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海萍 《物流科技》2022,(12):162-164+168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课证融通是“1+X”证书有效落地实施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教学实施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1+X”证书制度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施课证融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课程学分置换、师资培训六个方面进行探索,对国内高职院校探索“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芳 《物流技术》2020,(3):153-156
首先探讨了“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与意义,之后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变革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1+x”证书制度的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思路,最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的“1+x”考证课程。  相似文献   

3.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抓手。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深度融合“1+X”证书要求的社会岗位技能,在专业核心课中融入仓储、运输、信息管理等资格证书的模块内容,构建基于岗位能力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为保证实施效果,要强化“1专业+X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课证融通体系、优化以“产教融合”为载体的师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物流行业与企业的迅猛发展及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1+X证书制度”作为教育部首推的重大改革措施,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突出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剖析其原因,并与院校、企业、教师沟通,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方向等方面探讨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路径创新及其策略。  相似文献   

5.
“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通过重点分析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管理机制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才培养的效果,发现管理机制还存在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协同、动力机制缺乏有效性、约束机制还尚未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形成完善运行机制、构建全新动力机制和健全长效约束机制等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顺利推进“1+X”证书制度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制度,与学历文凭证书并行,共同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通过对“1+X”证书制度的内涵、实施现状以及意义进行分析。发现“1+X”证书制度的实施,给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通过分析现有“1+X证书”中各个模块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影响和作用,并结合目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对此,笔者从物流企业角度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此来达到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目的。本文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待能够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项奎  费伟 《物流科技》2022,(10):177-180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证融通的大背景下,文章依托宁夏职业院校仓储配送实务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探讨以学生的职业能力持续成长的实施路径,确定基于物流管理“1+X”证书“能力本位”的课程定位。并引入了企业内训师制度,设计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模式,重塑了融合“企业业务、‘1+X’证书、教材教辅资源”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了“做-学-做”的以学生自我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成果对于宁夏职业院校推进“1+X”证书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与进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也得到了各个高校的广泛开办。在1+X制度下物流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成为了当代教育事业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之一。因此,本文将针对“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专业课证融通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2019年6月,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首批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校内多部门进行高质量协同工作,师资培训工作、考评员培训工作、学生培训工作、考务工作等组织科学规范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修订并高质量内容嵌入,学生考证通过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向前推进,职业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程度的改革,在这种背景下,“1+X”证书制度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也进行了改革。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中职会计专业的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推行“1+X”证书制度中职会计专业改革是现在中职会计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阐述“1+X”证书制度的作用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策略,以此来提高中职会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接行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证融通模式对“1+X”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1+X”试点工作中,积极进行课证融通的改革实践,设计了课证融通路径,并从融合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编写、实训环境建设、学分转换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最后结合实践给出了“1+X”课证融通的实施建议,对于国内高职院校探索课证融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经开启建设“物流强国”新征程,作为全国15所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开展职业本科层次“1+X”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研究,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结构不匹配问题入手,准确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书证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考评机制,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职教改革的趋势以及“1+X”证书的推行对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关键便在于教师发展能力的提升.本文以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为例,探讨“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教师的发展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党建民 《物流科技》2022,(20):165-169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创新举措,是适应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需求的有效做法,反映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输出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树立良好教育口碑的重要契机,因此,推动“1+X”证书制度国际化发展对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而深远。文章以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了其在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国际化方面的特色做法与取得的成效,并对“1+X”证书制度的国际化推广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道勇 《物流技术》2023,(9):151-153
首先简要介绍了“1+X”证书制度;其次分析了考证培训教师团队建设的要求;然后从学情分析入手阐述了考证培训教学目标的设定方法,提出了考证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计、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设计、学业考核方案等;最后介绍了考证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7.
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物流管理1+X证书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有一定的问题存在。目前其问题主要包括技能培训基础薄弱、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培训包资源等层面,为使得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文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对接物流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多方联合开发培训包、在技能培训包中融入岗位职业能力、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为企业量身定制物流管理1+X证书培训包、培训包中纳入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包中纳入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智能化管理与应用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教20条"里的一项重大创新,而"课证融通"是核心内容,其直接影响物流管理"1+X"制度实施的效果。但因为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行于2019年,起步较晚,在实施"1+X"证书制度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提出在推广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课证融合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物流管理"1+X"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1+X证书制度下对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教学进行改革,能够为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人才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1+X证书制度的背景及内涵,阐明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梳理了国内外的教学发展现状,其次明确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1+X证书制度下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教学改革路径,希望可以为该专业的教学课程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推进我国养老服务发展,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相应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20.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对照国家"1+X"证书制度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重新审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问题并积极推进相关改革.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将X技能证书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现课证融通,优化教学设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