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和产业发展阶段,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阐述资本深化的对广东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引导广东制造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应用于面板数据,克服了"生产技术可能倒退"的计算缺陷;在构造我国省际生产前沿的基础上,量化了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在各省劳动生产率增长中的贡献.本文的结果表明,资本深化会促进我国劳动生产率趋同,技术有效性的省际差异是省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全球化下的劳动报酬份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最终消费需求大小。本文在新古典分配模型基础上,讨论了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以及全球化对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影响机制,并运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资本增强属性的技术进步和过快的资本深化,偏离了现阶段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显著地降低了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全球化对提高我国劳动所得影响不明显。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疆工业化进程中面临资本深化、转型升级与劳动就业等诸多压力,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就业关系,既保障民生又促进发展,对“十三五”时期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工业资本深化与就业的负向变化路径,构建实证分析模型,确定和检验新疆工业资本深化、重工业化的就业负效应关系.针对新疆就业形势和产业变迁特征,为实现新疆就业与工业发展升级的良性互动,文章提出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是较好解决新疆工业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就业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国内各区域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工业资本构成以及就业特征,本文基于198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工业资本深化的空间分布及其就业效应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总量经济以及行业层面的资本深化态势下,中国工业在空间上也表现出"广泛"的资本深化特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反而具有更高的工业资本深化程度;工业资本深化在东、中部广大区域对就业具有负面效应,但在西部地区却并未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相较于资本深化,对我国工业就业影响更为显著的因素源于与体制相关的政府以及国有经济层面,为控制资本深化态势,在产出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同时兼顾就业保障目标,各地相关区产业、就业政策的制定应跳出数量管制的传统思路,更多地考虑工业资本深化背后的分权体制背景与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技术进步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中国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虽然较快 ,但与其他经济体相比 ,存在明显的“三低”现象 ,即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偏低、就业比重偏低和人均增加值偏低 ;以人均产值增长率衡量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 ,中国服务业增长的驱动力发生了变化 :资本—产出比增长率 (衡量资本深化的工业化进程 )对服务业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开始超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其原因在于 ,中国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并不是劳动增强型的 ,而是略微资本增强型的。有鉴于此 ,在推进服务业发展战略时 ,应重新审视通过服务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员的就业措施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服务业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战略 ,在服务领域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促进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7.
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山东省就业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对山东省就业总量影响的冲击效应和补偿效应同时存在,二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强势不同,从而使得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影响的总效应存在差异。新一轮的技术进步往往由最初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发展到后来通过影响劳动生产率,造成区域边际就业弹性的不断下降,从而排挤劳动力,导致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影响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理论机制分析认为,资本账户开放通过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波动三个渠道对一国的就业率产生影响。鉴于此,文章使用多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对66个样本国家进行多层嵌套分组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资本账户开放与就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首先,资本账户开放对就业确实存在门槛效应,且在人均GDP水平、通胀水平和经常账户余额三个门槛变量上都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其次,资本账户开放对就业的影响与经常账户余额之间呈现非单调的关系;最后,不同类型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就业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提高就业率,一些新兴经济体可以适当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对于部分发达国家应当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而我国则应在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的同时维持经常账户的盈余以及深化金融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把握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脉络,探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作用机制,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厘清技术进步的概念和测量的基础上,梳理了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特征事实,考察了技术进步的就业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最后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指出了研究空间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望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我国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部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由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补偿效应显著,从就业总量来看,技术进步具有正的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造了一个描述工业品贸易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生产两种途径影响工业行业就业的联立方程组模型,然后基于2000—2007年中国22个分省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和序列DEA方法计算了各行业技术进步的速率,并对工业品贸易、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中,贸易引致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出口通过技术进步和产量对就业产生的整体影响显著为正,进口的整体影响则是负向的,但是不同行业中贸易对就业的净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受到技术进步速度的影响。此外,行业的出口比重过高不利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2.
13.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基于知识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型,对Coe和Helpman的研发溢出模型进行推导和扩展,并将进口渠道拆分为消费品进口和资本品进口进行比较分析。其次,选择了占世界研发资本近80%的24个国家作为海外研发资本的来源,度量了海外研发资本的存量,按照各个渠道的权重计算得到各自的知识溢出效应。最后,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在华投资渠道的不同,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本国R&D资本积累和资本品进口,对中国技术进步具有较显著和较强的正面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在华R&D直接投资次之,消费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合同的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先进技术得到更广泛运用 ,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率下降和失业率提高问题却日益突出。研究表明 ,技术进步总是倾向于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 ,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探讨和研究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带动就业率的相应提高 ,减少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效应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行业数据为基础的分析结果表明,外资对上海的直接技术进步效应大于外资对上海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外资对上海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大小又与外资进入的行业有关。分不同外资来源的分析结果表明,港澳台投资对上海的直接技术进步效应小于对上海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OECD投资对上海的直接技术进步效应大于对上海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从上海经验出发,我们认为,我国必须根据外资对我国本地企业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大小,甄别和遴选外资来源、流入形式和进入行业,在若干难以明显获得外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领域,采用内资替代外资的投资政策,以增加我国资本要素的投资收益,减少GDP与GNP之间的差距,降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福利漏出。  相似文献   

16.
异质网络效应、技术进步及社会福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更新,已有的异质网络效应的技术创新模型仅仅通过对比仅有旧技术及新旧技术并存两种情形来研究技术创新,而尚未包括从新旧技术并存转为仅有新技术这一技术的更新过程.基于异质网络效应的研究思路,本文考察了消费者和厂商在技术创新、技术更新两阶段中的技术选择,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竞争对于技术创新及技术更新的作用,并比较了不同状态下的社会福利.基本的结论在于,由于异质网络效应的存在,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在技术创新、技术更新中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不确定,竞争能够增强技术创新、技术更新的动力,而标准化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福利的一个改进.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理论机制分析认为,资本账户开放通过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波动三个渠道对一国的就业率产生影响。鉴于此,文章使用多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对66个样本国家进行多层嵌套分组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资本账户开放与就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首先,资本账户开放对就业确实存在门槛效应,且在人均GDP水平、通胀水平和经常账户余额三个门槛变量上都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其次,资本账户开放对就业的影响与经常账户余额之间呈现非单调的关系;最后,不同类型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就业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提高就业率,一些新兴经济体可以适当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对于部分发达国家应当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而我国则应在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的同时维持经常账户的盈余以及深化金融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我国能源行业1985年到2016年间的技术进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时期内,技术进步在当年并不会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而是从第二年开始对就业量产生影响,具有时滞性、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第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具有挤出效应和促进效应。从短期来看,挤出效应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考察在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增加情况下,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增长的反向作用。鉴于我国技术进步具有要素偏向性,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加入有偏技术进步假设,发现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资本深化会加深对就业的负向冲击。并利用wind数据库公布的中国制造业2383家上市企业2007-2018年数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验证了这点,结果发现:(1)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时,资本劳动比增长率提高会降低整个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技术进步吞噬就业。但是,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增长作用呈反向趋势。(2)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该反向变动趋势加强。这意味着,在技术进步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劳动者需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和政府配合提供培训支持,防止工人由于技能不匹配而导致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  相似文献   

20.
利用索罗生产函数,在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总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基于边际就业弹性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得出解决新疆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第三产业的结论,并在此结论的基础,提出促进技术进步与就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