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科学评估和测算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为实行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四川省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四川省县域农村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判了农村空心化程度,并定量评价了空心村综合整治的自然适宜性,社会接受性与经济可行性;将获取的农村空心化指数与现实潜力系数作为综合修正系数,测算出四川省各县域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并揭示其分布规律。[结果]四川省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农村空心化呈现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SPSS17. 0软件并结合Acr GIS空间表达功能对2010年的增加耕地潜力进行聚类,将四川省各县域划分为Ⅰ类潜力区、Ⅱ类潜力区、Ⅲ类潜力区等3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整治对策。[结论]在未来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中,政府应根据各区域整治潜力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土地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白城市土地整治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白城市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可新增耕地系数法分析了白城市农用地整治潜力,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分析了白城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研究结果可为白城市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基础性依据。  相似文献   

3.
如何破解新形势下的用地难题?河南省洛阳市提出实行"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用地靠挖潜,节约集约靠整治"的用地新思路,其中,农村土地整治是破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农村土地整治不仅直接关系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且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土地发展权理论分析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城镇建设需求、耕地资源保护、区域均衡发展三大核心要素的运作机制,分析并优化农村居民点整治中的土地发展权运作体系。[方法]文章以土地发展权作为基础,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实现的要素均衡进行分析,从配置与转移两大角度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土地发展权理论框架,并以宁波市余姚最良村村庄整治项目为例分析了其中的发展权运作体系。[结果]土地发展权理论的引入能使耕地保护、城镇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3个要素有效融合; 土地发展权的配置遵循先量化、总量再分配的过程,配置完成的发展权可通过转移的方式实现更高程度的利用; 发展权的理念已经在农村居民点整治中有所体现,实践中土地发展权的配置对象为土地指标和经济收益,并可在拆旧区、还建区和建新区内实现转移。[结论]未来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应逐步融入土地发展权理念,通过赋予其法律地位,将其纳入规划体系,制定配套规则准则,引入市场机制等举措,完善土地发展权配置和转移体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整治对农户耕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成本收益理论、Logit与Tobit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理论上,农地整治能提高耕地生产性收益与非生产性收益,降低劳动成本,但可能会增加土地和农机的使用成本,使得农地整治对农户耕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2)实践中,农地整治对农户耕地转入行为决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非农就业状况对农户耕地转出行为决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研究结论:现阶段,为活跃农村耕地流转市场,应加快推进农地整治、提高农地整治质量、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稳定耕地流转价格,以增加耕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此外,应增加城市非农就业机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发证工作,以增加耕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  相似文献   

