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六个研究假设,然后构建回归模型研究因为我国股市“同股同权不同价”的股权分置现象而导致的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具体探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流动性、股权监督制衡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非流通股股东(通常为控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通常为中小股东)之间的确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类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所持股份类型以及他们之问的监督制衡作用对派发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存在重要影响。本文最后给出六点建议试图限制非流通股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性变革,大量的研究分析都一致肯定了其正面作用。那么,股权分置改革是否提高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括控股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四个维度的公司治理指数(CGI),并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指数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①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②在公司治理的四个维度中,股权分置改革对控股股东的影响最显著;③终极产权为国有和股权集中的公司,其改善公司治理的动机更强,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更大的改善;④考虑股权分置改革进度的影响,进一步控制样本的自选择问题后,本文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的效应正逐步体现出来,已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比尚未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在公司治理水平上有更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国有股减持必将引起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形成何种公司股权结构模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公司股权模式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数个相对控股股东并存、企业控制权具有可竞争性的股权结构模式,有利于打破现存的企业“内部人控制”格局,加强了企业内部利益主体间的制衡。此种模式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入手,选取股改前后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情况作为分析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来检验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股权结构变量并未发生变化,股改前后都存在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董事会作为公司经营发展的决策中心,作为股东利益保护的执行中心,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董事会产生于公司股权分散化过程中,作为股东的受托者,在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寻求权力与责任的平衡。鉴于中国上市公司脱胎于国有企业和以家族控制为主的非国有企业,其股权结构是典型的“控股股东-非控股股东”的二元结构,约束控股股东利益攫取行为,保护非控股股东利益也是董事会必须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国资委发文敲定国有股股改审核程序《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审核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近日发布国务院国资委最近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审核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强调,省级或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须在国有控股股东委托上市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提交证券交易所前组织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进行审核.通知规定省级或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受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时应当审核、查阅以下材料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论证报告;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非流通股股东参与股权分置改革的协商意见;上市公司上年年度报告和最近一期季度报告.通知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上述材料后,同意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应当出具《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股权管理备案表》,而国有控股股东取得省级或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出具的备案表后方可委托上市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向证券交易所提交股权分置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7.
张婧  曹慧 《河北工业科技》2021,38(2):97-103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纵向研究股权结构变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然后再选取4家具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横向案例研究,分析不同的制衡股东性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房地产行业内,万通地产的股权结构由一股独大转变成股权制衡的局面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有了一定的提升。通过横向分析对比张江高科、绿地控股、光大嘉宝、阳光城等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可知,当都存在国有制衡股东时,与国有公司相比,非国有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佳;在制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更高。案例分析结果在其他类似房地产上市公司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应用场景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和突出矛盾,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导致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剥削的主要动因,因此,控制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与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就成为衡量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私有收益规模的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侵害行为的建设性意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较大,平均占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达到7.5%,但从时间序列上看,2004年比2003年的水平有所下降,这说明中国的投资环境及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监管控股股东滥用股权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滥用股权监管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首先 ,来自上市公司内的监管 ,即中小股东利用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等上市公司内部机构对大股东的滥用股权行为提出异议甚至是民事诉讼而予以反对。其次 ,来自上市公司外的监管 ,即证券监督机构包括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媒体等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股权予以曝光监管。本部分的分析表明 :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政府的立场、监督水平等原因 ,我国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股权的监管供给严重不足。一、公司内部监管博弈分析1.小股东监管控股股东的基本模型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小股东共有 n家…  相似文献   

10.
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完全相同。股东结构、股权集中程度以及大股东在公司的身份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资产的市场价格产生重大作用。股权结构的优化要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郝洪  杨浩 《国际石油经济》2005,13(10):44-46
公司的股利政策已从原始的利润分配活动,上升为以维持和促进公司市场价值为目标、充分协调股东利益和公司发展的重要手段.考察分析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1994~2004年的股利分配政策可以发现:该公司保持每股现金股利稳定增长,而不是维持稳定的股利支付率;其现金股利变动与利润变劝存在相关性,但前者的变动程度较后者平缓得多;公司从不削减每股现金股利,但会根据利润变化调整股利增长率;公司不曾发放股票股利,而是通过股票分割达到相同目的;在稳定的现金股利政策下,公司充分利用股票回购方式达到向股东返还现金的目的;将股权自由现金流的较大比例返还给股东,同时保持一定的财务弹性.文章用顾客效应理论、信号效应理论以及代理成本理论三个股利理论对以上股利政策进行了理论解释,并指出,中国的石油公司在股利政策的制定方面,迫切需要以科学、系统和实用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作指导.  相似文献   

12.
公司股权的"市场结构"类型与股东治理行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公司股东的治理行为与公司股权结构的类型密切相关。已有的文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没有在合理界定公司股权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分析股东治理行为与作用。鉴于此,本文借用产业组织学中的“市场结构”的概念,结合公司股东持有股份的结构特征,对公司股权“市场结构”的类型加以界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公司股东治理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分析了不同公司股权“市场结构”下的股东治理行为;最后,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应选择何种类型的股权“市场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这种制度变革是否对上市公司2006年的股利政策产生了影响。通过对2006年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具有股利分配形式以现金股利为主、整体分红水平提高不多、异常派现行为减少等特征。在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4.
整体上市作为未来几年内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关注①。但目前关于整体上市对中小投资者利益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文章对我国整体上市企业是否可以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侵占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整体上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整体上市的企业,随着流通比率的提高,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减少,而分拆上市的企业却没有这个现象;当控股股东是国家时,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占程度更高,但整体上市时,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的掠夺会减轻。文章为我国整体上市治理和资本市场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改革中各方利益平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国情,也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行为与证券市场长远发展的制度性缺陷。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实质是利益的再一次分配,这次再分配涉及国家、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等多方利益。本文就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董登新 《董事会》2012,(7):78-80
除了关系国计民生及国家安全的垄断行业外,所有其他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没有必要超过51%。凡是大股东持股超过51%以上的部分,应该在适当的时机逐渐减持,尽量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控股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股权结构,它有利于激发中小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与关心,同时有利于大小股东之间的监督与制衡  相似文献   

17.
股利政策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财务问题之一,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密切关注。股利的发放既关系到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应兼顾公司未来的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和股东对本期收益的要求,施以适度的股利政策则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刘永宾 《董事会》2006,(12):80-81
A 股第一家外商控股上市公司佳通轮胎(6001 82.SH)成了轮胎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最后一家未股改的公司。2006年10月26日,佳通轮胎终于发话了:"……公司控股股东愿意参与和开展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争取年内启动股改。"这是公司在三季度报告中的公开承诺。然而,公司的股改还没有到一帆风顺的地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公司产权基础的股权结构决定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而决定公司的经营绩效.本文以浙江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法人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赫芬达尔指数与公司绩效存在弱正相关,含有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负相关;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二元股权结构和对于中小投资者的弱保护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痼疾,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诟病,他同时被认为是中国股市众多现象--如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变更募资投向、财务保守行为等制度方面的原因.本文基于中国证券市场割裂设置的二元股权结构,运用博弈理论构建模型,证明: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对于公司的不同控制权以及公司股权融资对于他们权益的再分配效应,使得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偏好通过配股或者增发褫夺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本文的理论研究表明,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提高以流通股股东为代表的中小股东对于上市公司投资融资行为事前的评价能力和事后的行动能力.从中长期看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提高司法执行的效率、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发展机构投资者等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