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综合考虑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微观、中观和宏观这三个层次的因素,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在专家打分后将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结果。企业就能据此进行决策了。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上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跨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认识和分析当代跨国公司经营行为及当代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动向及特征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本文利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结合当前投资环境和模式,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经济数字化变革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能否赋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框架下,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OFDI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中国企业OFDI概率,经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渠道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强化所有权优势、提升内部化动力与克服外来者劣势促进了中国企业OFDI。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产权性质、人力资本结构、行业要素密集度、竞争程度以及投资模式将影响数字化的OFDI赋能作用。最后,基于投资规模与投资绩效的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还能助力OFDI“增量提效”,且规模增加体现在OFDI扩展边际。  相似文献   

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华 《商业研究》2000,(2):25-28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当代跨国公司经营行为及当代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 动向及特征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利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优势, 积极发展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回顾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一体化-当地化(IR)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了一个拓展框架.该框架从跨国公司的专属优势、内部化优势出发,结合跨国公司面临的一体化压力与当地化压力分析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指出跨国公司必须基于此寻求一体化与当地化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并购的迅速增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近些年来推动FDI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跨国并购,且跨国并购显现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跨国并购虽然仍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并购为主,但这次明显呈现出向发展中国家拓展的趋势。中国加入WTO后,已经成为国际并购的热点地区。然而,中国企业不再只是被并购的对象,同时也作为并购走  相似文献   

7.
以往有关跨国直接投资动因的理论,是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代表的。但是它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适用于发达国家,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说服力就非常有限。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学者穆恩和罗伊又提出并逐渐完善了‘对外投资不均衡理论”。此理论认为,正是资源和要素方面的不均衡,才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特别是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这两种理论虽然相对独立,但是也有联系,若是将两个理论相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套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动因的理论:即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新折衷理论。  相似文献   

8.
跨国并购是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基于扩展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为例,分别从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要素整合优势和速度优势五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汽车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10.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局限及进一步发展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季红 《国际贸易问题》2007,297(9):93-101,107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主流理论对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行为的解释力存在局限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应吸收资源基础论和企业网络理论的合理内核,从而使理论的解释力更强,并更具动态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结合的趋势愈发明显。理论界不少学者因此做出种种尝试,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起来,建立一个国际生产的一般理论,以统一解释企业的国际生产活动。本文将现有的国际生产一般理论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生产一般理论,另一类是基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国际生产一般理论,在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述评之后,本文指出了国际生产一般理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外贸易优势——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对外贸易优势的研究要么结合国际直接投资,要么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的RCA指标。本文从国际分工的视角出发,运用国际专业化指标,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发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消费品领域,2004年,资本品领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通过国别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中,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大的比较劣势。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原因在于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以及中国融入了亚洲生产网络等。  相似文献   

13.
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中国区位比较优势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妮 《国际贸易问题》2007,291(3):109-113
服务业离岸外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抓住机遇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对华服务业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中国吸引服务业直接投资的重要区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本文分析了外商在华研发中心的特点和研发中心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同时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同时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将湖北省邻近的省份和有代表性的其他省份进行对比研究。对湖北省引进外资“研发中心”的优势和不利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产业转移收获很大,但失败的案例也不少。对转出地和承载地而言,均存在产业转移成本。有效的产业转移路径要求转出地和承载地双方的收益均大于成本,由此使双方的福利均得到改善。政府在产业转移的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到企业微观个体的利益得失,注重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降低产业转移成本。通过完善要素市场流动和区域间差别化发展,降低制度成本;加强区域环境监控和社会人员培训,降低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6.
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FDI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研究对FDI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多数结论是外商投资大规模流入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目前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能从引进FDI中得到益处。因此,深入研究FDI在中国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揭示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性,可以为当前中国外商投资区位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比较优势下的融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在实践与理论上都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其理论的结合点即是比较优势分析的思想。国际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理论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国际经济学家在一般均衡模式中加进越来越多的与要素禀赋有关的因素,并由此而衍生出一个比较优势理论。由于随着要素禀赋因素的增加,模型将会变得非常复杂。因此短期内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则是在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和验证更多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因素,并将它们整理分类,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笔者认为第二种选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与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媛  马维 《商业研究》2006,(12):10-13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对区位因素的研究,依据方向性把这些理论分为在考虑对外直接投资时对区位的选择是方向模糊、单方向、双方向等几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推断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选择的区位应当是能够延续或培养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的结论。进一步抽象出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以是否培养或延续企业竞争优势为准绳来解释企业的多向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19.
吉缅周 《商业研究》2005,(6):128-130
改革开放 2 0年来我国吸引的外资数量逐年增加 ,但从行业角度来看 ,各地区吸收外资的行业分布存在差异 ,而生产的区位化是决定各地区吸收外资行业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 ,且各地区经济的行业结构与其吸收外资的行业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竞争力优势理论的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产业,虽然目前我国中药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别国强有力的竞争。本文运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优势理论,从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支持行业的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机遇与政府行为这六大因素分析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