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亦君 《北方经济》2006,(12):47-48
一、人民币升值与跨国企业外汇经营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改革汇率生成机制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步入了不断升值的通道,1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由去年7月22日的8.2765升值到今年2月22日的8.0497,升值幅度达2.74%.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跨国企业外汇经营风险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民币升值与跨国企业外汇经营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改革汇率生成机制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步入了不断升值的通道,1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由去年7月22日的8.2765升值到今年2月22日的8.0497,升值幅度达2.74%。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
郑征 《中国经贸》2012,(4):9-10
中美贸易失衡是是中美双边贸易争论的核心问题。美方提出“汇率操纵论”将巨额贸易顺差归咎于人民币被低估,并一再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在弱势美元战略下,美方能否通过使人民币变相升值以改善中美贸易失衡成为讨论焦点。本文通过对1980—2010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进出口贸易额构建回归与时间序列组合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考察了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认为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额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强迫人民币升值不会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4.
驳人民币汇率升值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几年,日本和美国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相继提出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张。这一主张立足于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判断,其依据主要涉及经常收支顺差、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压力和购买力平价这三方面的因素。本文将分别探讨和反驳人民币升值论的主要论点。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出口贸易大幅增加和外资大量进入中国,从去年开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开始显现。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本国货币升值是不可避免的。但升值过早、过快会带来一系列恶果。我国政府统观全局,权衡利弊,认为人民币汇率应保持基本稳定,拒绝了升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汇率波动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特点,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及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对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进行经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人民币升值将会抑制FDI 的流入,但不会使我国的FDI 明显下降,国内利率也与FDI 呈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人民币名义汇率的适度升值和长期稳定性有利于外资的合理流入,但目前阶段应加强资本监管,预防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7.
近期以来,美国以我国保持较长时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为由,强烈要求人民币汇率(RMB/^,下同)升值。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只会使得投机者加剧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形成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性投机。长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不能刺激用来防范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和相关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过程,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原因,通过金融理论、外汇储备与汇率压力测度分析及观察法分析出外汇储备变化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一致性,针对过多的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外汇储备角度提出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财经要闻     
《宁波经济》2007,(12):8-8
人民币汇率明年可能达1美元兑7元根据摩根士丹利报告,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已经远远超过10%。自2005年初至今,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9.9%,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升值了17.0%,这意味着人民币2/5的升值"不声不响"。"人民币已经充分定价,但还需要勉为其难地去迎合‘贪得无厌’的市场预期—1年之内达到1美元兑人民币7元。"摩根士丹利首席货币经济师任永力说。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年末以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甚嚣尘上:先是日本,后是美国,再是欧盟,接着是韩国……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也因此空前加大,对此,本文从汇率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1994年至今我国的汇率机制为出发点,客观的分析了日美等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本质动机。  相似文献   

11.
王凤荣 《魅力中国》2010,(34):158-159
人民币汇率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从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的基本理论入手,根据中国人民币汇率走势,深入分析厂人民币升值原因;其次,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针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柑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出现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人民币升值迅速演化成一个国际问题,国内外也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一致性预期。在经过两年的争论后,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汇率升值导致的物价传递效应越来越引人关注。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资本市场的模型,考察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通过对2000年至2013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得出,人民币汇率升值在长期和短期中都是导致物价水平上升的原因。因此,稳定人民币汇率,阻止游资进入是稳定物价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贾健 《中国城市经济》2011,(23):170-171
近年来,中国金融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实施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使我国外贸企业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对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尤其是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本文讨论了外贸企业应当如何选择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人民币升值下外贸企业规避风险的案例分析,得到有关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启示,旨在为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建立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问题都十分关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不绝于耳。面对纷繁复杂的议论声.2003年9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度向外界宣布: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将在深化金融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我认为人民币汇率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但不会升值甚至还存在贬值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驳人民币升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廷亮  张洁 《山东经济》2004,20(5):28-30
2003年以来,人民币受到西方以及我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强烈升值压力。人民币币值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升值论者主要依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高额的外汇储备、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等原因来要求人民币升值。作者深入这些原因的背后,发现这些原因中一些是某些国家出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意图,一些是对中国总体经济形势、具体经济现象的错误判断与把握。目前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尚未成熟,维持人民币较长时期的汇率稳定,延缓升值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个阶段,国际金融市场最为热闹的话题莫过于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了.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方面是在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2%以上,已经突破了6.7大关了;二是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旨在以人民币汇率为由、对中国产品实施惩罚性措施的法案.  相似文献   

18.
伍劲熹 《中国经贸》2012,(18):92-93
基于1994—2011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美国联邦基金率及中美两国消费品物价指数的月度数据,结合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利率平价及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名义汇率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在中国政府的调控下逐步升值,虽然其中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对汇率可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不足以导致人民币升值这一趋势的逆转,从而在总体上表现为中国的利率和物价水平高于美国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然后考察了人民币汇率的现状,认为人民币在汇率制度改革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升值压力,并从经济基本面、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外部因素等四方面对分析升值压力成因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得出人民币升值压力分近期升值压力和长期升值趋势的结论;进而提出纾缓人民币近期升值压力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美汇率之争的三个核心问题是:第一,中国应该采用何种汇率制度?在这一问题上,美国政府提出了"浮动汇率制最优论"的伪命题,这一观点显然违背了经济学的常识。第二,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中国贸易顺差是起因于低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还是起因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如果是前者,那么美国没有理由要求人民币升值。第三,人民币升值会如何影响中美经济?本论文强调其长期影响要明显大于短期影响。就长期影响而言,人民币过度升值会缩短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