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古往今来,关于文学家与酒的故事可谓汗牛充栋。我国至唐宋时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酒文化”。到明代袁宏道,甚至把孔子称为“饮宗”。他在《觞政·八之祭》中说:“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意思是说,孔子饮酒控制酒量而不乱酒德,因此尊他为“饮宗”。但后世的饮酒者却往往与此相反,他们更多地是陶醉于酒。  相似文献   

2.
本然 《经济纵横》2006,(11):77-77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第十五章: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五美为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包含了孔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其中有很多为政的方略。如孔子在《论语》的最末一章中,把尧舜禹等圣帝先皇崇高的执政精神归纳为“五美”,包括“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第二十》)意思是: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相似文献   

4.
“仁”是什么,一部《论语》似乎并未从概念的角度对其作出回答。在孔子的后继者那里,对“仁”的论述也属指点性的,而不是界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其指点性的论述中看出“仁”的基本内涵:①“仁者爱人”。(《论语&;#183;颜渊》)“仁”就是爱人的意思,这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这种爱是伦理意义上的,因而爱也就成了道德义务的爱。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183;学而》)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孝体现的是对父母的爱,悌体现的是对兄弟的爱。  相似文献   

5.
诚的原意是真实客观,无妄无欺。宋朝朱熹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信的原意是人言谓定,诚实无欺。早在《诗经》中记载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由于“诚信”二字在原意上相通,可以互用。故许慎《说文》曰:“诚,信也:信,诚也”。春秋战国时期,诚信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论述。孔子把信列为四教(文、行、忠、信)和五德(恭、宽、信、敏、惠)的组成要素。西汉的董仲舒将信用作为“三纲五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在古老的中国,诚信就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6.
略论农家源流及其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立国”历史悠久的民族,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在古代世界居于先进行列;农业的发达,创造了古代中国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专门从事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农业政策研究的农家学派,也应运而生。这个学派留下来的著作,是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试图通过对农家源流及其特点的探讨,进一步认识农家学派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的地位。 (一) 农家的出现是同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分不开的。“神农之世……耕而食”(《庄子·盗跖》),“神农……之时,以石为兵”(《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这些记载同现代考古学对昂昂溪、林西、赤峰及长城附近各地细石器文化研究的结论,基本上是吻合的。结论认为,我国农耕生活,即用种植代替采集作为重要生活来源的方法,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初期或中期,其初步发展则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据《诗经·大雅·生民》的记述,后稷时代已经能够用人力使谷物生得整齐,长得丰茂,禾穗又大又好,谷粒充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183;知音》篇谈到艺术鉴赏时说:“夫缀文者(作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这一段话,实际上揭示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微妙关系:创作者“情动而辞发”,是“因内而符外”的;而鉴赏者“披文以入情”,是由外而内,“披文以入情”的。因此,对艺术的欣赏,就像沿着涓涓细流向上追溯源头一样,这样,即便隐微的内容也一定会显露。  相似文献   

8.
《商周刊》2013,(11):68-69
记不清是谁说过:“如果不是为了沈先生,你根本不必去凤凰”。这话有一点极端,但是若没有沈从文,若没有那篇满是质朴和凄美爱情的《边城》,若没有那怯生生安静柔弱的“翠翠”,我们能从地图上找得到风凰吗々  相似文献   

9.
桑晓靖 《经济论坛》2004,(11):66-67
一、儒家的“志于道”与现代经营者的企业理想儒家重视立志,认为人贵有志。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这就是说,不愁没有事做,愁的是没有志气。孔子本人也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之后,孟子曾提出了“尚志”的主张,《学记》提出“士先志”。到了明朝,王守仁则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论语·为政》)立志就是要有为实现自己的志向、理想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立志就是志于道,就是修养自己真、善、美的思想情操,就是通过“学”而修己。“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  相似文献   

10.
苏刚 《江南论坛》2005,(10):13-14
“十一&;#183;五”期间,城市竞争将进入以软实力为标志的新阶段。从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软实力体系构建已经迫在眉睫。所谓“软实力”,也译为“软力”、“软力量”或“软权力”,是与“硬实力”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183;奈在《大西洋月刊》提出,并进而在他的著作《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和《软力量:世界政治中的制胜之道》中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传统小康思想的我之理解小康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证,“小康”一词最早见于史册,是《诗经·大雅篇》,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注:吴树平点校《十三经》,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349页)。对于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我的理解,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小康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小康,最早在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主要反映了当时儒家批判现实和崇尚先古的政治观点。在这里,“小康”是和“大同”相对的一种社会状态。由“小康”而“大同”是中国历代…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流传下许多优美的篇章,其中就有大量的植物意象,并隐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在这些作品中提到花草的多达一百三十种,其中借花拟人、以花喻事、借花达意、诉说生命多达三十篇,使得《诗经》中的“花语”内含丰富,意味深长,使作品充满了魅力。  相似文献   

13.
《管子》是一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中国古代著名典籍。它十分重视开发和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因为它把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看作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管子·小问》篇)“夫民之所主,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管子·禁藏》篇)“山林、菹泽、草莱者,薪蒸之所出,牺牲之所起。”(《管子·轻重甲》篇)显然,《管子》认为充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并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就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实现富国富民。  相似文献   

14.
概念城市经济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65年威尔·汤普森的《城市经济学导论》一书中。然而,城市地区的经济学研究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例如,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就有对城镇功能、劳动分工是以何种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以及现在我们称之为外部经济或聚集经济的相关评论。同时,在《国富论》中也包含着许多亚当·斯密关于城市经济是如何发挥功能的洞见。又如,我们都清楚马歇尔在其192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探讨了“工业区”外部经济的影响,即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相互就近选址布局,这种聚集行为提高了他们所在地区或城镇共同的生产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义轻利:“不义而强,其毙秘速”(《左传·昭公元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一个《论语》,谈“仁”,作为道德含义的有100次。而谈到“智”,作为智育含义的只有25次。然而,一些人对此总是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重义轻利”与市场经济不合拍,必须以“义利并重”取而代之;而宣传工作,也应与其相适应。即对“义”与利”的宣传要平分秋色。笔者窃以为这是一个误区,重义轻利,仍应是宣传工作的一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本然 《经济纵横》2006,(7):79-79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努力选拔优秀的人才,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然而,要想选拔到优秀的人才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庄子&;#183;杂篇&;#183;列御寇第三二》提出了“九征”,分别从九个方面来考察人才,这对于今天的领导者选拔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为何习之     
本然 《经济纵横》2005,(5):95-95
《论语》“学而第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似文献   

19.
从旅游地理与审美心理的关系谈柳宗元的旅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的心理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智(即知)者为什么爱水?仁者为什么爱山?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孔子把山水的自然性联系到人的感受性,给我们提出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这个命题。距孔子一千多年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柳宗元不仅对这个构思加以发挥,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只要与自然环境相联系,便产生了“交相赞”的心理效应,而且进一步提出“观游”是“为政之具”(《零陵三亭记》)这个新思维来。  相似文献   

20.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如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西厢记》、《红楼梦》等作品.英美文学中也不乏这一题材的作品,如比较经典的、甚至多次被翻拍成影视作品的《傲慢与偏见》是英美文学中爱情婚姻观的典型体现.这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写的虽是英国18到19世纪这一时期的乡下青年爱情,但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为我们呈现出的爱情婚姻观在现在青年爱情中仍有积极意义,对他们的正确观念的形成有启示作用.笔者本文以这部文学作品为例来简述英美文学中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