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王雅鹏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1.过度的食品需求与土地掠夺式经营。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农产品供给以国内生产自给为主的方针,农业生产系统为了满足目前的12亿人口和每年新增加的1600多万人口的衣食之需...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虽大却素质不高,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培训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品的非政府组织供给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仍处于高度匮乏状态,且供给主体单一。而非政府组织由于在组织方式、信息取得等方面的优势,政府应当鼓励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发挥作用,这样,既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供给的不足,又可以形成农村公共品社会化供给的多元化格局,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上海牢牢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持续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计划,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农业提质增效为导向,不断探索生产绿色、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市场前端的发展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推进农产品供给高质量上海农产品供给以满足超大城市农产品供应需求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农产品供给呈现持续高质量态势。  相似文献   

5.
正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法,然而依赖市场调节农业供给缺乏实践依据,很难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案例。市场不是万能的,把市场一般性理论生搬硬套在农业上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农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农产品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遵守所谓市场规律。农业的特殊性无法通过市场调整指导农民生产,也难以通过市场实现满足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培洲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领 《农村经济》2005,(8):104-106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虽大却素质不高,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培训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对农村商品需要量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农村人多耕地少,以及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现状,又使农村生产的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样也就决定了农村的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只有不断扩  相似文献   

8.
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资源供给质量和满足市场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需求,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这样的目的显然也正是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所追求的。在纪念第26个全国"土地日"之际,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决定,联系土地节约集约的实际,用市场机制提升土地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使资源配置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产品短缺和自给半自给年代,农业生产以满足内部需求为主,产品种类和数量,不怕多就怕没有,只要生产能力许可,就不愁没有市场。买方市场和商品经济时代,农产品竞争越演越烈,过去那种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只图种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研究提出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和方向。研究方法:基于微观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和实践,从中国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入手,分析中国土地市场供需信号传导、市场主体构成和市场供需平衡,探求推进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成为土地市场中的主体并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了中国土地市场的特殊性。政府与市场的进退,关键考量是政府对土地市场的把控能力能否优于建设一个相对竞争充分的土地市场。(2)土地市场供需信号失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土地要素让渡市场,一方面市场失灵导致企业追求高利润过滤真实需求信号而不受市场之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市场定位放大市场有偏信号,两者共振,形成土地市场整体的有偏预期,共同引起土地市场失衡。研究结论:推进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关键是引导土地市场向满足公众真实需求的方向转化、生产企业向转变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向的转变;(2)重点是逐步实现土地征收市场与土地让渡市场的对接,实现土地供需信号畅通传导并有效指导企业开展满足公众需求的生产活动;(3)方向是弱化政府在土地要素让渡市场和征收市场中的市场主体地位,强化并发挥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管理、监督和调控的作用;(4)途径是继续强化和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土地供应、农地制度改革中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有的畜产品结构不合理,品质不高,难于有效满足全国城乡居民在新一轮消费需求升级阶段的需要。因此,必须把提高畜产品质量及有效供给作为畜牧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在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富产品供给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畜牧业生产的资源配置结构,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对畜产品的需求,增加市场短线产品的生产。l、肉禽类大宗畜产品的生产,要改良品质,增加花色品种。生猪生产要优化猪群结构,加快优质“二元杂交”母猪生产,增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三元杂交”和政套系商品猪的生产比重…  相似文献   

12.
正如何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农产品供给?牛鼻子就是质量品质,我国的农业需要一场品质革命,才能真正地形成有效的农产品供给,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要从单纯追求数量增产的温饱型生产方式,过渡到对品质、安全、健康与生态环保等要求比较多的小康型农业生产方式,以满足我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不仅仅需要在农业结构上进行调整,还需要生产方式的转换,更需要从源头到流通对整个产业链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13.
政府和市场这两大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都存在相应的困境,因此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市场力量进行投入,鼓励农民自主供给,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供给模式,尽可能满足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无锡地区的很多农贸市场上,对一些主要农副产品都实行最高限价。我认为,如果限价是为了防止生产上的大起大落、一哄而上,这没有必要。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者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价值规律的逐步认识,一定会根据不同季节市场的不同需求,生产适销的商品,限价只能使生产不上不起。如果限价是为了防止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商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都会自然形成市场均衡。但是价格将要随着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变化而波动。对于粮食这种商品来说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客观上不允许粮食的供给和需求大幅度的波动。即要求在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实现粮食市场的均衡。  相似文献   

16.
(一)、市场营销的涵义:现在的通常看法为:市场营销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现实或潜在需要的综合经营销售活动过程,该定义显示出市场营销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换发展过程中,供给大于需求矛盾日益尖锐化下的产物。只有在市场交换出现了困难,才迫使生产者去潜心研究市场和消费者,并以多种手段去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17.
“农民非农化”的现象,贯穿在资本主义从萌生到形成的全过程之中,是社会变异的开端.从明朝中期开始。我国许多地区农民多“去本就末,甚至“十分其民已有六七分去农”了。工商业城市日益发展,使农民改业工商、或以交通运输等为业的人越来越多。可见,“非农化”是发展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和城市化的基础。“农民非农化”导致了社会深层次的变革,甚至是结构性的变异。生产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农业中种植粮食的逐渐减少,为获利而种植经济作物的日益增多,粮食生产也日趋商品化。农业雇工的数量日趋增大。手工业则由小商品生产,发展为使用雇工劳动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营结构的变化,农业由经营地主与富农经营生产,使用雇工劳动的现象日益发展,主雇之间由人身依附关系变为经济依附关系。手工业中手工工场增多,主雇之间形成出资与出力“相资为生”的关系。市场结构的变化,从地区市场发展为全国性的市场,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业销售的中心城市。这时的市场已不只是为了生活需要互通有无的场所,而是通过满足社会需要谋取利润的机制。这都表明我国正在从古代向近代社会发展,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从农业向工业经济发展,而“非农化”是变异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所谓市场疲软是指在商品流通领域中销售疲乏无力,商品没有销路或销路不好,并且商品的价格呈现出低落的趋势。目前我国出现了市场疲软,这种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当前,我国的市场疲软形势比较复杂,表现多种多样,商品销售疲软与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并存;社会购买力增长与抑制消费倾向同时并存;库存商品积压与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同时并存。(一)市场疲软是治理整顿的阶段性效应。前几年,由于政策上的失误,思想上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速度,造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使社会总需求超过了社会总供给,形成了极度反常的工业卖方市场,市场对很多商品表现出极不正常的强烈需求,形成错误导向,引起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对产品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粗制滥造,扰乱了经济秩  相似文献   

19.
在商品流通的诸多环节中,人们进行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现有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需求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往大众化产品往往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下消费者需要的是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这样,定制营销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粮食是一种特殊性商品,关系国计民生,它具有低盈利、不可代替、弹性小等特殊性质,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因此,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要加强宏观控制,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实施。逐步建立起新的粮食流通体制,使之能够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社会主义有计划的粮食市场,不断强化粮食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当前,改革的重点是:①完善粮食合同定购制度。为了既保证国家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要,又保护农民的利益,必须稳定粮食定购数量并逐步扩大议价收购和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