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本山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光是经济发展问题,还应该重视农村的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中国农民有9亿多,能不能给农民们开设个电视台,纯粹为农民服务的,宣传党和国家的农业政策,搞农业知识讲座,放农民电影电视……”。”赵本山说:“我是民间艺人出身,是农民出身,我没有离开农民,所拍的电视剧也是没离开农村。农村的事情我比较了解,建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一定要得到提高,不然就是再富裕,没文化也还不是新农村。”赵本山:关注新农村建设 关注农民兄弟!本刊记者@马钰 !本刊记者@闻冰  相似文献   

2.
必须讲清楚的是,乡村建设运动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二三十年代就做过。为什么那时候做了,今天还要做?为什么中国要搞乡村建设运动?那是因为中国不过是个超大型的农民国家,“地大”不假,但“物”不“博”,只有百分之二十几的耕地面积。跟我们几乎国土规模差不多的国家,像美国、巴西,它们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重非常大,而农民人口占的比重非常小,与中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无论美国经验、巴西经验,任何国家的经验对中国都不适用,因为它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至今仍有8亿9千多万农民,其中有1亿3千多万人实际并不居住在农村,已经进了城。这是一个工业化资本在20年中急剧扩张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工作。但能不能服务到基层,服务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乃各种服务体系成败之关键。一、服务实体贵在实。“服务”打从汉字发明就有这个字眼,但把它付诸实施就不一个味道了。过去我们搞社会化服务亦曾设过几所几站,由于服务不到家,农民说它是“聋子的耳朵”,现在我们搞服务体系建设,这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决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搞形式,要多调查,多研究,农民想什么就给什么,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二服务实体建在基层好。县级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总体目标的核心问题是“农村新、农民富”,实际上是要求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有五个崭新的变化:本质之“新”是社会主义;理念之“新”是以人为本;模式之“新”是自主创新;重识之“新”是发展为重,农民富裕;农民之“新”是农夫变农商。要达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总体目标和五个变化,最基础、最关键性的就是农村法律模式保障总体目标真正的在广阔农村“以法制建设新农村,以法治管理新农村”。  相似文献   

5.
谈到农民,许多人的脑海里会浮出两种印象:一是农民愚昧、不开化.甚至落后到不知道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二是农民的生活过于艰苦。前者推理到极端.便有了忧国忧民之士的无穷担忧——你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他们会把土地卖了换酒喝,这样一来,数亿农民皆酒鬼,不就天下大乱了吗?后者则有另一种极端——既然农民生活在底层社会之底层.就只有被怜悯的份儿。如果你说农民有时候过得也还不错.甚至比城里好。不说你别有用心.至少是特对不住农民了。  相似文献   

6.
国家长治久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13亿中国人民最大利益之所在,搞建设,谋发展,必须始终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体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群体,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础。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复杂的社会力,农村、农民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农村农民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建设新农村的热潮汹涌澎湃,席卷神州大地。9亿农民“千年盼”、“万年梦”,终于看到了令人欣慰的“希望之光”。建设新农村可以破解我国的世纪难题—“—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镇企业》2009,(5):72-74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经营机制还很不健全,金融机构的功能还很不完备,金融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做好“三农”工作,必须重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已有近2亿的农民工,今后还将有更多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关爱他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为搞小城镇建设,以前有个重要的政策设计:要让农民“离土不离乡”。 什么叫“离土”? 说到底,就是要让农民把承包地交出来,交给谁? 交给国家。这个“国家”,既下是全国人大也不是国务院,其处分权在很大程度上是捏在城市或城镇政府手里的。有权的地方政府,可以拿这些通过“征用”来的地搞公共建设,也可以有偿出让给开发商或其他经营者。通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山东省平度市灰埠镇城子南村虽然不靠海,却发了一笔令人不可思议的“海财”。吃“海”成为这个村的一项主导富民产业,农民们风风火火过了一把“海货”瘾。目前,这个村从事这一行业的已有250多人,水产品年经营量达到2700多万公斤,经营额突破1.5亿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人300多万元,该村也名副其实地成为水产品批发零售集散中心。城子南村位居镇东南方.是一个230户、800多口人的中等村,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商埠之地,农民对做买卖、搞生意有着聪颖和独到之处。1990年,有几户村民开始骑自行车…  相似文献   

