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目的]以产业链延伸为视阈,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将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法,针对四川地区影响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出游动机、出游时间、客户群体、交通条件、消费水平和结构、旅游项目、农林资源、综合服务、外部环境、基础设施、当地经济状况、乡村旅游综合性价比、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条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考量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由此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际中出现的经营模式与当地实际(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等)的不匹配问题。[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影响因素乡村旅游景区吸引力的因素主要以农林自然资源、综合服务能力、交通条件等方面为主。[结论]四川省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营销模式重点应从产业角度,构建三产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具备条件的乡村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取山地烟区典型区域重庆市巫山县鸳鸯烟叶科技示范区,研究其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以探索山地烟区依托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的途径。[方法]采用SWOT分析法从研究区内部条件的优化与整合,到外部环境政策与挑战的推动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结果]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研究区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加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烟草行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为山地烟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结合研究区特点,提出了4种发展策略。[结论]在山地烟区发展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特色产业的乡村旅游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需注重以合理的规划突出山地特色,如完善功能区布局结构,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与烟叶产业融合,提高乡村旅游相关人员服务水平,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期实现山地烟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不仅与旅游产品供需侧的结构有关,而且也与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协调一致,对其综合评价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方法]以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6个边境滨水乡村为例,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与ASEB分析框架相结合的要素评价体系。采用ASEB分析框架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供需侧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传统的产业及空间要素仍然是供需侧背景、活动、体验及利益4个维度中得分值最高的要素;空间体验综合评价的顺序是:獐岛村﹥河口村﹥大鹿岛村﹥绿江村﹥浑江村﹥古楼子乡;背景与活动(AS)均高于体验与利益(EB),旅游供给侧的输入大于需求侧的输出。[结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是一种耦合共生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目标型网络化过程;由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融合形成的产业链构建了产业型休闲体验空间,以第六产业的方式促进了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案例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分别处于转型发展的4个阶段;采用"产业融合+旅游体验"的方式营造乡村产业型体验空间,拓展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内涵,提升乡村振兴发展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基于乡村旅游的海南省休闲农庄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以期对海南省全域旅游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海南省休闲农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资源与环境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经济系统竞争力和社会系统竞争力构成准则层,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最大隶属度,得出海南省休闲农庄竞争力综合评价值。[结果]海南省休闲农庄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为88.79,处于二级水平,竞争力强。[结论]资源与环境在海南省休闲农庄竞争力中优势明显,且对全国市场具有重大的吸引力;独特的热带风光、较高空气质量指数以及经济特区、生态立省、国际旅游岛等政策优势是海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主要竞争力;海南省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中应重点关注差异化发展模式,把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国际旅游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点强化和突出热带、慢生活、富氧等独具地理和文化特色的元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按市场需求分析内蒙古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划分,试图探索内蒙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方法]文章采用细分法,将内蒙古乡村旅游划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及其他等4个类别,由此开展内蒙古乡村旅游区划研究。[结果]将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草场游览区、乡村休闲区、游牧文化体验区、综合发展交流区等4个区。虽然内蒙古草场资源丰富,但受季节性及同质化的影响,其重要地位日渐衰弱。研究发现,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排名为:乡村休闲区游牧文化体验区草场游览区综合发展交流区。[结论]乡村休闲是内蒙古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内蒙古休闲农庄、文化民宿及乡村综合体,是提升内蒙古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单元是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空间载体。以福建省8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参考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Geoda软件进行空间可视化和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研究显示:福建省县域乡村旅游竞争力空间近邻效应十分明显,竞争力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乡村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二元结构明显;市场潜力竞争力空间分布与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高度耦合,说明市场区位条件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显著;自身开发能力、农业资源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旅游知名度竞争力的优势区和劣势区呈零星分散分布。[结论]如何扬长避短,以县域为单元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塑造乡村旅游整体品牌和客源市场的共享是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融合的咸阳市乡村旅游价值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咸阳市为研究区探究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价值体系构成,以期为咸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开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情况,通过即时访谈法了解导游和当地商户对咸阳乡村旅游的认识,并归纳产业融合给乡村旅游带来的有利价值。[结果]产业融合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多种有利价值:(1)功能价值,主要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内容需求的多样性,即56.0%的游客想参观民俗民居景点,37.0%的游客想参与生态休闲、瓜果采摘项目,5.0%的游客想体验农事活动;(2)资源价值,61.5%的乡村旅游资源属于一二级旅游资源,发展水平低,产业融合解决了乡村旅游资源落后问题;(3)情感价值,不同游玩同伴寻求的情感体验价值不同,产业融合使游客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和多元化;(4)品牌价值,目前仅有20.0%的省外居民参与了咸阳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推动省外游客涌入,提高了其品牌意识;(5)市场价值,乡村旅游不再分淡旺季,扩充了旅游业市场;(6)人才价值,目前旅游管理团队和从业人员中的高知识水平的专业人才仅占20.0%,基于产业融合背景,吸引了更多人才加入乡村旅游队伍,调整了咸阳市的人才结构,促进了人力资本的高效利用。