6.
第11期"6.25土地日网上论坛"有14个重要观点:当前农户参与农地整理的情况不够理想、应降低都市郊区农户参与土地整治时面临的机会成本,万顷良田建设中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土地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应有节制,我国粮食产量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粮食补贴的政策力度应进一步向种粮大户倾斜,纯农户和兼业户才是耕地保护的主体,都市山区耕地存在的价值是满足市民观光和体验的需要,耕地保护决策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相关性,"虚拟耕地战略"为耕地贫乏国家和地区的耕地资源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我国具有实施海外耕地投资的必要性,农用土地资源产权具有道德性质,"集体所有+农户永久使用+不可随意干预"的产权改革模式优于其他模式,工业、仓储、研发用地不宜转让和分割登记。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分析新形势下中国耕地整治投资实施模式与实现路径,服务于耕地整治投资与实施及合理安排土地整治工程,以促进土地整治效率,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整治投资实施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型和和农户主导型三种类型;(2)不同耕地整治投资实施模式有各自的适应环境和优劣势,需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研究结论:将社会力量引入到耕地整治投资实施中是对耕地投资模式的重要探索,有利于创新土地整治投资模式,提高资金效率,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逐步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耕地整治投资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对华南山地丘陵典型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进行调查与评价研究,以连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针对连州市耕地整治、其它宜耕农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类型的土地整治潜力,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土地整治潜力总规模为36680.73公顷,其中耕地整治规模有32722.08公顷,其他宜耕农用地整治规模有2550.87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规模有412.91公顷,土地复垦规模有283.69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有641.95公顷。整治后可补充耕地面积总量有3018.33公顷,耕地整治可补充耕地261.41公顷,其他宜耕农用地整治后可补充耕地2215.20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后可补充耕地面积52.56公顷,土地复垦可补充耕地面积64.45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可补充耕地面积424.71公顷。通过整治可大大提高研究区域土地的节约利用水平,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充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整治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黄雅 《中国土地》2012,(6):36-37
201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 ~ 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土地整治,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补充2400万亩耕地.此规划将土地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了土地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切实贯彻落实好规划,助力地方经济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发展",是当前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点.笔者拟通过分析,找出当前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为土地整治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言.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功能分区及其整治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地整治的目标开始由注重"新增耕地"向注重"区域功能"转变,土地整治内涵由此得到延伸。同时,也迫切需要推进以提升区域功能为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方法]文章针对我国土地整治分区管理的需求,基于我国地理环境的背景差异及地域功能的定位、土地整治内涵的演变,运用要素加权叠加法、空间聚类分析法和专家经验判断法与区划对比分析法等开展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结果]该文构建并提出了以功能导向为核心的土地整治分区体系和方案,将我国土地整治按地域功能划分为:(1)以生态修复、保护和建设为主的生态功能保育区,(2)以基本农田建设、农地开发整理、提高区域耕地的生产能力为主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区,(3)以城乡用地统筹整治、城市用地内部挖掘为主的经济发展支持功能区,(4)以划定保护区、保护性建设为主的景观文化维护功能区等4种类型区,进一步结合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黄土高原区等12个地理空间单元,组合为61个土地整治功能一级分区。在此基础上,评价一级功能区内各县域单元土地整治功能,识别出景观文化维护功能、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生态建设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城镇发展优化功能和城镇发展集聚功能,续分土地整治功能二级分区即各县域的土地整治功能。[结论]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反映了区域功能及其关系对土地整治分区的引导作用,为分区管控和引导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对提升区域功能和加强土地利用功能的联系和互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提升土地产能和最大限度地补充耕地,保证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有效举措;更是真正达到"占补平衡",保障建设用地需求的明智选择。因此,各地土地整治工作热情高涨,干劲倍增,已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12.
实现我国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双管理的转变,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和土地整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地分等过程中的技术、方法是土地整治评价的基础;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和工作目标,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计提供了方向,并为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农用地分等成果与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成果相结合,可实现补充耕地的等级和数量不低于被占耕地的等级和数量,补充的耕地与其他耕地集中连片的原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3.
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人口格局、城市用地格局和人地关系格局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长需求旺盛,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红线的双保压力持续加大,而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造成土地废弃闲置和低效、无序利用问题日益突出,这种矛盾成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主要障碍。亟需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契机,统筹规划、创新机制,稳步推进城乡同地同价与城乡土地优化配置的改革探索,尤其应以农村废弃闲置用地整治为重点,立足农村、联动城乡,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本文在简要剖析现阶段中国城乡转型发展及土地利用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潜力巨大、意义重大、时机成熟,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结合当前政策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战略的行动计划和实施重点。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原有耕地和新增耕地综合质量进行重估,同时提出基于重估结果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更新方法。研究结果:(1)重估结果与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能够较好反映整治区耕地综合质量及其变化;(2)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19.6%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25.66%的原有耕地受整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及工程措施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出现等别下降的情况,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整体偏低;(3)小规模、过度依赖于劳动力投入的耕地经营模式已成为制约区域耕地综合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研究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质量重估提供参考借鉴,为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管理等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南边疆山区土地生态环境脆弱,耕地数量有限且质量较差。云南是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区省份,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滞后,城乡土地开发利用缺乏统筹和协调,农村土地利用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急需通过开展科学的农村土地整治改变这一状况。为此,运用目标分析法,在阐明云南省农村土地整治作用和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运用典型模式探讨法,提炼出了适合农村因地制宜推广的5种具体模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农用地利用整治模式、生态经济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和分区土地整治模式,并就各模式的含义、要求、作用和适用地区做出明确的阐述,以期对云南省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Cite 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1985~2015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土地整治研究的5 309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当前土地整治研究热点、作者群以及主要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方法]文章采用了文献计量可视化方法和对比分析法。[结果](1)自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以来,中国土地整治研究主要围绕"土地整理"、"土地整治"、"国土资源"等展开;(2)国土资源部、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是主要的研究机构;(3)《中国土地》是土地整治相关研究刊载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中国土地科学》、《农业工程学报》以及《资源科学》是刊载土地整治研究论文重要的核心期刊。[结论]除了传统的土地整治视角下,建设用地减量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设置,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评价、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农户整治意愿影响因素、未利用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工矿区土地复垦等研究外,在新的国内形势影响下,资源经济效益评价以及绩效评价等也是重点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程序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治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农民是否全程参与土地整治,决定着土地整治的质量和效果.实践证明,凡是农民参与的土地整治项目,都能发挥出最大治理效益,达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和改善耕作条件、促进农业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李少帅 《中国土地》2012,(10):47-48
黑龙江省现有耕地1 8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0%,位居全国第一.作为耕地大省,该省土地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方面,积极创新,由以前省级国土和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审批,市县国土部门负责实施管理转变为省级国土和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审批,市县政府负责项目实施,即项目审批权和建设管理权"两权分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性.笔者就该省"两权分离"管理模式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剖析大都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影响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和优化配置,以期为实现耕地多功能供需平衡和推动耕地保护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探索性案例研究法、“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政策过程分析法。研究结果:(1)情境层面。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环境是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多功能两者影响关系的基础。(2)结构层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嵌入性,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是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结果,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多功能的互动过程本质上是多元主体的集体行动。(3)行为层面。借助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政策工具,联动培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推动耕地多功能价值发现和优化配置。(4)结果层面。耕地多功能与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和“中心与外围”的逻辑关系,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先是通过促进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增强耕地外援系统的多功能性,进而促进和稳固耕地系统的多功能性。研究结论:通过在大都市郊野空间内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优化耕地本体环境及其外围环境,强化耕地与其外援系统之间的要素互动与交换,重构耕地多功能利用的外部环境,最终推动耕地多功能供给与外部多元需求的高效互动与匹配。  相似文献   

20.
切实搞好土地整治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就提出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1999年新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