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至关重要。而决定一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选择的必然是一国的经济金融现实。在中国,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本文将就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适用性做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
李庆祝 《商场现代化》2016,(12):100-101
金融状况指数是Goodhart等人(2001)年提出的一种一地区金融状况的指标,对通货膨胀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参考指标。本文通过编制金融状况指数,以期对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政策具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条件指数的理论研究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讨论了货币条件指数的理论基础,同时论述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且剖析了其特征。然后笔者构建了中国的动态货币条件指数模型,其中包含了体现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实际利率、汇率传导渠道的实际有效汇率以及信贷传导渠道的贷款增长率。在计算出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和贷款增长率的动态权重后,得出中国的动态货币条件指数,其自2000年以来出现了先提高、后降低、再升高的交替态势,表明中国的货币状况自2000年以来处于由紧到松再紧的动态走势。本文最后还根据动态权重的大小及其走势分析了中国货币状况呈现该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实现物价稳定是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名义锚有助于货币当局建立货币政策信誉,增强其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汇率目标制、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三种主要的名义锚。名义锚的演变历程表明,名义锚的选择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名义锚的选择更加关键和复杂。选择哪种名义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金融状况和背景。  相似文献   

5.
1993年以来名义货币供给量M2在绝对量和增长率两方面均远远超过名义GDP,金融机构储蓄余额稳步增长。人们更多地选择以货币的形式保持收入和财富,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似乎并不。明显,这种状况与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金融机构业务活动与货币需求、货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需求分析是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我国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业务活动能从不同的方向上影响货币需求,中国货币政策的"名义锚"可以综合考虑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和上证综合指数两个指标从2005年至2016年的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与上证综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M1和M2是导致股票指数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论也基本符合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傅建源 《商业时代》2012,(32):70-73
本文利用2001年1月-2011年12月的房价指数及货币流通量M2、中长期利率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月度数据,应用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对中国房产价格和货币因素的关联性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流通量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波动是房价波动的Granger原因,中长期利率对房价的影响不存在统计显著性,而房价波动对以上三个货币因素均不构成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着重考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以分析长期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货币量的增长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Fisher—Seater的货币长期中性检验表明,虽然短期内名义货币量的增长率的确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有影响,但是在长期内货币中性的假定依然成立。因此,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维持物价稳定,为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货币错配问题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错配的概念,指出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政策的灵活性等方面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引发货币金融危机;然后,根据戈德斯坦和特纳提出的货币错配衡量指标对中国的货币错配现状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货币错配,其风险表现为本币升值下净外汇资产净值的缩水;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典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意味着相同程度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显著强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本文通过构建四类货币供给方程全面测度中国货币政策冲击,藉此验证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存在性及表现形式。研究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当期正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力度大于负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力度;但滞后两期和四期负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力度则分别大于相应滞后期的正向货币冲击的影响力度;考虑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整个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比扩张性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各月数据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利率、消费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川和M2作为分析变量对我国贷币需求函数作出了实证分析,并在得出实证分析结论基础上提出若干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焕木  杨乃芬 《北方经贸》2007,(12):101-10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执行和效果之间的枢纽,在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尤为重要。文章选取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年贷款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变量。以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变量,运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理论,通过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对1990-2006年的数据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明显的时滞,而且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年贷款量增长率相比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郑中华 《北方经贸》2004,(11):93-95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建设规模过大 ;货币发行量和贷款规模增长过快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问题。本文从货币政策角度出发 ,认为应该确定以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为货币政策目标 ,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以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为辅 ,以利率和窗口指导为主来控制我国的货币供应量 ,优化贷款结构 ,实现扩大内需政策的结构性调整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谢雪莲 《商场现代化》2016,(13):132-133
选取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价格水平等变量,基于1996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如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分析中国货币非中性特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长期来看货币呈现非中性,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化,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我国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调节货币供求的手段,货币政策走向与宏观经济形势联系紧密.本文首先对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及物价走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多关注虚拟经济的发展,加速名义利率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通过实行差别的货币政策,来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伟力 《现代商业》2011,(14):184+183
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必然会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一般认为,货币供应在短期内对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但长期影响则看法不一。本文以1993-2010年各变量数据进行回归,总结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扬 《财贸经济》1996,(3):55-59
货币政策目标的转换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英国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李扬自1993年开始,英国货币当局正式放弃了施行了近30年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操作,同时明确地将货币政策目标转变为抑制通货膨胀;与此相应,货币当局的监控指标和货币政策的实...  相似文献   

19.
自1996年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在指标可控性、可测性和与最终目标相关度上,与当初的预期相差甚远。货币供应量是否仍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是不得不进行认真审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未来我国可以采用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外汇管理机制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调整宏观经济的运行,中国采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调整其运行状况,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不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执行会产生不同宏观经济效果,央行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式实行相应的政策,其中,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发挥着不同作用,研究发现,央行不能两者并行,否则会产生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