[结论]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具有六大价值:功能整合价值、资源融合价值、情感交融价值、品牌宣扬价值、市场扩充价值和人才创新价值。在以后发展中,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身,扩展视野和发展思路,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四川省乡村旅游的民俗文化特征,试图找到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衔接及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综合分析法对四川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机制。[结论](1)四川省乡村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并孕育着独特的民俗风格;(2)四川省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二者互动机制有待深入;(3)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的灵魂在于民俗文化,创新基于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出路。[结果]四川省乡村旅游主要以生态农业与农业体验为主,且该省生态农业、农业体验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该省民俗旅游特点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现状研究、游客需求及动机研究、游客消费行为及满意度研究等方面,然而有关乡村旅游者数量分类及主要差异特征的研究依然缺少,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进行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因此,文章基于旅游动机、出游特征、个人信息等因素来构建辽宁省乡村旅游者数量分类的指标体系,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因子分析将影响乡村旅游者出游的22个指标提取出9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对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根据人工判别,在遗传距离18处将辽宁省乡村旅游者分为4类;方差分析分析了不同乡村旅游者的主要特点,归类为娱乐消遣型、文化体验型、休闲观光型和康体养生型等4类市场;旅游者在出游特征方面仅有旅行时间和旅游人均消费在文化体验型和康体养生型中表现出差异,旅行方式、出游季节、同游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个人信息方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常居住地等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乡村旅游形象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对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城乡统筹、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合肥大圩镇为案例地,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与行为意向关系概念模型,探索并验证了游客感知形象维度与结构,并深入分析各形象维度及以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为中介变量对行为意向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关联特征,从而为提升乡村旅游地形象,实现乡村人地关系和谐共生提供借鉴。[结果]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包含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乡村环境与设施感知、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乡村景观与建筑感知4个维度;各维度对旅游体验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17、0.38、0.25,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4、0.17、0.25、0,对行为意向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0.15、0,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对行为意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7、0.63,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为0.49。[结论]各变量影响路径系数并不相同,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维度对旅游体验、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高于其他维度,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旅游体验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应加大重视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对乡村旅游形象提升的作用,注重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优化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而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旅游的迅猛发展,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对于保护、传承中国文化以及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全面了解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归纳潮州市乡村自然资源、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基本乡村旅游资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游客对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及选择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目的等。[结果]潮州市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及梯田等类型,且绝大部分游客对目前潮州体验式乡村旅游持满意态度,34.1%的游客选择体验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是为了参与农业劳动的过程,27.7%的游客选择农耕文化旅游是为了体验劳动的快乐,但目前潮州特有的茶文化和畲族文化等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结论]利用农耕文化所蕴藏的内涵,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有品位的身心体验,增强乡村旅游地的独特吸引力,同时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保证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进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休闲旅游实证研究——以鄢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休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文章从乡村休闲旅游产生的原因、推动力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乡村环境及民族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大规模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城乡统筹的高度重视推动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为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文章对游客感知理论进行了分析,旨在从游客的视角出发,指导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运用感知价值的理论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多维度的具体化分析。以此为基础,文章对鄢陵县休闲旅游进行了分析,从樱桃观光采摘游、花都赏花踏青游、花乡农家游和品陈化店茶游4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对于乡村休闲旅游而言,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是保持较高回头率的关键因素。从鄢陵县各版块旅游现状来看,游客从乡村景观、产品服务、基础条件和成本认知等各方面都表现得相当满意,游客回头率高,对外推荐度高,推动了鄢陵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此外,文章还对鄢陵县乡村休闲旅游提出了建议,鄢陵县还需深入挖掘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潜力和特色,努力改善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条件以及开发新的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江苏省政府的大力引导下,江苏省依托当地的古村落、古文化及自然资源,发展起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乡村旅游项目。1995~2010年,江苏省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乡村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江苏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柱,部分地区的收入已经超越传统旅游行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江苏省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存在因项目老旧、环境代价巨大等问题而出现旅游地生命周期缩短情况。