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资本充足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资本充足监管和商业银行风险实证分析发现,资本变动和风险变动负相关。通过对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程度计算,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程度介于0.25%—0.5%之间,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程度相比,我国资本监管的有效程度较低。这种低效性将随着资本监管制度本身激励相容性降低还将降低。因此,提高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应该增加资本监管制度本身的激励相容性,如完善差别监管,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市场约束等。  相似文献   

2.
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存贷扩张和盈利能力三方面考察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监管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营业能力,并对存贷扩张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银行可以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补充资本、 控制风险和转变盈利模式来改善其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3.
胡杰 《经济管理》2006,(16):73-79
本文运用微观银行理论的产业组织方法,构建了一个含有信用风险和准备金监管要求的风险中性商业银行行为模型。在引入资本监管要求后,借助风险价值(MaR)概念,分析了影响银行行为的因素。结果发现,法定准备金不影响银行的风险行为,但资本监管要求导致风险中性的银行表现出风险厌恶。商业银行有内在的激励去从事风险对冲,并可以从中获益。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银行改革和金融市场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本监管、资本充足率与银行市场均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用均衡稳定性理论和博弈理论对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降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资本监管对于银行市场均衡的稳定性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内部风险计量技术仍不完善,资本充足率很难成为市场有效信号,因而资本监管的效率必然是低下的。  相似文献   

5.
资本市场投资行为监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违规投资行为普遍存在,这是监管者与投资者博弈的结果。通过纯策略博弈均衡分析和混合策略的最优行为选择分析可以看出;投资者违规与否取决于违 规行为与合规行为的比较效用大小;在效用最大化准则下,监管达到相对满足的均衡状态是可能的,但最理想的均衡状态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监管压力下的中小银行资本与风险调整行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监管压力下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产风险调整模型对我国中小银行45组数据分别进行的TSLS分析显示,目前监管压力并没有对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调整和资产风险调整产生正向影响;银行资本和风险调整表现出内生性稳定趋势,但不收敛于合规标准;银行资产规模和经营损失的增加,加剧了资产风险;公开上市对资本与风险调整没有影响。打破中小银行资本和风险内生性的调整行为,需要强化监管约束与资本市场约束。  相似文献   

7.
资本监管、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在单一约束的商业银行利润函数中植入监管当局惩罚函数的静态理论模型的分析得出:监管当局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不仅有效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意识,而且强化了"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接着本文对我国1998年以来经历的两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论是:1998年以来,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以降低坏账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强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8.
戴金平  金永军  刘斌 《经济学》2008,(1):481-508
本文通过对在单一约束的商业银行利润函数中植入监管当局惩罚函数的静态理论模型的分析得出:监管当局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不仅有效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意识,而且强化了“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接着本文对我国1998年以来经历的两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论是:1998年以来,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以降低坏账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强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发布的枟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枠为依据,探讨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变动对其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机理. 具体来说,即在愈益严格的资本监管下,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本与风险的联立方程模型,选取63家商业银行在2006~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检验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认为中国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基本有效,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资本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得出监管模型实现理想均衡状态的约束条件。在模型均衡分析基础上提出博弈方应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变量,从而提高监管当局对我国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效率,实现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可控和业务合规,并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1.
肖萌  秦安琪 《广东经济》2016,(12):41-43
本文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演进,分析了这一技术在企业文化研究领域的应用,回顾和展望了使用该方法对于企业价值影响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调查问卷等传统研究方式相对文本挖掘分析方法不能够相对科学客观地描述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上体现出来相对偏差.本文认为,国内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对企业文化的维度进行衡量与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春雷 《经济与管理》2008,22(11):42-44
基于1991-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就中国平均工资水平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资水平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显著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会使得物价上涨。因此,当前要加快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就要把握好工资上涨的幅度和力度,制定合理的收入政策,同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管理,进而减少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城市化是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对消费增长产生收入效应、示范效应、扩张与循环累积效应等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需求增长。因此,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提高人口城市化率是增加我国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制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的内部合法性与外部合法性问题。通过对战略联盟内部合法性、外部合法性概念、作用的阐述,构建了一个整合框架,进而分析了企业特征、环境特征对企业获取合法性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基于制度理论的战略联盟研究,为国际企业的跨区域扩张,尤其是为新兴经济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整合提供了新的解释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刘景秋  李璐璐 《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83-183,228
以工程造价为研究对象,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工程投资理念,简要探讨了建设工程从前期论证、设计、招投标、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造价控制方法,着重指出了工程设计阶段主动控制造价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以期转变观念,加强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方法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越 《经济研究导刊》2009,(30):227-228
实验教学将证券投资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具有直观性、即时性和适应性特点的多媒体、信息化网络教学为载体,充分满足了新形势下培养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和规律,又通晓证券投资规则和惯例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国际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使之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发紧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具有直接的传导效应;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影响了国内企业产品出口增量、产品价格、利润空间,导致国内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也进一步给国内企业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8.
引领科技发展的新创知识虽然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由于缺乏市场的长期检验,这类新创知识早期应用成本和风险均较高,导致集群企业很难主动接受。文章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释了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的基本假设,构建了一个基于传染病模型的政府参与的集群知识扩散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发现,无论产业集群内现存知识的传播再生数多大,政府宏观调控和激励政策在集群内新创知识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显著,能够加快集群内知识系统的跨越式升级,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集群内新创知识应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浅论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但由于人力资本产权特性及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对其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成为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及新经济时代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基于柔性制造的大规模定制能够有效地解决需求多样化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冲突,并为现代制造企业提供一种全新的竞争模式。首先,介绍了柔性制造与大规模定制的内涵;其次,结合国内外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最后,针对基于柔性制造的大规模定制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