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促进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对建立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稳定机制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协同学、生态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整合,针对创新行为内嵌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全过程的特征,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行为分为酝酿期、接洽期和运行期3个阶段,提出了从动力协同、路径协同、知识管理协同3个方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协同度评价来测量协同创新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高校产学研创新对于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主要从政府的政策引导、机制体制创新、充足的资金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努力做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3.
“2011计划”是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动力。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动力不足、协同性不高、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助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要善于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服务者、协调者、参与者和管理者。机制构建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府引导机制包括利益实现机制、政策协调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所有机制构成一个引导系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指明发展方向并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发现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后,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市场导向,还需要科学新发现导向,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不完全是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三方机构问题,而是指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方的功能的协同与集成化。现代的技术创新与过去的技术创新的重大区别是,过去的技术创新处于工程师时代,而现在的技术创新则进入科学家时代。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节主要在科学发现或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在研发新技术过程中,企业家和科学家交互作用,体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是大学作为创新中心同企业共建创新平台的合作,是利益共同体。政府在其中起着引导和集成作用。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但创新成本分摊机制是影响产学研协同合作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构建充分竞争市场下的多阶段博弈模型,从成本分摊机制角度探究了如何有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模型扩展与求解,获得成本分摊后的帕累托改善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可行路径。结果表明:企业和学研方基于自身收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成本分摊协商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而轮流出价博弈模型下的成本分摊形成机制能够有效改善各方收益,并使整体收益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是一条现实可行的帕累托改善路径,其中,各方获得的收益增量与耐心程度的对比有关。  相似文献   

6.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可分为协同创新联盟建立、协同创新运行及运行过程风险监控3个模块,采用流程图清晰表达3个模块的构成环节和运作过程,对流程图中每个节点进行节点描述,明确其任务事项、管理规则、操作方法,重点研究了协同创新运行过程的动力层、行为层,即知识创造、转移和对接以及评价层。3个流程图具有衔接点,使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流畅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理论,以医疗器械产业的龙头企业——河南驼人集团的产学研项目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模式,基于产品使用终端、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主体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的主体,并运用战略-知识-组织模式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基于创新链、知识链和创新螺旋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过程。该研究成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行管理体制机制制约了中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面对国家重大需求,亟需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整合优势资源支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管理创新,在分析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和问题的基础上,借鉴项目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以任务为导向,采用“任务集中管理、项目分散实施”的思想,建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机制,实现目标、任务、技术资源与管理资源之间的协同,从一定程度上突破现有管理体制,形成高效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首先,概览了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面临的时代背景与发展障碍,检索了管理领域内国内外文献,研判了以上主题的基本构成理论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在此基础上,追溯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早期理论演变,并按照产学研各方合作的深度和知识流动的方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模式进行了归纳。然后,从合作动机、治理措施和利益协调的研究维度,梳理了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重要文献。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推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艳玲 《当代经济》2016,(27):22-23
产业集聚区作为现今产业区域化发展潮流,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河南省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出发,在深入分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制约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以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我国“2011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出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模型,包括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政府和产业4个核心要素。分析核心要素之间的互动结构,提出要素协同发展保障机制,为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纵向角度分析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创新链上的地位与作用,从横向角度按照协同创新主体要素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影响高校协同创新的内部与外部因素,构建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模型强调,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必须通过高校内在的人才、学科、科研等诸要素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外部协同创新取决于高校与外部其它相关协同创新主体,如其它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形式。随着现代科研院所的发展,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无论是角色定位、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化途径都呈现出区别于以往院所和大学的新特征。以科研院所主导的国家级联盟--海洋监测设备产业联盟为例,聚焦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过程,分析院所在推进产业创新网络、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目标协同等方面的特征,总结该类联盟成功运行的规律。结果发现,相较于大学和企业,科研院所主导的联盟拓展了协同创新范畴。其中,产业化协同创新是该类联盟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跨越产学研各组织边界不断循环流动过程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基于各创新主体知识行为协同程度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3个递进演化阶段。在此理论基础上,将动态能力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研究体系,构建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假设模型,对235个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而知识创造又显著正向影响知识优势形成;引入动态能力后发现,动态能力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对知识优势形成并不具备显著影响,但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行为而间接影响知识优势形成。研究结论揭示了动态能力是知识优势形成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了包含政府、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资本部门四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四螺旋模型,从互信息视角挖掘Web of ScienceTM核心集合引文数据库中2006-2016年中美两国论文发表数据,运用N螺旋算法,实证测度和对比中美两国4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程度与发展态势。结果发现:①伴随着传统“学-产”协同创新的不断稳定,其它二维协同形式正在不断加强和发展,但相较于美国而言,几种二维协同创新形式仍比较薄弱,部分二维协同创新协同程度与美国差距较大;②中国三维协同创新协同程度趋于稳定,但稳定程度不及二维协同,且协同程度弱于美国,而中国“产-资-政”协同呈现较大幅度波动,协同程度强于美国;③中国四维协同创新协同程度优于美国,整体而言比较稳定,但部分年份有轻微波动。  相似文献   

16.
开放式创新突破了传统封闭式创新拘囿于只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创新和商业化的局限,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创新和商业化的过程.文章先对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模式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借助IBM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两个案例对开放式创新的实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产学研知识转移的含义、过程、渠道、模式、影响因素、绩效评价、产学研知识转移与协同创新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综述,总结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分析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学研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流模式,是当今经济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熟经验.当前,在科技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产学研结合正呈现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机制更加灵活、环境更加多变的发展态势.但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由于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目标的差异性,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出现了动力不足、机制缺失、效益不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王滢  刘静静 《时代经贸》2013,(10):185-18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学研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流模式,是当今经济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熟经验。当前,在科技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产学研结合正呈现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机制更加灵活、环境更加多变的发展态势。但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由于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目标的差异性,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出现了动力不足、机制缺失、效益不高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运用扎根理论,基于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访谈调查,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协同行为由协同资源、协同能力、协同效应、协同机制及协同环境五大要素构成。进一步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理论框架,通过路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