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旅游业的发展会给目的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及态度是反映旅游影响的晴雨表.文章以互助小庄为例,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影响的感知、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及生态影响的感知.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对投资者和从业者的态度、对旅游业的态度,从而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前社区参与已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也随之成为旅游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长白山景区门户城镇二道白河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采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二道白河镇居民的正面感知要强于负面感知;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居民的感知存在差异。明确改善交通力度、合理调控物价、健全社区参与机制等是提高二道白河镇居民对旅游影响积极感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杨奇美 《特区经济》2008,(5):163-165
评价旅游影响最通常的经验主义方法是通过测量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本文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旅游金三角"中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三岛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岛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比较了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海岛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和行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切态度和行为部分因素取决于他们对社会影响的感知。以农业旅游地阳朔历村为个案,研究表明,历村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总体呈肯定态度,对一些负面影响感知稍薄弱。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对旅游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文章以大梨树生态旅游区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大梨树居民对社会影响的感知情况,并总结了居民对旅游社会影响的认知态度状况,对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旅游业发展由速度向高质量转变。聚焦海岛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以平潭国际旅游岛居民为研究对象,提出海岛旅游地居民感知与社区感知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假设关系,构建旅游感知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系模型,并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海岛旅游居民对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支持的内在影响因素和海岛居民感知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机制。结果表明,居民的社会文化感知、经济生活感知、生态环境感知、旅游参与感知对海岛旅游发展支持度具有正向影响关系,海岛居民满意度和认同感对海岛旅游发展支持度具有传导机制效应。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体客源,但不同的大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感知评价却不尽相同。文章在综述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成都乡村旅游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成都市居民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打造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需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特色的挖掘和乡村意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8.
何方永 《特区经济》2009,(7):141-143
以成都三圣乡研究对象,对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的感知与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地的居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性对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但是居民对乡村性的认知强烈表现出功利思想,对于自身在乡村性维持中的作用认知明显不够。研究认为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为当地居民带来利益是保持乡村旅游乡村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旅游发展必然会对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生诸多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就街津口赫哲族乡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强于对负面影响的感知;旅游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强于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族村寨旅游主要指以活态化的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和静态化的少数民族村寨建筑为基础开展的旅游活动,它肩负着边远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当地社区的有效参与则是实现其使命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对五指山市水满村社区居民的实地调研发现,在旅游影响感知方面,八成以上的居民持有正面感知,认为旅游的发展利大于弊;在参与旅游发展的态度上,总体来说比较积极,有六成以上的居民愿意参与当地的旅游发展和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但在愿意为景区的发展提供建议、愿意参与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地的形象维护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缺少资金及政府和相关组织的支持引导是限制其不能深入参与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桑霞 《特区经济》2012,(7):189-191
因旅游地居民物欲驱使、心态失衡、地域歧视;旅游服务机构的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或旅游开发商不健康的经营理念;旅游者旅游道德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约束意识不强等是导致旅游犯罪的主观原因。旅游法规不够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旅游犯罪案件处理不得力和旅游相关利益者保护机制的缺失等旅游业保障机制不足;地理环境、气候或季节等自然环境因素;地域特征的不同显示不同的犯罪类型等是旅游犯罪的客观诱因。从旅游服务机构、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主观和旅游业保障机制等客观方面提出预防旅游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旅游发展作为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能否有效提升当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井冈山地区414名居民,对获取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旅游经济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第二,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第三,旅游环境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拓展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对象群体,理清了老区旅游发展与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原理。最后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三个层面提出旅游发展背景下老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研究地,通过SPSS和AMOS实证探究游客感知视角下乡村旅游质效提升的维度。结果表明:游客感知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质效提升包含旅游地感知、地方认同感、主观幸福感、环境责任行为4个维度;地方认同感和旅游地感知对乡村旅游质效提升的影响力较强,其次是主观幸福感和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国内学者针对不同旅游地类型的水环境、旅游与水环境关系、旅游水环境管理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提出我国旅游景区水环境管理应借鉴部分国外较为成熟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结合我国旅游地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旅游地水质长期监测系统的建设研究和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邓文 《特区经济》2011,(12):175-177
作为一种旅游现象,西部一些地区学生向旅游车敬礼实际上是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居民间不平等交流的体现。本文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发展规律,从该行为对当地社区居民和游客的感知进行分析,总结出该行为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存在的负面影响,并就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交流方式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侨 《科技和产业》2010,10(12):5-6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和态度已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评述,分析了当前的相关研究的现状,预测了这一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刘秀丽 《魅力中国》2008,(2):146-148
随着城市旅游的迅速发展,城市旅游地形象塑造日显重要。本文根据济南市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特点,从人——地感知形象和人——人感知形象两方面,对济南市的城市形象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济南市旅游地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扶贫已被证实能有效地减缓农村地区的贫困程度,但是旅游扶贫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也值得关注.通过对河南省栾川县的4个乡村旅游发展点进行实地调研,以空间正义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前期意图正义感知、中期过程正义感知、后期结果正义感知3个方面探索旅游扶贫的居民感知情况.研究发现,居民对于前期环境获益感知较高,社会成本感知与物质获益感知欠缺;居民对于中期过程中咨询、建议、告知、参与权益的总体感知表现为赞成,但认可度不高;居民对于结果中旅游扶贫带来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感知均呈赞成态度.根据现存问题,从旅游扶贫前期、旅游扶贫中期、旅游扶贫后期以及具体旅游产品设计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旅游形象传播研究——兼论泸州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但旅游形象的传播具有区别于一般商业宣传的特点.文章综合运用旅游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知识,探讨了旅游者感知旅游形象的规律,并据此提出了泸州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旅游目的地信任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和忠诚的重要因素。当前,旅游地负面新闻频发,面临着极大的信任危机,而对目的地信任的研究尚没有普遍展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旅游地的发展需要。本文在梳理目的地信任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现有的目的地信任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