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内外金融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金融产品创新成为当代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才能吸引客户、增加收益、有效应对竞争,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地位。但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实践中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日益突出,特别是金融产品创新在规避原有的金融风险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风险,因此防范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成为重要课题。对此,本文从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体系、强化金融产品创新内部风险控制以及制定金融产品风险约束机制等,分析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策略,望给予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化解历史风险、体制改革、产品创新和兼并整合,把城市信用社改造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为地方经济振兴发挥更大作用,是过去几年地方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未来促进地方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张铭 《沪港经济》2008,(12):52-53
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格局和金融秩序的调整,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契机。反思本次金融危机,我们切不可将其简单地归咎于金融创新,关起门来故步自封。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机制应当认真反思、加强监管、适当地“踩刹车”;而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应当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适当地“踩油门”,以此为契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调整中争取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4.
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在“十五计划”中指出:“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创新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动力,同样,创新也是中国金融业调整发展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加入WTO后,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势必在国际化的金融竞争中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因此,商业银行只有坚持创新、加快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才能提高银行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参与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更好地应对加入WTO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杜辉 《杭州研究》2009,(2):13-17
世界金融危机发端于货币、资本市场,也影响着未来的国际金融走向。如何汲取世界金融危机的教训,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又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分工,发展民族经济,是摆在我国经济和各个城市经济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阐述金融风暴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相关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可能发生的系统风险,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和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夏颖 《中国经贸》2009,(10):1-1
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这场“金融海啸”的袭击。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贷后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专题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在刚刚结束金融改革这一场讨论中,中方介绍了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为保证金融稳定所做出的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持金融机构对健康;其次,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审慎稳定。第三,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很重要。第四,除了要防范金融市场中的盲目行动,不理智的行动,中国还必须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因为对于中国,从发展阶段来讲还要加强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8.
杜东为  程攀 《中国经贸》2014,(12):139-139
随着我国国民的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金融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我国的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各大银行的出现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商业银行为了赢得竞争,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创新能力变得十分必要。因为,只有实现了金融创新,才能够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才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分析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策略,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苹 《特区经济》2012,(10):87-88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碳金融活动兴起以来,全球碳金融市场已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碳金融交易也日益活跃,做为碳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更好地为低碳经济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其碳金融业务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陈佳佳 《中国经贸》2009,(16):142-143
2008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国经济增长高位减速、通胀压力冲高回稳、货币政策开始转向、股票市场显著回调、自然灾害频发、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等等。在此情况下,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依然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经营态势。这是不是意味着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没有产生影响呢?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哪些启示,以及金融危机下如何制定正确发展策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1.
金融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把全球金融联系在了一起是美国金融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这次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损失,其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并会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不会成为金融危机中的安全岛,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将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天津市商业银行在金融改革深入推进、信息技术飞速提升、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创新产品大量涌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间我们也发现,受认识程度、管理体制、资金实力、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影响,目前不同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也还存在着水平不一、表现各异、成效不同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的进一步发挥。由此,为了更好地全面提升我国金融创新水平、支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展,本文以天津为例,在对当前区域内主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差异、探究原因,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首先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使商业银行对自身有清楚的认识;其次重点阐述了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创新程度、市场定位、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风险意识等方面;最后针对前文提到的问题,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状况,提出了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存款虽然能够帮助中国的金融机构渡过金融危机。但是我国的外汇储备和大量的金融资产遭到贬值或资产损失的风险。中国的经济增长、投资、就业和物价水平等实体经济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化解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我国目前面临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的爆发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敲响了警钟。金融创新既为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难度。在概括金融创新内涵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链条的特征,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需要在微观上建立企业战略意识、管理机制、制度创新与产品设计四维度的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影响因素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持久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行为,文章对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与发展过程做了较为详实和系统的综述,并对影响商业银行的创新因素进行了梳理,文章还深刻揭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研究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分析,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现状,提出西部地区在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的对策:注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统筹兼顾,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城镇化步伐,最终扩大和拉动内需增长;努力实现金融创新,最大限度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业在21世纪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其在丰富人们投资选择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实体商业银行发展走势,可以说传统商业银行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巨大挑战,如何改变传统思维定式,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创新思维,是每一个银行人所面临的严肃而又紧迫的问题。文章立足于互联网金融背景,分析互联网金融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的挑战,并借此探求传统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正>一、前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创设与金融产品创新相关的机构,不断推出许多具有特色的创新性金融产品。但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互联网金融具有小、快、灵等特点,成为当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对此,为促进中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合理控制中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面临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陈燕萍 《特区经济》2009,(10):251-252
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深化金融运作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金融管理体制,依法规制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