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调"体制及其组织制度存在的问题 关于"二调"体制及其组织制度的规定主要反映在<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等行政法规中.依据上述有关规定,"二调"遵循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提升土地产能和最大限度地补充耕地,保证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有效举措;更是真正达到"占补平衡",保障建设用地需求的明智选择。因此,各地土地整治工作热情高涨,干劲倍增,已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3.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34(3):54-54
历经近两年时间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今年进入“决战年”。目前全国农村土地调查外业基本完成,城镇土地调查按计划、有步骤推进。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说,通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将基本农田保护的实际情况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是对全国20年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进行总结的依据,也是下一步依规依法规范管理的重要基础,各地务必依据相关资料,将基本农田落实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如实汇总统计出基本农田面积,反映保护现状。对未按要求完成基本农田上图的地区。调查成果不予验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不予批准。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索农用地分等成果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快速衔接的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为推进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GIS辅助与自动化等方法。研究结果:在不考虑分等因素更新的基础上,结果传递法和参数传递法传递结果和精度一致,可以较好地实现分等与二调成果的快速衔接,但是结果传递法数据整理过程要远远小于参数传递法。参数传递法可以实现分等因素更新情况下的成果衔接。研究结论:结果传递法和参数传递法为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与二调成果的快速衔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国土“三调”后如何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自然资源调查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存在着内涵界定不统一、分类体系有交叉、调查标准不一致、数据成果有矛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政策的制定.机构改革后,各类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评价职责统一到自然资源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将于2020年底结束,此后即将开启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的新时期,如何从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主的国土调查顺利过渡至包含土地、森林、草原、水和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的统一调查,目前正是国内专家学者、各级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文章认为,从管理层面上首先要尽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要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统一的分类体系,逐渐优化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做足准备后,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在此"底板"上开展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专项调查,最终形成全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机制。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对策.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城乡土地利用状况,设计适合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评价模拟结果.研究结果: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总协调度为0.677,处于"比较协调"区间的中下水平.研究结论: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乡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结合编制《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和《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中“制图标准”部分,分析制图标准研制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阐释制图标准的服务定位、地图基本属性、内容体系、要素图式符号等主要技术观点。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研究结果:制图标准是在深入分析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划和借鉴其他相关制图规范的基础上确定的,满足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和目的,具有技术上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研究结论:制图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划成果图件编制,深化了成果图件对土地整治规划思想的表达,保障了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有序实施,促进了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划成果图件的管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恢复力理论的“土地整治+生态”框架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将恢复力思维引入土地整治,构建"土地整治+生态"概念模型,设计土地整治中恢复力建设路径,为新时代土地整治理论创新开拓新方向和基础。研究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土地整治离不开恢复力思维,如系统性、动态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等。土地整治需要考虑系统的多尺度效应、阈值效应、适应性管理、可持续发展等;(2)恢复力的建设可作为土地整治的新目标,恢复力理论可作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3)实现"土地整治+生态"模式,需要在土地整治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监管全过程开展理论与技术创新,融入恢复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结论:恢复力思维是新时代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核心理念之一,恢复力理论可为"土地整治+生态"模式提供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十个土地更新调查完成县(市、区)的成果实例,分析了零星地物的调查和变更方法以及对土地更新调查结果的面积影响。认为,试图采用零星地物的调查来提高耕地面积的精度是不现实的,建议在二次土地调查中不再对小于最小上图面积的零星地物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0.
开展土地更新调查,更新土地变更调查的数据库和图件,作为日常土地变更调查的新的平台,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土地更新调查完成后,其数据怎样与土地变更调查的数据并轨变得十分迫切。本文剖析了土地更新调查与土地变更调查二项调查数据差异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将数据差异分为方法性差异及实际差异,探讨了行政区域总面积和各土地利用类型并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两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第一次土地详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从调查背景与依据、技术方法、基础图件和存储方式、坐标体系及比例尺、调查内容与范围、土地分类体系等6个方面阐明了两次全国性土地调查的差异,进而揭示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存在的地类归并与实际不符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相关工作、人为因素影响地类调查结果及因技术先进忽视实地调查等问题,并对未来我国的土地资源调查进行了展望,在重视土地动态调查、保证调查成果精准与实用、注重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加强土地调查监管制度和公众参与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论土地整治与“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土地整治与三农问题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当前土地整治对三农问题的成效与不足,提出了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加强部门联动,整合涉农资金、加强土地整治环境建设、尊重民意,加强土地整治宣传等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土地整治方略,以促进三农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  相似文献   

13.
