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韦伯在其《中国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儒家伦理的著名命题,即儒家伦理无法开出资本主义。该命题隐含着对儒家伦理的非知识性指控,从而构成了对儒家伦理学说的重大挑战。本文力求从韦伯命题的分析入手,在伦理思维的方法论层面,提出一种不同于韦伯观点的理论解释,以作为对韦伯命题挑战的初步回应。  相似文献   

2.
刘宁 《生产力研究》2011,(3):9-11,16
马克斯.韦伯认为,就世界各宗教的经济伦理而言,唯有新教伦理实现了人们生活态度之规律化与方法化。中国的儒家文化轻视经济生活,欠缺理性化的"经济训练"(韦伯语)。余英时认为韦伯的论断"缺乏事实的支持",儒家有自己的对"彼岸"世界的形而上学追求,儒家的经济伦理同样强调人伦日用和敬业精神,同样存在着类似于新教伦理"天职"观念的职分责任感。这种经济伦理同样可以促生经济生活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3.
政道是指正当性问题.中国的传统政治中的政道问题一直不凸显,因而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无政道.石元康借用韦伯的分类法,对儒家的政道观作了系统的分析.他认为,传统中国政治显然是提出了正当性的根据.一个人之所以有统治权,乃是天命赋予他的,即使是革命,或打天下那种以武力夺取权力的方式,也仍有天命作它的基础.所谓“武汤革命,顺乎天应乎人”所提及的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所具有的正当性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哲学文化     
万俊人:如果我们找不到足够的理据和解释来回应韦伯命题以及种种挑战,也就找不到谈论儒家伦理乃至中国传统道法文化现代转化问题的方式,甚至连谈论这一问题的话语本身也成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文天地     
单世联 中国大陆儒家伦理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还未充分展开,更有意义的问题还未认真提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回顾有关韦伯命题在文化中国的影响史将是探索中国现代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新教精神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文明高于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然而150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激速膨胀,借着美洲大陆的发现向外殖民扩张导致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韦伯的观点受到质疑。该文深入挖掘历史现象揭示了被韦伯忽略的一些史实,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不是"不可替代"的:人口变迁是资本主义发展、扩张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韦伯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期可以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从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入手,分析韦伯经济思想的两面性,即我们在学习韦伯的经济伦理思想合理性内涵的时候,也要注意其思想中的局限性,在最后分析其经济伦理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韦伯命题与中国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世联 《开放时代》2004,8(1):34-51
“多元现代性”的命题和“回到中国自身”的方法是文化中国学人反思韦伯的主要成果,作为“德国思想与中国现代性”专题研究之一,本文述评中国现代性话语与“韦伯命题”的关联方式,认为需要把作为现代化理论家的韦伯与作为文明比较论者的韦伯统一起来,在多元发展的文明史中理解现代性的多元形态,在现代化的普遍规范中把握不同文明的共同趋势,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普遍价值与特殊形式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焦德明 《开放时代》2022,(5):60-73+6-7
近年来兴起的工夫论研究启发我们从儒家修身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修养论。从发生叙事来看,革命修养论是现代国民道德修养论的发展,并由于中国革命道路决定采用“民间文化形式”的现实要求而成为全党的思想改造武器。从逻辑解析来看,革命修养论继承了德性优先的思想逻辑,将儒家修身学中的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君子/小人之辨等通过阶级性赋予了现代内涵,并发展出一套彻底的“动”中修养观念。组织化力量是革命修养论取得成功之关键,思想逻辑与组织逻辑的统一使其具备完整的现代性治理术特征。儒家修身学通过转型为革命修养论完成了现代化变革,但也对自身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在后革命修养时代,错过了回应韦伯问题的机会以后,消费社会中的市场主体不再需要一套自觉的修养技术,儒家修身学的未来还需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0.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西方古典区位理论中的一枝奇葩。该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成为许多学者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布局问题的理论基础。任美锷是系统研究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评介了韦伯工业区位因素理论、区位三角形模型以及韦伯理论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阐释了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及劳动费指向论;从运费的决定因素、工业的动力指向、非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动态的工业区位等方面拓展了韦伯理论。其研究成果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对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认知水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究儒家的当代新外王之进路。为此,本文依据历史论证了儒家之为中华性之本,进而对华夏治理之道的历史实现形态略作探讨,揭示了封建制和董仲舒等汉儒推动实现之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的宪政主义性质,以及儒家的民生主义取向和其制度原理,并据此指出,儒家是宪政主义的、民生主义的,"儒家宪政民生主义"是一个圆融而自洽的整体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在我国传统伦理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如何对待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是长期困扰思想界、理论界的一大难题.完全否认儒家传统伦理的极端观点已难以获得喝彩.主流观点倡导扬弃儒家传统伦理、发掘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姚中秋 《开放时代》2014,(3):94-102
在中国,作为教化之本的儒家不是宗教,而是文教,儒家没有教会建制。儒家这种社会存在形态决定了中国政治、政府之特殊品性:中国的优良社会治理模式为政、教之"兼体分用",有效而健全之中国式政治呈现为"政教",中国的政府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有特殊的品性。  相似文献   

14.
