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然内在价值论作为环境伦理学中最具创造性的理论,对于环境法学者来说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本文通过对自然内在价值这一概念在伦理学层面和法哲学层面上的审视,探究其对于环境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所提及的“社会化”是广义的化,是化生产力。化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知识经济就是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明进步的催化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其中包含着“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二的辩证统一关系,用这样的大化观审视生产力概念,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要以化生产力一体化的新思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科学建设。  相似文献   

3.
尝试探索老子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经济和管理的启迪,先是从宏观谈起,论述市场经济是“无为”经济以及“道法自然”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后又从微观谈起,由论“道”出发涉及到较为具体的企业管理和一些经济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总结国内外自然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在自然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认识上存在的争议,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构成进行了划分,对旅行成本法和条件价值法等核算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并简要回顾了自然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研究历程.最后强调了自然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核算研究的重要性并对自然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理论、核算方法及实践应用3个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人地关系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本文认为自然意识是这三种人地关系类型确立和更替的关键。要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各种资源环境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与之对应的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6.
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不仅珍稀,而且不可再生,对未来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属性。因此,政府必须利用法律法规和财政补贴的手段,通过法制建立、集权制改革、资源补偿机制建立和监督机制健全等途径,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效规制,从而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又绝非一般自然物,而是与一般自然物相区别的、高度发展了的、特殊的、有生命的自然物。他是自然的异化,是最有智慧的、知情意发展最高的那一部分自然。就此而言,他又是非自然。人是一种非自然的自然物或者说自然的非自然物,一句话,人是文化的动物。从外在表征看,文化的种种形态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从内在蕴藏看,文化的深层内核是价值,就此而言,人生活在一个价值的世界中,人是价值的动物。这可以提供我们从另一角度界定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对于动物而言,不存在“价值”问题,周围环境对于动物来说只是一个“物理”的世界、“事实”的世界;只有人才有“价值”问题,他所面对着的根本上是一个价值世界、文化世界、意义世界,一个主体性的充满理想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然属性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但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自然属性的异化,人的真正解放就是使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达到同一.  相似文献   

9.
人的自然属性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但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自然属性的异化,人的真正解放就是使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达到同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中国1999—2014年的省级数据,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BMA)从新方法和新视角检验了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资源禀赋的多种衡量指标的后验包含概率,以及前五位概率最优的单一模型,发现资源诅咒在中国不存在的结论。此外,文章进一步对研究样本进行拆分,发现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采矿业具有比较优势,易诱发资源诅咒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正是这一哲学原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资源的约束相当严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理论却忽视自然资源的作用。本文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出发,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是如何忽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分析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并探讨了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回顾与评述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演进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作用于经济增长效应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在肯定自然资源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存条件与基础的前提下,提出自然资源并不是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尽管世界已经进入资源高价时代,资源诅咒的效应并未消失等观点,并回答了为什么自然资源对有些国家送去的是"福音"以及人类是否能摆脱"资源诅咒"这样的问题。文章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长期经济增长看,技术进步总是比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得多。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属于公有的情况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自然资源要素市场的建立必须是以对自然资源的非所有使用为基础,因此,只有明确自然资源使用权的物权属性,才能保障自然资源使用权主体的权利,形成法律调控机制。自然资源使用权与传统民法物权相比较存在着不相适应性,理论上可定位于"准物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是定限物权,是特殊的用益物权。自然资源使用权物权立法中存在着权利类型规定的欠缺、法律对自然资源使用权与相关权利的关系界定不清等问题;自然资源使用权物权制度在权利类型的设置上,应具备独立性、可流转性及有限性等基本特点,自然资源使用权物权制度创制应符合物权法上的他物权的设定行为。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但在长期的经济建设中却没有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不合理、开发的非市场导向性以及产业结构没有适时推进等。在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中 ,西部地区一定要立足自身自然资源优势 ,实施自然资源转换模式 ,以此带动本地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史上,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之争、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之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是主要的三大哲学论战。通过论战,各种争论出现了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物权法》对于自然资源物权化采用了用益物权模式,但由于民法上的用益物权仅可设立于对物的非消耗性利用之情形,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性利用也涵盖进来,导致了法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和对现实生活的严重扭曲。至于学界提出的占有权模式和准物权模式,则亦均因其固有的弊病而无以胜任。立足于我国物权法立法体系,唯用益物权制度和所有权制度可堪采用于自然资源物权化,故应考虑建构自然资源物权化的二元立法模式,在尊重自然资源原始公有的前提下,以非消耗性利用和消耗性利用之划分为基础,以私法中的债为原因,分别为其他私法主体设立用益物权和所有权,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权化。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由计划管理进入市场后对资源产地、资源匮乏地区、乡镇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区域的产业得到优化调整,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民法调整范围已成为共识,然而无论是目前物权立法,还是学界提出的各种理论,都存在其固有的弊病而无以胜任自然资源物权化的要求。自然资源形态多样,性质各异,这不仅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立法体系混乱的重要原因,也是自然资源物权化的重大难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难题与挑战,应当更新自然资源立法理念,摒弃传统以行政手段统管自然资源管理、配置和保护的观念,恢复自然资源作为私权客体的本质,以物权法为中心建立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确立包容性的基本原则指导自然资源立法,统筹兼顾,实现既符合理论又契合实际的自然资源物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