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物权请求权性质着手结合各国及地区的立法观点,对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对于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应当区别对待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分属两种不同的权利,但在权利的行使上有相似之处,从而导致在实际适用中的模糊。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在适用中都包括原物,因而,如何适用两种权利取得原物所有权很难区分。本文着重从以物为标的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权利,以便能更好的区分二者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杈分属两种不同的权利,但在权利的行使上有相似之处,从而导致在实际适用中的模糊。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在适用中都包括原物,因而,如何适用两种权利取得原物所有权很难区分。本文着重从以物为标的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权利,以便能更好的区分二者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依苒 《企业研究》2011,(2):121-122
本文将粗浅的对物权请求权的若干基础理论进行议论和分析,如物权请求权的历史渊源、制度价值、性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探讨特殊动产的范围和划分标准入手,对我国物权变动的模式和特殊动产物权变动规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了现行登记制度中存在的法律冲突等不足,并进而提出了明确我国特殊动产物权登记效力、建立物权登记请求权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特殊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不动产变动中,从交易双方达成债权合意到办理物权变更登记,两者之间常会有很长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容易出现危害不动产债权人请求权实现的情形。如我国房地产交易领域经常出现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一房二卖"售后抵押"等严重损害购房人利益的现象。为了保护债权请求权最终得到实现,保障当事人的权利,预告登记制度应运而生。大陆法系国家如德  相似文献   

7.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它将物权法理论和债权法理论结合起来,赋予债权请求权以物权的排它效力,有利于不动产交易当中各方利益的平衡。本文通过对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概念及起源的分析、探讨了预告登记的制度功能和性质,论述了预告登记制度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8.
“诉讼时效”是罗马法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概念,其客体的界定也经历了一个从诉权到实体权利的发展过程。根据诉讼时效适用范围的理论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将请求权作为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是最为合理的,而且目前也已在学界和立法界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各种请求权的适用问题应当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债权请求权应当纳入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除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外,其他人身权请求权均不宜适用诉讼时效。而且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也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9.
《企业经济》2014,(12):177-180
我国关于储蓄存款法律性质有两大主要学说——物权说和债权说,均未能完整清晰地处理好储蓄存款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这与其仅从民商法角度思考问题有关。储蓄存款关系不仅由民商法调整,还体现着国家为了社会公益对其的干预,这也需要经济法的调整。经济法领域中的产权关系更能说明储户与银行对储蓄存款的权利义务关系。储蓄存款的形成过程正是现金货币的产权在储户、银行之间的配置过程,储户将现金存入银行后,以丧失现金的占有权与使用权为代价,获得对银行的现金付款请求权、利息请求权和存款处分权;银行取得现金所有权,可以对现金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权利配置后,对于储户存款中的资金金,储户以付款请求权为关节点与银行发生法律关系,付款请求权的性质应是请求权和形成权的集合。  相似文献   

10.
1980年开始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这场改革,是在物权理论上、立法上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反映在审判实践中,对公有住房相关权利的性质、产生、变更、消灭、范围、主体等,存在着法律规定冲突、概念模糊,法律和实践脱节等问题。旧有的法律不能适应新的经济条件,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公有住房承租权的性质长期以来存有争议,虽然一直呈现出由债权向物权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物权法立法中,必然遇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一项物权法律制度如果在追求公平的同时,忽视了降低物权的交易和保护成本,结果反而会偏离公平。反之,如果在强调效率的同时,忽视了制度的公平性,加剧矛盾和纠纷,也会破坏效率。因此,建立物权制度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两者的平衡。传统民法理论对于物权交易和保护偏重于维护民法的公平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是计划体制的产物,不仅立法分散、混乱,且在登记效力、登记程序、登记种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适应我国不动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应从分析不动产登记的法理基础出发,结合不动产登记的现状,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确立登记行为的私法观念,统一不动产登记立法,统一登记机关,建立登记实质审查制度、赔偿责任制度、登记请求权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建议在物权立法中仅规定不动产登记效力、权利范围等私法内容,并另行起草一部《不动产登记法》作为物权程序法,以此保障不动产物权权利人的财产权利,推动不动产物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的客体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基于此特点,学者们主张将知识产权纳入无形财产权的范畴,以适应社会财富非物质化趋势的需要。由此引发了财产、物的概念以及财产权和物权概念的分歧,通过考察概念的来源以及国外的立法,明确了财产广义和狭义之分,明确了物权之物应当仅指有形财产。而将知识产权以及其他非物质性财产权利纳入无形财产权的主张,仅限于理论上的概括,在立法上,仍然应当坚持物权与债权的基本分类,以保持权利体系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物权法变迁的重要动向与发展趋势,学者们有多种概括总结和预测。其中大致涉及物权的社会化、价值化、国际化、物权种类的增加、相邻关系之公法与私法双轨规范体系的形成、共有制度之调整、用益物权之消长、担保物权机能之强化与类型的细分、物权关系上的私法自治之扩张、物权法定主义之缓和、物权与债权之相对化等诸多方面。还有的学者认为物权法的现代化趋势表现为法律本位社会化、法律性质公法化、法律关系扩张化、法律界区模糊化及法律内容国际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15.
白晓慧 《价值工程》2012,31(34):309-310
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是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法制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对该制度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明确,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交强险保护受害人利益的初衷和理念,同时对于我国今后完善相关立法也有相应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总体而言,《物权法》规定的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采取了登记要件主义为原则、登记对抗为例外的规定,物权变动与债权变动划清了界限,合意加登记始生不动产物权变动,但此合意单指债权合意还是包含物权合意并不明确,《物权法》中的相关法条对物权行为独立性理论是一种模糊表达。而(谤屋登记办法》中的相关法条能够符合逻辑地解释出物权行为独立性理论,同时,房屋登记中广泛使用的申请表及登记交易实践也支持这种理论。  相似文献   

17.
征地事务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征地管理的总体规范而言;国土资源立法以加强管理为着眼点,强调保护与限制;而物权法则以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为物权体系的主要内容,从法律角度规范财产的关系。物权法是土地产权管理法律体系的核心,它对征地事务的一系列规范,是我们正确处理征收集体土地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物权制度与债权制度是民法学的两大支柱与基石。马克思曾经说过商品经济的前提是交易双方对商品的排他性的独占权,也就是财产所有权,所以物权制度尤为重要。市场交易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物权变动,而这过程中往往涉及第三人利益问题,尤其是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对此种市场交易主体安全的保护方法,民法上有两种理论:一是善意取得制度;二是物权无因性原则,对这两种市场交易的民法保护方法唯有取其长,避其短,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一、预告登记制度的设立原因 预告登记制度作为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被一些国家所采纳原因在于:在房产转让的过程中,债权行为的成立和不动产的转移登记之间常常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有相当长的时间间隔。若在此期间房屋所有权人将房产又移转给善意第三人并履行了登记手续,就会导致物权优先原则的适用,善意第三人成为该房屋所有权人。尽管请求权人可以通过追究原房屋所有权人的违约责任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自己的损失,但其设立债权并取得房屋所有权的目的毕竟还是落空了。房产预告登记制度将物权法理论和债权法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债权请求权以物权的排他效力,有效地保护房产请求权,最终达到平衡不动产交易中各方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回溯物权制度演进的基础上,界定了物权内涵、物权与产权的关系,探讨了物权与会计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分析了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对实现会计目标的积极作用。认为强化整个社会的物权意识、全面落实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有利于实现会计降低交易费用、保护相关产权主体权益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