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对影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增加要素的投入,尤其是增加企业家因素、产学研合作强度及外商投资力度对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企业R&D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能给新产品销量带来显著影响;政府的支持有时会增加企业的创新成本。研究结果可为汽车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DEA的我国各省市R&D活动效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D活动的效率对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都有重要影响.基于R&D活动产出与投入在时间上的滞后关系,建立改进的考虑滞后期因素的C2R模型和C2CS2模型,并利用这两个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R&D活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R&D活动效率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较大,许多省份R&D活动效率较低,R&D有效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或人力资源丰富地区.基于分析结果,对非DEA有效省份,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3.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根据对各要素的分析,本文选取了12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评价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海、北京等9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验证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由因子分析法建立的评价模型基本符合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考察行业特征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1)在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我国2006~2008年高技术产业数据,应用整体性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2)应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我国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排序;(3)应用GM(0,N)模型量化分析了行业特征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密集度、技术密集度、行业开放程度、外资企业规模比重等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显著,而国有企业规模比重、市场集中度、本土企业消化吸收能力等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弱。根据研究结论,为提升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鲜有文献关注离岸ITO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拟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引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中国各省域内企业、高校和政府等技术创新主体的要素投入及其相互合作对当地离岸ITO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企业与高校投入技术创新合作的资金对离岸ITO发展均没有正面影响;企业研发人员和高学历人员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离岸ITO发展显著正相关,且贡献度很高;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对离岸ITO发展有滞后的正面影响;离岸ITO发展还受到区位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R&D机构也在不断增多,跨国公司R&D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对于跨国公司R&D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分析跨国公司R&D投资的现状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R&D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定性研究中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进行论述,在定量研究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研究。在跨国公司R&D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向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依据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稳健MM估计的EBA (异常值检验的极值边界分析)模型,采用中国30个省际区域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R&D强度区位分布条件的“稳健性(Robust )”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的R&D强度存在差异,且其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R&D强度较高的东部地区,科技水平、市场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要素禀赋等4个因素对中国R&D强度具有抗干扰的“稳健性”影响;R&D强度中等的中部地区,3个“稳健性”影响因素是政府公共政策、科技水平和要素禀赋;而对于R&D强度较低的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和要素禀赋对提高R&D强度作用具有“稳健性”。由此揭示我国R&D强度的发展规律以及各区域间的差异性,并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为各地区制定科技政策目标和实施方案提供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创新地理学理论,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8~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R&D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从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耦合协调性视角理解科技政策组合,分析科技政策组合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创新能力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梯形”分布特征;R&D资金和R&D人员对于本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科技政策组合正向调节R&D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对此,国家应制定适宜的区域创新战略,地方政府应探索差异化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并提升科技政策组合的耦合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在广东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但是,广东工业行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存在较明显差距,而这种差异又主要存在于制造业内部,因而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分析广东工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产生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因素,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企业R&D投入与企业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经济发展模式已从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增长逐渐转变为依靠自主创新促进经济腾飞的模式。资源型企业应加大R&D投入,开展自主创新,试图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检验资源型企业R&D投入的价值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沪深两市资源型企业2007~2009年的R&D投入数据以及相关财务指标作为研究样本。基于R&D投入因素,通过对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的改进,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企业R&D投入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发现,资源型企业R&D投入会对资源型企业未来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对于上市公司,R&D投入可能带来公司价值的提升并反映到企业价值即股票市价当中。但是,R&D投入在带来公司价值提升的同时也能增加风险。从而提出进一步加大R&D投入,创新资源型企业已有的发展模式,坚持走创新研究,集约化发展道路;加快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改革,以优惠的税收政策带动企业持续R&D投入活动以及对R&D投入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东部地区着力推进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西部地区则以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为主要经济目标.在此背景下,采用2006~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我国地区发展阶段差异所带来的研发投入、出口等因素对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就全国而言,以R&D投入为表征的技术创新显著推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分区域估计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东部地区R&D投入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出口成为中西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新产品产出作为测度我国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指标,以我国2003~2008年大中型高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广义矩方法对包括R&D投入和非R&D投入在内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对我国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包括研发经费和科技人员在内的R&D投入、非R&D投入构成要素中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对提升我国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同时,研究发现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作为调节变量,显著提升了研发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边际贡献;消化吸收作为调节变量,显著提升了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边际贡献。根据实证研究结论,为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提升我国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江浙基于FDI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江浙1995-2006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笔者认为FDI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至少与两个方面相关,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利用外资的模式;二是技术本身的原创程度、技术含量、研制难度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性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控制权状况与内部化约束形态是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运用理论模型描述R&D投资结构对创新系统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利用1990~2006年中国创新系统数据,对R&D投资分配结构与自主创新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R&D三个流向投资与自主创新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因此,本文进一步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对基于投资流向的R&D投资结构效率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R&D联盟企业知识转移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深入的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包含多个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引入知识转移效果和合作机制作为中介变量,深入剖析知识转移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相应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大样本数据进行路径验证。得出结论:知识转移效果和合作机制作为中介变量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D联盟企业通过增强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和知识扩散方的传播能力来达到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构建完善的联盟交易机制能够有效的促进联盟的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为基础,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和讨论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水平。研究发现,我国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不高,且规模效率较低是抑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政府R&D资助、企业利润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企业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影响并不显著。根据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本文将各地区企业技术创新划分为4种模式,各地区可结合自身效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代表, 其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基于两阶段创新价值链理论, 运用超效率 DEA 模型对我国 2005~2016 年26个省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值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科技研发效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成果转化效率成为制约整体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且区域间效率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3条建议: 识别区域产业发展特征, 实施差异化创新战略; 营造技术创新发展环境, 增强产业主体创新意识; 丰富产学研创新网络内涵, 促进跨区域技术交流协作。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各省市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指某一个地区运用区域内特有的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它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保持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对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从区域技术创新投入水平、区域技术创新产出水平和区域技术可持续发展水平三个方面建立指标,对环渤海4省、2市和1个自治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对环渤海各省、市、自治区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解释,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如何有效配置创新资源以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以高技术产业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为分析对象,依据我国高技术产业1995~2008年的区域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分别测度了创新投入在两种创新方式下的效率值。结果表明:原始创新投入的技术创新产出弹性最高,但经济效益产出弹性最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有正向的影响,但对经济效益产出却产生负向的影响。此外,政府资助、金融支持、产学研合作、市场结构等因素在不同创新产出指标下对创新效率影响有着显著差异。加大原始创新投入扶持力度、调整引进与吸收消化再创新投入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可以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其路径和机理仍不明确。为此,试图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知识创新为中介的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首先,借鉴场论,提出了以知识创新为中介的社会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的概念模型;其次,提出了修正的创新价值链模型和扩展的知识创新模型,并分析社会资本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以及社会资本通过知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最后,探究了社会资本通过知识创新影响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机理,以期为企业技术创新更好地展开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