12.
农民负担问题,说到底是个对农民的态度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与农民的关系问题,不可小视。农民负担不断出现反弹,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与一些地方政府不从实际出发,过高地估计农民的富裕程度,搞建设不量力而行,资金不足就向农民伸手有很大关系。此外,乡镇机构庞大,"吃皇粮"的人太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署来,光靠一个5%的指标,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亟需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治本之策,进而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走上有序管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强迫和一刀切,按照“因地制宜、农民自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成熟一个,立项一个”  相似文献   

14.
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水分”,这在一些地方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一般都认为是基层乡镇在搞名堂,借此多收农民的费用。其实,把责任全推给乡镇,的确有些冤。每年年初,上级在制定本年度奋斗目标时,就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多少”作为一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出来,逐级往下布置,中间还不乏随意加码的。而处于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即使明知上级定的指标过高,出于维护和服从上级的要求以及其他原因,也是不能够提出意见来的。就是提了,与之相关的财政收入任务并不会因此而调减。这样,只要该年度农业生产尚属正常,上级就视年初下达的农民…  相似文献   

15.
农民负担须透明有些地方的农民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愈来愈重之势。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缺乏透明度恐怕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首先是收取情况不透明、一些地方办企业要向农民集资,办事业要向农民收费,搞基础建设要向农民摊派,甚至连吃喝玩乐、买车建楼等费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重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近期传来了许多有关农民的好消息:民工入工会;农民兴“退休”......一连串的新举措,表明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农民可以领取养老金。千百年来,土地和孩子是中国农村老人的主要依靠。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耕地的减少,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的社会保障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到农村搞社会调查,无意中提出报刊是否已泛滥成灾问题,却引起农民兄弟一阵批评。批评的焦点,一曰:“自上而下都说报刊多,为什么我们农民见不到?”二曰:“村组年年公布订报刊费成千上万,为什么多数农民一张不见?”三曰:“为什么一些村组干部报刊可以当废品卖,而农民想看报纸比登天还难?”四曰:“为什么干部有报有刊不去看,而农民想看却看不到”等等,集中反映了报刊发行问题上的梗阻现象。尽管这种情况出现在少部分地方,可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坏。报刊是传播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政策最具影响力的武器,也是传播科学种田、信息技术的吹鼓…  相似文献   

18.
《乡镇论坛》2006年3月上半月刊发表了《对话杨云标:合作起来建设和谐家园》一文,读后笔者深受启发。杨云标自己组织村民进行合作,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推动了生产,改善了生活,让农民过得高兴,过得舒心,这是多年来农民难得的好组织,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不是每个农民各自去建设,而是集中农民智慧体现农民意愿显示农村特色的建设。在建设当中,政府不可以搞行政命令,只能指导农民进行建设,这就要在政府和农民之间有个合适的组织,既能接受政府的指导,又能组织农民代表农民为农民所接受。农民合…  相似文献   

19.
一个资产上亿的老板自愿到偏僻贫困的农村当“村官”,用企业的经营理念去实践新农村建设。他不是农民,经营的企业与“三农”也不沾边,有人说他是“钱多了没处花”,也有人说他是“跟自己过不去”……他担任村党委书记半年来,个人垫资30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和群众生活条件,不仅带去资金、市场等资源,而且带去新的观念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笔者最近下乡看到,有些地方的农民对搞社会化服务不仅毫无兴趣,而且避之唯恐不及。究其原因,原来是有些地方以搞社会化服务为名,在揩农民的“油”。如以服务为名供应的农药、化肥价格大大高于市场价格,以服务为名收购的余粮及某些农副土特产品价格大大低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