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工业环境管制成本、效益与强度的现状,以及管制强度提升的路径。环境管制执法强度指数显示,1997年以后中国环境管制执法强度不断提升,1997年中国环境管制执法强度指数仅为43,到2007年已经提高到68左右。从不同污染物的类型来看,一方面中国不同污染物的管制强度1997年以来均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不同污染物管制强度提高的程度有较大差异,到2007年烟尘粉尘及废水的环境管制执法强度已经很高,但二氧化硫环境管制执法强度尚不到50。本文的研究显示,中国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将十分有限;目前中国工业已经完全有能力承受较高的环境标准。本文计算了中国不同污染物环境效益乘数,计算结果表明1997年以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既有社会合理性,也有经济合理性;特别是2004年以来加大各种污染物前端治理都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但计算结果也表明目前中国首先应提高废水环境管制强度,从而在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的条件下取得更大的环境保护效益。  相似文献   

2.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总被引:90,自引:2,他引:90  
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人口和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构成中国工业发展的绝对障碍,而且在许多方面中国的资源条件(特别是在总量规模和品种的丰富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度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储量、投资、产能(包括运输能力)、价格(机制和承受力)是工业资源问题的四个基本层面,其中,不同资源产品的价格特征又是资源供求问题的核心问题。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所面临的工业资源短缺性危机,一是价格问题,二是产能和投资问题,三是自然储量问题。历史地看,对于工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权衡,必须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最根本的问题是: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市场竞争过程,而且是国际化、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蒂,是竞争力决定着生存、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可行标准。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或者一个工业部门实现了以耗费资源技术为主向以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称之为“竞争力突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竞争力突变的含义是:在社会(包括国际社会)认同的管制标准直至尽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管制标准的条件下,在无歧视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反垄断法要得到有效执行需要建立科学的反垄断实施体制和法律责任体制,而且还需要科学地解决反行政垄断的执法体制问题。政府管制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政府作用空间。行政垄断和不适当的价格管制通常会降低市场绩效,恶化社会福利。因此,有效管制的核心是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与建立有效的管制机构体制.并需要建立有效的公共治理结构以实现管制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现有的行政体制是制约垄断行业改革和导致行政垄断的根本原因.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应成为反行政垄断和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环境成本的外部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是造成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恶化并存的根源。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省级工业竞争力综合得分,计算了中国省级环境规制强度,以分别衡量区域工业实力及政府对其环境状况的有效监管程度。在此之上建立环境规制对工业竞争力影响的固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并从东部、中部、西部3个区域分别进行空间计量检验。实证检验认为中国工业竞争力有显著的省际空间集聚现象。在空间角度上,总体中国的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竞争力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影响,东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工业竞争力有促进作用,而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工业竞争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资源、环境与工业发展"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归纳与综述,涉及产业经济理论前沿,资源、环境与工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资源利用效率等内容,反映了当前资源、环境与工业发展研究以及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环境管制与电力企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恶化危及人们的基本生存。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加强环境管制已成为当今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  一、政府环境管制的依据及手段  现代经济学认为环境也是一种资源,也有价值,并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环境资源的这种性质也决定了政府环境管制的必要性。由于环境资源的共有特性,人们可以对其自由使用,而且几乎不具竞争性,因而易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或滥用。要改变这种现状有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即通过明确产权,找到一个所有者来管理环境资源,这个所有者通常…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西方放松管制改革的浪潮,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呼吁放松管制,但目前我国的政府管制面对的主要是行政垄断问题以及管制结构的不合理。因此,我国政府管制改革,不是“放松管制”的问题,而是管制结构重构的问题:一方面要消灭原来计划体制的管理体制、管理办法和管理方式,消除行政垄断,另一方面要转变管制重点实行分类管制,即根据垄断性产业的业务进行划分实施放松管制的政策;根据不同产业以及同一产业不同时期实施放松管制政策。  相似文献   

8.
判断中国工业的竞争力,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至少有两个:一是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竞争力是提高还是下降了?二是中国工业竞争力在世界市场上的位次如何?1.中国工业结构市场化方向的变革,使工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在提高截止1996年未,我国工业资产总额已达85730亿元,比1980年增长16倍,工业增加值29083亿元,增长5倍;工业总产值增长9倍,上缴税金增长了13倍。一些重要工业产品,如煤炭、粗钢、水泥、棉布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化肥、化纤、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家用电器、计算机、通讯器材和轿车等,发展很快。从90年代…  相似文献   

