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车松 《科学决策》2013,(8):16-29
劳动力供求的变化使我国可能在2015年以后进入劳动报酬的高增长期。届时劳动报酬占比较低的状况可能得到改善,但在劳动报酬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人均劳动报酬将会陷入一个低增长期,原因主要在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积累、低效率的产业结构转型、老龄化及忽视员工的企业经营伦理。因此,实现劳动报酬总量与人均水平同步增长的关键在于培育一个包含政府、企业、劳动者,充满有效的动力、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社会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形成“强资本、弱劳动”的分配格局,这是当前最大的分配不公问题,任其发展会动摇我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者提出了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无疑是推进合理公平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论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在阐述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的表现基础上,分析了劳动报酬偏低的影响和提高劳动报酬的重大意义,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孙怡 《中国经贸》2012,(22):64-65
初次分配作为整个收入分配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较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发现,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其原因在于劳资矛盾与冲突突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及企业利润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高,针对于其原因,本文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采取三方面措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对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意义做出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5.
居民消费率过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性的突出表现,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国民收入结构失衡,尤其是劳动报酬在GDP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太低、收入差距过大等,是导致居民消费率不断降低的主要因素。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贫富差距,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全球化下的劳动报酬份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最终消费需求大小。本文在新古典分配模型基础上,讨论了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以及全球化对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影响机制,并运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资本增强属性的技术进步和过快的资本深化,偏离了现阶段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显著地降低了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全球化对提高我国劳动所得影响不明显。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静 《特区经济》2010,(3):207-209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是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直接原因。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分配结构,建立劳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8.
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党和政府针对我国劳动报酬过低、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而提出的。它的有效实施,不仅能有效缓解日趋紧张的劳资关系,还能缩小收入差距,彰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劳动报酬在我国初次分配过程中所占比重偏低,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国内消费能力不足、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从资本与劳动力组合的视角对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偏低这一经济现象展开深入剖析,指出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偏低的症结在于没有实现资本与劳动力的有效组合、导致出现劳动力剩余和资金闲置;具体分析了优化资本与劳动力组合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优化资本与劳动力的组合、扭转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偏低局面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产权导刊》2009,(12):45-46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保持企业和政府收入继续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从宏观角度看,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问题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这是我国执政党提高劳动者报酬的重要宣示。早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宅窃就已经指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执政党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改革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呢?  相似文献   

12.
卓勇良 《浙江经济》2010,(11):60-60
财政部官员称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被低估,这是5月18日《人民日报》对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的采访报道。按照贾康的说法,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被低估了6.3个百分点。即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应是46.0%,而不是全总官员所说的39.7%。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理论研究后发现技术进步对全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并厘清了资本有机构成与劳动报酬比重之间的变动规律。为缩短劳动报酬占比低水平徘徊的时间,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实现路径需要从制度或体制、政策、经济层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4.
据俄罗斯商业咨询公司进行的调查,俄罗斯人2004年最想实现的愿望如下:提高劳动报酬——26%,升职——20%,增加居住面积——14%,解决家  相似文献   

15.
文章明确了财产性收入的定义,认为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是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正加速增长,并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提高财产性收入的举措主要有: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投资代理业务,拓宽投资渠道;抑制通货膨胀,构建稳定的投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6.
1985年试行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简称“工效挂钩”)以后,工资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哪些成效与问题.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工资构成的现状与问题我国现行的工资形式,其主要构成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基本工资(或标准工资),它采取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具体形式。计时工资是按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计件工资是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依其性质可区分为计件标准工资和计件超额工资两个部分(后扦应归入奖金)。  相似文献   

17.
提高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政府可以有所作为,但主要不是靠层层落实行政指令的方式去作为,而是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已成为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要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好三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第二次分配应更加注重实现公平;还应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注重在第三次分配中通过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9.
胡放之 《科学决策》2009,(12):39-48
报告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湖北省企业职工劳动报酬的决定机制以及工资增长情况作了理论分析。报告认为,湖北省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在增长,但初次分配中存在诸多问题,以致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较低。报告建议应针对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过低的问题,加强政府的监控指导,提高职工的参与程度,应通过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推进来完善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决定机制。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对我国分配政策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本文将深入剖析调整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