如何能够延长江苏省旅游地生命周期,提升乡村旅游适应性,是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鉴于此,文章基于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针对游客与项目适应性较低、项目与环境适应性较低的问题进行分析,参考国内外的发展模式与管理经验,从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游客接受度和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环境接受度等方面构建江苏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策略,以有效延长其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变短,可以享受自然与人文风光的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游客首选的旅游形式之一。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开发并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陕北黄土高原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其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很大潜力。文章通过梳理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分类方式,从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等2个方面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旅游资源现状,总结出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拥有资源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分布较为集中、利于组合开发等比较优势,提出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旅游应采取打造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旅游品牌、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先进营销模式及开发个性化的旅游服务营销产品等营销策略,从而推动陕北黄土高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regarded as a promising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especially for lagging and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European Union.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demand and/or supply of rural tourism services has been limited with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domain despite the significance attached to rural tourism by various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measures and initiatives.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expenditure behavior of rural tourists within a framework of demand for composite (heterogeneous) goods. The proposed framework captures the quality of the tourism experience as the commodity's unit value, a quantifiable economic variable, examines its effects on expenditures and allows for the estimation of elasticity in prices regarding expenditure and quantity. Empirical analysis is facilitated by a survey recording the expenditure behavior of 465 tourists in two rural and lagging areas of Greece. The quality of the tourism experience i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ed by the income, the source from which information about the trip is retrieved (Internet, newspapers as well as general press and special travel press) and by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sought by the consumer prior to the trip. In turn, the quality of the tourism experience is the major endogenous factor that positively influences expenditures for rural tourism.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before evidence provided in this work can be used to draw policy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6.
对广东南雄市银杏旅游者的抽样调研发现,银杏已经成为特定地区城乡居民专程探访的旅游客体,其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300 km范围之内的大中城市,具有高集中和低稳定特征。银杏旅游市场群体构成以青年学生、教师和各类企业人员为主体,高学历或高收入特征明显,未婚女性群体所占比例最大。在旅游行为方面,银杏游客以休闲放松、观赏银杏景观和拍摄银杏美景为主要动机,自驾游、结伴旅、周末游、大众游等特征明显,重游意向和推荐意愿均与其满意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从乡村创意旅游产品及五感的内涵出发,认为五感视角下的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围绕重点考虑的要素、鲜明的主题制定、塑造深刻的形象、去除多余干扰的信息、设计有价值的产品等要求,并进一步以棋磐寨采桑园为例,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方面对其乡村创意旅游产品开发进行探讨,提出适当摒弃传统的产品开发设计理念、抓住景区主导特色选取开发重点要素、强调创意融入并重视游客体验、从游客感官视角充分考虑设计等建议,以帮助游客在旅游中获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相似文献   

18.
Land consolid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cultivated land, improving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oweve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ree decades of land consolidation being conducted and changing urban–rural human–land relationship, the areas of improvement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olicy of China must be studie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completed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18. Results show that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Shaanxi are mainly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s, crop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high-standard crop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The 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 is mainly from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s and crop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Aeolian Plateau Area, Loess Plateau Area, and Da Ba Mountain Area are mainly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s. The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s in Guan Zhong Plain Area and Qing Ling Mountain Area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rural settlement consolidation and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s are mainly located in Guan Zhong Plain Area and distributed in the boundary area of Guan Zhong Plain Area and Loess Plateau Are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the changes of urban–rural human–land relationship, China should be prudent in or stop advancing land reclamation to increase cultivated land; cropland consolidation and high-standard cropland construction are vital ways to achieve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rural settlement consolidation should be carefully conducted in remote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特征以及开发河南省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限制因素,从思想认识、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宣传促销、旅游服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探讨了河南省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