趋势,但地区间存在差异。整体看来,唐山市的评价分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地市,其次为廊坊市和石家庄市,邢台市的综合评价分值较低。(3)2007—2016年,河北省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趋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2007—2012年,综合效率小于095,处于较低的水平。2013—2016年,综合效率大于095,处于较高的水平。大部分年份存在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从业人员、农用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投入过多,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出不足的现象。[结论]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今后更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协调性,推动农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向更高水平发展。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效率的提升主要是依靠生产规模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发挥的作用较小,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亟待进一步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生态农业自身特色,从资源的自身景观价值、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山西省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得分值,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山西省14个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1)对于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而言,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权重相同,总权重占比达到90%,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部分,资源条件权重最低; (2)对于评价体系的项目层而言,资源生态质量权重最大,其次是资源科教价值,再次是文化价值; (3)对于评价体系的因子层而言,资源的奇特性权重最大,其次为资源的生态稳定性,两者权重值相差不大,均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因子。[结论]山西省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在Ⅱ~Ⅳ级,且Ⅲ级水平最多,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