"价值无涉"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概念,但是对此学术界却存在严重误读。本文从韦伯构建学术公共领域的角度,认为韦伯"价值无涉"的"客观性"原则具有双重含义,既是为了破除普世性的理论神话,也论证了价值判断需要"科学"的论证,而经验事实需要在与文化价值的关联中获得意义,这是学术伦理存在的基础。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韦伯阐明了他的"理想类型"是对经验事实的逻辑整理,而不是"客观"反映,这是"价值无涉"的第三个含义。本文还讨论了韦伯的新闻思想及其实践与学术公共领域的关系,并提出今天重读韦伯的意义在于构建中国的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5.
高虹  张敏 《经济研究导刊》2010,(10):245-246
中国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迎接新世纪诸多挑战,是构建中国当代大学教育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宝库.纵观当今大学,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呼唤儒家德育养成教育,儒家的德育思想是大学生德育养成教育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儒家德育思想对中国当代德育教育的价值让人们意识到中国当代大学的德育教育需要积极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以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李放春  晁群 《开放时代》2023,(4):94-107+8
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学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远比今日学界所知要早。本文着重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韦伯的社会科学思想输入中国的基本情况,期对20世纪韦伯学说的全球传播与交流史有所补阙,并进一步丰富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学术史知识。上世纪20年代顾孟余、俞颂华等留德旅德背景的中国学人最先为韦伯学说引入中国学界做出了贡献。1925年德国学者蓝德莱来华讲演,首次向中国正式引介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此外,韦伯社会学学说还通过中国学人译介高田保马、关荣吉等日本社会学者的作品而为国人所知。在这个过程中,《东方杂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媒介作用。经由德国以及日本这两条路径,中国学人开始初步了解韦伯及其社会科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诸如“精神社会学”“理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提法,皆标示出韦伯学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的“德国社会学”进路之特质。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学者围绕"中国的官僚政治制度"来破解所谓"李约瑟难题",但会导致逻辑"悖论".李约瑟本人与王亚南都认识到"李约瑟难题"实质是个"韦伯命题",但他们都没有对这个"韦伯命题"给出最终答案.其实,"韦伯命题"和"李约瑟难题"的解就在《资本论》之中.由于中国的"地主经济"封建制不同于西欧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劳动力难以变成商品,从而货币难以变成资本,造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制度难产;资本主义难产又导致了中国近代的科技落后,从而沦为后发展国家.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世界的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也只能通过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基于"李约瑟难题"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破解这类所谓"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人向来善于从水中寻找拳喻的源泉,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分别对水的意象进行过阐释,只是二者的视角却有所不同:儒家观水是从水的形态流动中获得心灵感动的,认为水能获得人生的启迪,开发人生的智慧;而道家则以水为镜,认为从中可以获得一种宁静的启示,达到静谧澄明的境界;儒家欣赏的是活水,而道家欣赏的是静水;儒家看到了水的勇猛,而道家看到了水的柔弱和谦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斯·韦伯在支配社会学框架下对中国的思考,是影响其有关中国法律之表述的关键因素.在其支配社会学理论建构中,“家产官僚制”由于混合了家产制与官僚制两种支配因素,所以是一种非理性支配与合理性支配间的混杂或中间状态,该支配下的司法与行政因而并不体现为完全的恣意和擅断.然而,韦伯对于世界历史之不断合理化的设想,诱使其将中国置于合理化进程的最初阶段,而将现代欧美世界置于其终点.在这种思维的作用下,韦伯有意无意间忽略帝制中国“家产官僚制”中官僚制的面向,且刻意放大其家产制面向,从而使其笔下的“中国法”呈现为一幅实质非理性的“卡迪司法”画面.有必要强调的是,在其部分论断的局限得以澄清之后,韦伯的一系列概念和洞见仍将有益于未来学者对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阐述的企业家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及其精神品格特征,指出了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