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财政部制定的,于2001年起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首次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规定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该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对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都有较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里所讲的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实质是指经济实质。“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因为会计核算的目的是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但…  相似文献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核算中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是指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比具体表现形式更重要,要求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周虹 《广东财政》2002,(1):39-40
新会计制度在实体内容方面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新增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它们的法律形式,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2000年末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第2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是我国首次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基本原则的形式表达出来。该原则颁布以来.的确对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但在现实运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刘振平 《税务纵横》2003,(10):40-40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该原则主要是为了强调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不相一致时,会计人员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由于具体经济业务形神难辩,实务处理中难免存在误区。笔结合实际,就该原则在一些疑难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做一些目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与以前分行业制定的13个企业会计制度相比,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在原有12个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上的运用非常广泛,笔者仅就合并会计报表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进行探讨。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涵义《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所下的定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信息如果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  相似文献   

7.
连建枝 《会计师》2011,(1):17-18
<正>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之一,主要体现在资产定义中以及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自建固定资产、商品销售收入等会计核算中,它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能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会计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强调了其重要地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具体而言,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其外在的法律形式相一致的,当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相似文献   

9.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非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笔者结合农村合作银行试运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实际情况,具体剖析一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0.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核算中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是指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比具体表现形式更重要,要求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一原则借鉴于银行贷款质量的风险控制可以使银行管理者从实质经济后果的角度去考察贷款企业的具体经济行为,补充因制度建设不完善而形成的规章漏洞和信息渠道不畅通而形成的管理盲区,提前预警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11.
财政部发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它完全突破了原资计划经济的最缚,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其中,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这样规定的:“上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给为合计核算的依据。”也就是说,当其法律形式与经济性质不一致时,应以其经济实质为依据。”它的运用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此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之一,其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对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相似文献   

12.
《理财》2002,(12)
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季节性停用固定资产视同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即在停用期间也照常计提折旧,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笔者认为此做法与现行会计核算原则不相符,应将其视为特殊情况单独处理,即在使用期间计提折旧,在停用期间不应计提折旧。 一、对现行会计处理方法的异议 1.与会计核算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悖。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  相似文献   

13.
在会计实务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该原则能有效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准确完整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在会计实务中运用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作用,企业应该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本文分析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意义和体现,概括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实质重于形式"是我国会计制度中的一项重要会计核算原则。这一原则对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应收债权融资业务的会计处理原则 企业将应收债权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充分考虑交易的经济实质.对于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有关交易事项满足销售确认条件,如与应收债权有关的风险、报酬实质上已经发生转移等,应按照出售应收债权处理,并确认相关损益.否则,应作为以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借款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尽管实质重于形式属于次级质量要求,但在复杂经济交易中,经济实质可能与其外在形式存在较大背离,需要通过对整个交易各种因素包括合同条款、交易背景、交易对象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此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是可靠性这一首要质量要求的保障,也是可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为规范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的融资业务的会计核算,现对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一、应收债权融资业务的会计处理原则 企业将其按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债权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充分考虑交易的经济实质。对于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有关交易事项满  相似文献   

18.
何麟 《会计师》2021,(6):9-10
会计核算始终秉承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会计核算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为财务报告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出现会计核算滥用此原则的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对新收入准则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收入确认、计量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案例,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规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用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张国强 《时代金融》2012,(18):30-31
本文主要根据我国1992年以来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在简要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的首次集中提出、第13条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的正式提出、新会计准则出台后"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归宿等问题逐一进行剖析,着重分析了新版基本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中将"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剔除的原因,旨在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些原则的精神实质,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会计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20.
张国强 《云南金融》2012,(6X):30-31
本文主要根据我国1992年以来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在简要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的首次集中提出、第13条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的正式提出、新会计准则出台后"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归宿等问题逐一进行剖析,着重分析了新版基本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中将"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剔除的原因,旨在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些原则的精神实质,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会计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