正2007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工作正式启动,历时两年,最终形成以2009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的调查成果。"二调"第一次全面建成国家、省、市、县4级联网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了调查成果的全面数字化存储和管理,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此后,按照"国家总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的总体思路和"三下两上"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资源承载趋紧、生态环境约束大和粮食安全等问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需求,全域整治成为土地整治内涵功能变化新的特征,也是指导土地整治实践的重要思想和亟待深化探索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全域土地整治概念出发,运用文献整理及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全域土地整治突出全地域空间和综合部署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反规划"理念对全域土地整治的指导借鉴作用和关注重点,提出了"反规划"理念下全域整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流程。研究指出,全域土地整治应采用逆向规划方法,通过对全域土地系统与景观生态过程的整体诊断,优先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然后确定土地整治的工程建设目标和内容,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该文所阐释的通过反规划途径来营造健康土地环境目的的全域土地整治思路,可为深化土地整治探索,推动我国土地整治向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转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已通过并实施,大力推进县级土地整治和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为科学合理地完善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运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全国县级土地整治试点规划编制工作的归纳和总结,探讨了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有关问题和做法,阐述了新时期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定位和新需求及一些注意事项。研究结果表明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应抓住本轮规划的本质目的和紧紧围绕规划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6.
为对华南山地丘陵典型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进行调查与评价研究,以连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针对连州市耕地整治、其它宜耕农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类型的土地整治潜力,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土地整治潜力总规模为36680.73公顷,其中耕地整治规模有32722.08公顷,其他宜耕农用地整治规模有2550.87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规模有412.91公顷,土地复垦规模有283.69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有641.95公顷。整治后可补充耕地面积总量有3018.33公顷,耕地整治可补充耕地261.41公顷,其他宜耕农用地整治后可补充耕地2215.20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后可补充耕地面积52.56公顷,土地复垦可补充耕地面积64.45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可补充耕地面积424.71公顷。通过整治可大大提高研究区域土地的节约利用水平,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充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整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推动,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动态变化,已成为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运用理论研究的方法,阐释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内涵、作用及技术方法,揭示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现实困境,希望新时代土地整治国家需求,提升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秀山自治县土地整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对土地整治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价值变化进行定量显化,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以及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市场价值法、水量平衡法、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研究结果:在案例研究区域,土地整治后由耕地面积增加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为5765615.97元/年,而由滩涂和荒草地面积减少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量为6050859.87元/年,二者相抵后,案例区由土地整治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85243.90元/年。研究结论:土地整治中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造成了各单项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及总价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功能分区及其整治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地整治的目标开始由注重"新增耕地"向注重"区域功能"转变,土地整治内涵由此得到延伸。同时,也迫切需要推进以提升区域功能为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方法]文章针对我国土地整治分区管理的需求,基于我国地理环境的背景差异及地域功能的定位、土地整治内涵的演变,运用要素加权叠加法、空间聚类分析法和专家经验判断法与区划对比分析法等开展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结果]该文构建并提出了以功能导向为核心的土地整治分区体系和方案,将我国土地整治按地域功能划分为:(1)以生态修复、保护和建设为主的生态功能保育区,(2)以基本农田建设、农地开发整理、提高区域耕地的生产能力为主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区,(3)以城乡用地统筹整治、城市用地内部挖掘为主的经济发展支持功能区,(4)以划定保护区、保护性建设为主的景观文化维护功能区等4种类型区,进一步结合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黄土高原区等12个地理空间单元,组合为61个土地整治功能一级分区。在此基础上,评价一级功能区内各县域单元土地整治功能,识别出景观文化维护功能、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生态建设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城镇发展优化功能和城镇发展集聚功能,续分土地整治功能二级分区即各县域的土地整治功能。[结论]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反映了区域功能及其关系对土地整治分区的引导作用,为分区管控和引导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对提升区域功能和加强土地利用功能的联系和互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广东省,其经济、文化繁荣,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均名列全国各省前茅,在仅占全国1.87%的土地上为国家贡献着11%的GDP和14%的财政收入。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土地资源作保障,广东省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