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瑟夫·海勒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他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独特的写作风格与技巧,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派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反英雄”的手法,结构安排上使用的是“反小说”式的叙事结构,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感受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谬、混乱与疯狂。  相似文献   

2.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的代表作,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已成为美国大学文科学生必读的经典作品。1961年海勒的处女作《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问世,轰动文坛,从而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西方当今文坛上的重要地位。小说自始至终都笼罩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阴影下。尽管它没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美学、接受美学、结构美学、荒诞美学对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进行了解析.认为在约瑟夫·海勒笔下,描述了一个荒诞世界发生的荒诞事情,对现实进行了无情地讽刺.站在现代美学的角度,该书的艺术魅力回味无穷,以喜剧写悲剧,以荒诞写现实,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彭弢 《中国西部》2001,(2):52-53
谈到“黑色幽默”,必须说起《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它告诉我们,人总是在给自己找麻烦,自己找规矩来约束自己,反而又要破坏这个规矩,这个破坏中往往引出人性的悲哀,因而“黑色幽默”其实不是为了博人一笑,不是为了滑稽。我们这个时代,买房也许是很高兴的,然而也是一种悲哀,人们常说“花钱买罪受”,何尝不是指花钱买下房子,本来为安居,却买来一连串的晦气。这些晦气,笼统约有33个之数,读者君子所遇尚不在此列。一、刻意装饰如老女人化妆某富豪购得豪宅一栋,尚嫌其不够气派,  相似文献   

5.
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出发,以其关于情景语境的论述分析语篇与情景语境的关系,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进一步体会情景语境对语篇产生的特殊语言意义和独特的黑色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出发,以其关于情景语境的论述分析语篇与情景语境的关系,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进一步体会情景语境对语篇产生的特殊语言意义和独特的黑色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Hasan)的英语衔接和省略观点为理论指导,采用实证方法分析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部分典型语料的省略用法的意义以及分类,可以看出省略在小说中使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写作风格讽刺性极强,但同时主题却非常严肃的著作。约瑟夫海勒通过运用尖锐的讽刺和犀利的暴露等写作手法,无情鞭挞了战争的不道德性和荒谬性,并深刻揭露了美国军界内部所隐藏的黑暗和罪恶。并且通过这部小说,作者也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以独特视角活灵活现地展现给了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第二十二条军规》讲述了二战期间一支美国空军飞行大队在皮亚诺萨岛发生的事情。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写作背景,所体现的混乱和疯狂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不仅如此,小说作者认为小说写作时"仍在忍受这种混乱"。通过讽刺手法的纯熟运用,小说深刻揭露了麦卡锡时期的荒谬和腐败、混乱和疯狂、贪婪和自私、腐化和"非人性",从而表现作者对人类处境所感到的担扰和困惑。  相似文献   

10.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写作风格讽刺性极强,但同时主题却非常严肃的著作.约瑟夫·海勒通过运用尖锐的讽刺和犀利的暴露等写作手法,无情鞭挞了战争的不道德性和荒谬性,并深刻揭露了美国军界内部所隐藏的黑暗和罪恶.并且通过这部小说,作者也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以独特视角活灵活现地展现给了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1.
项丹娟 《理论观察》2009,(2):128-129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的,《儒林外史》却是灰色的。这不仅因为前者是美国黑色幽默的代表作,而后者是中国讽刺现实小说的先锋,因为在前者的世界里,不存在任何希望,没有改变的可能性。而后者因为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新的自由的思潮正在孕育,所以虽然不知光明的所在,却依稀感受到黎明的曙光。而这二者之间之所以可以比较,之所以拥有那么多的共同点,正是因为这两本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强大的异化力量与维护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而坚持的个人之间的斗争与冲突。正是因为主题灵魂的过于沉重,东西两位大家才都选择了充满辛辣幽默与令人忍俊不禁的讽刺的语言风格,使那背后的绝望更加的令人毛骨悚然。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黑色幽默小说《曲终人散》通过犀利幽默的笔法描述了一家由盛转衰的美国广告公司中的芸芸众生。本文侧重分析了该作品对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写作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并力求将同时出现在作品中的荒诞、恐怖、死亡等传统主题与人性的困顿和异化等新主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全 《魅力中国》2010,(23):303-303
余华在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的姿态,理智的态度,从现实到反讽,以黑色幽默透荒诞,通过平凡人的琐碎生活和悲剧的极端人生,把一个在时代胁迫下挣扎的悲悯人性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表面的诙谐甚至荒诞来反讽性的暗示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退化。兄弟是全篇的线索,也是人性努力挣扎、悲与情的残酷表现。  相似文献   

14.
反思范宪案     
秦颖 《上海国资》2009,(9):31-33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讲的是一个小人物在某个特定社会大环境下充满扭曲的、荒诞的人生悲剧。人变成甲虫,是荒诞的:个人权力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更是可悲的。范宪是整个时代改革浪潮中的一个小人物,他不过是被市场经济涤荡过、受不住诱惑的一条“变形”的蛀虫。然而,就如《变形记》一般,范宪的“变形”更多地折射出的是环境体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疯狂"是宁浩的一大标签,令观众最为疯狂的无疑是巧合到夸张的情节,正是这种多线索叙事结构让平淡无奇的社会事件变得荒诞,或者说让人们意识到,原来这些貌似无奇的场景其实都是这个荒诞世界的表现。而这种黑色幽默式的荒诞,却着实彰显了宁浩剧作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6.
黑色幽默以尖锐的笔调直击社会的核心问题,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问题。它独特而有力的表现方式,也接近中国当下的社会现状,适用于分析现当代小说中反映的复杂失调的社会状态。黑色幽默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先天基因,而西方文学黑色幽默基因也对我国文学有实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其仁 《新财经》2009,(4):35-35
优秀的企业都差不多,差劲的企业则各有各的毛病。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有两条“军规”,是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守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出色的小说家,王小波的知识分子观在其小说中有着形象深刻的表述。文章通过分析王小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剖析了历史的荒诞性,寄寓了对中国人尤其是对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思索和悲悯。  相似文献   

19.
浅论荒诞     
杜晓宇 《魅力中国》2010,(32):381-381,385
在一定程度上,荒诞是人类理性发展的结果,更是人类现代理性的富有超越性的关学总结。本文从人类理性发展的角度对“荒诞”的源起进行剖析。当荒诞艺术达到成熟之后,“荒诞”中的异化对象成为了审美客体,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相对稳定的审美结构和处理方式,也是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一种强烈愿望的呼唤响彻人心的最深处,其审美情感与“悲剧”的审美快感有共通性,在抗争中提升人的主体人格和生命价值,以实现精神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李惠然 《魅力中国》2013,(31):103-104
塞万提斯所创造的《堂吉诃德》竞竟是一幅“逗人发笑’’的光怪陆离的荒诞漫画。还是一曲“可悲可叹”的理想主义的祭歌?他究竟是为了像他自己反复申明的那样“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还是蕴藏着“揭露与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教会”的更深一层动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审美倾向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也许正是《堂吉诃德》的这种多重品味,导致400年来众多评论家们喋喋不休地争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