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磊 《山东经济》2006,22(6):30-35,59
企业能力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理论仍处在不断发展之中。资源基础理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研究的热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将会成为企业能力理论研究领域发展最快的分支。  相似文献   

2.
徐全军 《山东经济》2009,25(5):54-63
通过研究近20年来标志性文献的交叉被引率,辨析现代企业成长理论各分支学派的理论影响力的历史性变化。并选取数十篇国内外代表性论文,比较目前国内外企业成长研究在理论基础、热点问题、视角、领域和理论贡献上的异同。研究发现,现代企业成长理论影响力的变化与企业所处的历史性环境密切相关,国内的研究成果对企业成长的主流理论的贡献不足。  相似文献   

3.
顾客资产是企业的一项关键资产,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及管理将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建立和维持CRM动态能力将使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文章从上述这一个新的视角构建了顾客资产的效果机制模型.同时,分别从市场导向、社会网络能力、资源重构三个维度的重要性验证了对营销效果和顾客资产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并发现了营销情报与顾客响应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林一帆 《中国经贸》2013,(18):31-32
企业能力理论已成为当今经济学界最热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不仅打破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挑战,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对企业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企业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谢军 《北方经济》2006,(20):25-26
虽然战略管理领域一直承认流程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然而对此命题的理论解释仍是模糊的.本文应用资源观理论从流程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和难以模仿的三个方面出发,解释了其如何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鲍曼悖论———跨企业绩效与战略风险负相关,是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经典谜题,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引发了众多学者持续的研究和争论。文章选取国内937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结合前景理论、行为理论以及资源基础理论,通过构建二次回归模型探讨了跨企业战略风险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财务资源配置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绩效与战略风险之间呈现正U型曲线关系;财务资源配置负向调节绩效与战略风险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并购行为的发生过程作为逻辑基础,对近年来国内并购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发现:并购前的研究主要围绕并购动机、并购目标选择与并购时机三方面开展;并购过程中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并购支付方式、并购谈判过程和决策以及并购过程中的交易风险;而对并购后的研究,则集中于并购后整合以及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上。在中国企业并购绩效普遍低下尤其是海外并购成功率不高的情况下,未来研究应多加强事前并购环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并购发生前的科学决策包括合适的目标选择、尽职调查以及谈判能力的提升等来提高并购成功率以及并购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李静 《改革与战略》2016,(4):125-127,149
基于当今激烈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积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营销联盟,实现各成员的共同协作。同时,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能力也呈现持续动态过程,而营销优势源自于动态能力,其不断重构、更新资源,形成与外部环境匹配的新能力。因此,文章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研究营销联盟的构建,为企业营销联盟的发展提出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加强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构建企业管理机制及风险管理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组织间关系是近十年组织理论和战略联盟研究中最受重视的课题,其研究跨越了组织经济学、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管理学三大领域,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本文介绍了组织间关系理论各理论流派的最新研究视角,并进行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0.
资源观理论框架的整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企业的资源观已经成为战略管理方面的一个主要理论基础,但流派众多、复杂混乱.本文借助一个包括三个维度的框架将三个主要的资源观流派企业资源观、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的研究重点和轮廓进行了厘清.这三个维度是基本假设、分析层次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1.
周翔  邓江年  苏郁锋  彭晋谦 《南方经济》2019,38(11):113-130
互联网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环境变化的速度。如何在互联网所带来的快速变化环境中,尽可能地维持竞争优势?这成为了当前大多数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难题。复合基础观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了基于静态资源的动态竞争优势建构的思路,但缺乏具体的实现路径;动态能力理论虽然从产品架构和操作常规的角度分别为资源的创新与整合提供了框架和操作机制,但是却没有整合这些零散的发现,为快速变化环境下的竞争优势构建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为弥补这一不足,文章通过腾讯和小米的案例研究,结合产品架构和操作常规两种视角,对企业通过动态能力构建快速变化环境下的竞争优势展开讨论。研究显示,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资源、产品架构和操作常规的动态匹配形成特定的动态能力,进而构建动态的竞争优势。这些结论既为环境快速变化情境下的战略管理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从情景化的角度,拓展了资源和动态能力的概念分类及维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借鉴Teece等学者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动态能力是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动态管理的能力。由于行业结构等企业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动态变化。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下,决定企业的长期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动态能力。企业要加强对动态能力的生成、演化、具体化、变现等环节的管理,才能为股东创造持续的超常利润。  相似文献   

13.
何景成  张金隆 《特区经济》2008,(10):272-273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房地产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必要性。其次,从理论视角,回顾分析了竞争优势来源的产业基础论和资源基础论的主要观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了竞争优势来源的全面资源观。最后,给出了房地产企业基于全面资源观的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模型。对于我国房地产企业培育和提升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市场领域的品牌资产研究已日趋成熟,而企业市场的品牌资产研究才刚开始。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发现,企业市场品牌资产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研究成果已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对企业市场品牌资产理论的基本认识。本文归纳了企业市场中品牌管理的特殊性以及品牌资产的作用条件,着重总结了企业市场品牌资产的来源、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最后提出了在我国开展该领域研究的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朱华 《改革》2012,(2):99-105
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寻找企业异质性资源对其海外直接投资的推动机制,通过运用国际比较及相关数据检验代理变量的显著程度,检验这些推动因素对中国企业的影响程度的强弱。经过分析与比较得出:学习与研发能力中的研发效率与研发支出方面以及国际化经验等因素对中国企业的异质化资源的形成起到显著作用,较强的推动了对外直接投资;而管理能力以及技术的学习吸收能力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资源基础论与能力理论的崛起.现实企业也大兴资源能力之风,并掀起了一股“归核化”的战略热潮。但值得指出的是.正如市场机会本位战略取向会引致企业过度扩张的风险一样,资源能力本位战略取向也可能引致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集中化与归核化经营会引致经营规模的过度收缩与业务的过度集聚,  相似文献   

17.
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一直是企业战略研究的中心议题.构建和提升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适应环境快速变化、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在分析竞争优势动态性的基础上,剖析了动态能力的本质,提出了动态机制的概念,为构建和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指明了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分析了新疆小微企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疆小微企业成长滞缓的原因是由于其所掌握的资源不足以及企业能力欠缺,其中,资源的不足与政府政策支持不足和小微企业自身各项制度不健全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力的缺陷则体现在对已有资源利用不足以及企业缺乏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因此,本文提出应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自身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在日常经营中加强知识和经验积累来促进新疆小微企业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回顾企业边界的主要理论,分析了不同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不足,阐述不同理论间的演进关系和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综合的视角整合不同理论,提出一个以合作价值最大化为标准的综合模型来解释企业边界.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企业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理论整合了企业知识、动态能力与动态演化三个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文章界定了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概念,并认为它由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三个要素构成。构建了由反应——匹配机制、学习机制、激励机制三大机制构成的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机制概念模型,提出反应——匹配机制是动态能力演化的前提,学习机制是动态能力演化的必要条件,激励机制是动态能力演化的源动力,这三大机制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