9.
1.我国工业正在从重工业化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阶段转向高技术、高加工度化工业为重心的阶段我国轻工业经过80年代的快速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满足或超过国内外需求的生产能力,工业发展的重点从90年代初开始转向重工业化。其中在“八五”期间重点是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的发展,并明显缓解了这方面与一般加工工业相比而存在的瓶颈约束。这一过程在“八五”未期已明显放慢,高技术、高加工度化工业开始成为发展的重点,这表明我国工业已开始转入高技术、高加工度化工业为主的阶段。2.随着工业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工业的竞争力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见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电荒、煤荒、油荒、水荒这些曾经遥远的词汇也重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能源荒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出现在我们面前。为了保障能源供应、强化能源安全,在对石油、核、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比选择后,人们不得不把着眼点重新放在煤炭上。因为煤炭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是最可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94,自引:3,他引:94  
工业竞争力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间要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衡量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基本理论框架,即地区工业竞争力是由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有机构成的综合体。根据这一基本理论框架,我们设计了一个简便的测度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当前我国各地区的工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提出了增强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阐明了国有企业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指出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补充,它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塑造产业竞争力,甚至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随后分析了国有企业对竞争性产业、垄断性产业、战略性资源产业和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单一的市场机制不足以支撑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有利于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私有化应该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介绍,综述了反垄断、规制与产业组织研究的新进展,涉及纵向限制、双边市场、网络融合、集体谈判等前沿内容。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集群的竞争力又是发展的关键。本文从集群发展能力、集群创新能力、集群市场开拓能力、集群资源整合能力、集群环境因素5个方面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将河北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江苏、浙江、广东3个位居全国前列的发达省份以及与我省经济总量相近的辽宁、河南、福建三省比较。研究河北省集群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当前我国碳排放主要呈现以工业碳排放为主、西部地区工业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的碳减排效果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工业碳排放峰值LEAP模型,设置基准情形(BAU)和结构调整情景(SA),并将产业和能源结构设置为高、低模式两种情景,分析我国工业排放峰值调节机制。研究结论为:(1)我国工业碳排放量在2035年达到峰值,未来工业碳排放量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2)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降低我国的工业碳排放峰值,但对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影响。(3)能源结构调整对降低工业碳排放量具有显著效果且对第二产业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能源结构调整对工业碳排放量峰值时间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keynote address given at the 2004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ference in Chicago, April 2004. I draw selectively on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past 25 years on regulation/deregulation to provide important lessons about the attributes of good research in 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污染防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纠正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十五”期间,中国工业污染防治计划完成得并不理想,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工业污染防治存在三大制度性缺陷,即成本一收益分析制度缺乏、科技创新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整合不足、激励型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等,正是这三大制度缺陷,使得环境保护政策难以满足完美可执行性的条件.引致环境保护中的软约束现象的产生。环境政策完美可执行性条件得以满足的制度基础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建设的最根本任务.“十一五”的环境保护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项任务能否完成.  相似文献   

18.
国有垄断边界、控制力和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第二次产业为样本,研究了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之后国有控制力与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重组后,第二产业国有经济部门利润分布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高利润主要来自于垄断性的国有控制部门,而不是综合要素生产率,非垄断性部门受到综合要素生产率和资本的影响,但其利润水平对全部产业贡献率较低,国有控制力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呈显著正相关,与非国有企业的利润呈微弱正相关,表明高利润更多地来自于行业的行政性壁垒。论文最后从经济、法律和市场等角度讨论了改善产业绩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10个行业的统计分析显示,浙江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在三省中最强,广东产业集群竞争力处于中间水平,而江苏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垫底。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主要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上,而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装配制造业上的集群竞争力较弱。相反,广东和江苏虽然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集群竞争力不如浙江,但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装配制造业集群则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同时,网络系统的结构差异是导致粤苏浙三省产业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各地应将改善集群网络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质量作为未来产业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