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四川省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工业是一种现代工业发展模式.本文基于生态工业发展的有关理论,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四川省工业发展的特征以及发展生态工业所面临的问题.在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四川省适合发展生态工业的行业选择,并在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省生态工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代表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方向。我国发展生态生产力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也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目标指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最终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生态理念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理论先导,生态科技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生态经济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具体模式,生态制度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3.
贾英艳 《时代经贸》2014,(4):327-327
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优选产业结构,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延庆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分析了延庆发展生态文明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特征,并介绍了适应延庆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现了延庆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立 《经济研究导刊》2012,(21):147-148
以生态文明为切入点,分析了生态文明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等,为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又一崭新时代,生态图书馆因生态文明而生。通过介绍生态图书馆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现生态图书馆应达到的目标,阐述了发展生态图书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关于促进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峰 《经济师》2008,(9):56-57
文章对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以及由发达城区支待生态涵养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待政策、加强生态技术推广及技能培训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庆市生态经济可持续性与发展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瑞芝  董雪旺 《经济地理》2006,26(4):669-672,676
生态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及发展能力的定量测度是区域生态经济的重点研究领域。文章基于生态足迹模型,选取了大庆市为实证区域,计算20多年来的生态足迹,发现生态足迹由生态盈余发展到严重的生态赤字,表明人口的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压力之下,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最后,运用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和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测算了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系统发展能力,指出减少化石能源用地的比重是增加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提高发展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积极培养替代产业是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论文首先立足生态文明时代背景,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系统提出了基于“生态—空间—时间”的流域生态文明三维分析框架;然后系统识别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生态水资源承载、空间体系和历史预期与发展动能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最后从强化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补偿、优化黄河流域空间体系和培育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生态经济耦合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根据塔里木河流域农业资源禀赋及其区域差异情况,结合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实际和自然地理特点,提出了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生态经济耦合发展模式:区域开发模式、层次开发模式、平面复合型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庭院设施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城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及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商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商业在生态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商业发展模式存在着不可忽略的生态弊端。建立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商业发展模式是二十一世纪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生态商业发展模式作出了初步构想,并对生态商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促进本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论述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及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举措,从建设和规划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绿色循环旅游",开发共性和实用技术,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发展循环经济四大主体等角度针对陕西省的现状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产业一体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从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自然特点出发,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及资源环境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分析了影响生态产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在流域尺度内,提出了适宜发展的三大产业,即旱作农产业、草畜产业和林果产业,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前景与策略。在建设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具体实践中,要充分考虑生态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生态建设融于产业发展之中,在发展产业中实现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和商品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面流动,推动了市场化进程,有利于商人队伍的扩大,为陶瓷等手工业提供了劳动力队伍和消费市场。浮梁地区山多田少,粮食普遍不足。唐宋时期景德镇陶瓷业利润远高于浮梁农业的收益,从事瓷业既是当时农民不得不做的事情,也是他们乐意做的事情。在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申,景德镇与浮梁及邻近的几个县建立了有效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保证了集群所需人力、物资的供应。  相似文献   

14.
苏州高新区精细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产业生态学的角度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剖析了苏州高新区精细化工业的问题,继而分别从企业、行业、社会这三个层面重点提出了苏州高新区精细化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为其按循环经济的规律运行作了有益的探索,也为其循环经济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诸多因素导致了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和技术进步:消费偏好等市场因素,封建朝廷的重视,井制定优惠的产业政策,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学习、消化和整合机制,良好的集聚导致的效益,专业化分工,以及陶瓷特色产业集群自身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等。其中,消费偏好和竞争的存在是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过程中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冲 《经济与管理》2005,19(1):45-48
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增多带来的住宅压力。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住宅产业的因素很多,主要存在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其主要对策为:在住宅产业经济可持续战略中,应以需求层次为导向,适度调低普通住宅和经济实用住宅的价格,改进个人住房金融服务,实现住宅产业的现代化。在住宅产业生态可持续战略中应发展绿色生态住宅模式高效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建立有效的土地产权制度。在住宅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建立合理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营造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在多个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上升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通过分析我国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在线产业带”趋势和服务业产业集群的“产业生态集群”趋势,明确了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影响因素。从信息、能源、制造成本3个方面阐述 “零边际成本”趋势,从万物演化的“递弱代偿”规律分析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零边际成本”趋势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并从政府、产业集群和企业3个层面给出了“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沈满洪 《经济地理》2004,24(5):592-595,613
由于转塘地区处于水源保护区等特殊的区位条件和与此相对应的产业政策,现已沦为杭州市近郊乡镇中的“经济洼地”。转塘地区要走出这一困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可有:“生态补偿”、“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投资热土”四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黄柯  祝建军  蒲素 《经济地理》2006,26(6):1047-1050
在产业簇群理论、旅游生态学和旅游地理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理论,包括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的概念、成因、特征和发展动力。根据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就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簇群,对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旅游企业主体三个角度提出发展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方向。产业集群内部文化生态包括多中心网络型和核心-外围网络型两种基本类型。已有的核心-外围网络型产业集群文化生态阻碍了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应从确定集群文化生态战略、调整集群成员文化生态位以及建立成员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机制等方面着手,促进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多中心网络型文化生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