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附加值较高的汽车制造业,其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与产业波及系数均较高。为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以珠三角汽车产业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汽车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本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以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据此针对珠三角汽车产业发展之路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汽车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7年交通运输汽车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跃升至40个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相关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汽车产业的核心是整车制造,上游对接零部件、钢铁、橡胶原料企业及生产设备制造业等,中游为汽车整车制造,下游则对接需求端。所以对于汽车制造业企业来说,对其采取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汽车消费比例越来越大。经济发展推动了汽车制造业,也推动了汽车维修、汽车保养等汽车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总结分析了汽车服务业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我国国内汽车供给与需求在近几年平稳增长,且两者之间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汽车产业进出口额连年增长,TC指数连年上升。以上两点表明了我国的汽车制造业的产业环境竞争力与产业国际化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大部分汽车制造企业还未达到规模经济。本文的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同时,提出了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春华 《现代商业》2013,(4):111-113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潜力,跨国汽车,厶\司纷纷将我国市场作为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介入我国汽车产业和市场。本文利用专利管理地图的相关知识对中国汽车产业中的内资企业和跨国企业在华申请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中国汽车制造业中的内资企业和跨国企业专利数量及结构上的差异,为我国汽车企业调整专利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汽车关税政策,然后分析了关税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季会如 《中国物价》2011,(2):70-72,75
自主品牌汽车倡导的是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并拥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作为我国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为加快其健康发展,汽车生产企业必须采用技术改革和创新的战略,逐步建立起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强大阵容。本文阐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自主品牌汽车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贡献。并结合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提出了自主研发和创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前,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转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本文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背景与实际意义进行阐述,以比亚迪汽车为例分析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营销策略,针对市场营销策略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我国汽车制造业从表面上看发展迅猛,但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竞争力与跨国集团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没有专利技术、没有知识产权,对跨国公司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更谈不上竞争力。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适应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各类人才。因此,加快培养汽车制造业所需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汽车产销量的日益增加,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远远滞后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受利益分配不协调、信用机制不健全、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层次不高,联动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为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应树立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意识,提升物流业整体服务能力,加强汽车制造业物流规划与管理,建立科学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机制,全方位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良性互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湖北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总结了湖北汽车制造业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的必要性,并提出以产业集群为重点战略,发展湖北汽车制造业,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湖北汽车产业的区域集群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湖北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总结了湖北汽车制造业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的必要性,并提出以产业集群为重点战略,发展湖北汽车制造业,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我国将汽车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 ,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是金融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金融的作用对汽车产业来说就像是生命中的血液 ,对汽车产品的流通和消费来说又像是润滑剂。反过来 ,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对金融业提出新的课题 ,创新汽车服务贸易的工具和手段 ,建立完善的汽车金融服务以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拓展金融服务。一、建立完善的汽车金融服务的必要性随着入世协议的逐步实施 ,相比汽车产品贸易 ,我国尚不健全的汽车服务贸易将会受到国外成熟的汽车服务贸易的更大冲击 ,并有可能对我国汽车产业造成持续性和实质性的影响。1 .参与国际竞争 一是从从全球范围来看 ,汽车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已经使汽车产业的赢利向服务贸易转移 ,国际竞争已经逐步由制造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延伸 ,优质服务的市场效应日益凸显。二是服务贸易不仅能高效地带动汽车消费 ,而且其本身获得利润的能力也相当可观 ,是成熟市场中产生利润最大的领域。在欧美等国家的成熟汽车市场上汽车的销售、零部件供应和服务贸易在获取利润方面的比例为 1 :1 :2。三是由于不重视信贷服务 ,在国际市场信贷购买已成为主流、比例已达到 5 ...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已发展成为汽车工业大国和潜在的汽车消费大国,但是我国汽车行业金融服务相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的步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汽车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则可成为促进汽车生产,销售和刺激汽车消费的最有效的金融服务工具.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在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中,奇瑞、比亚迪等自主品牌通过不懈努力,以低端汽车领域为目标市场取得了成功。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不足一半,说明我国不是汽车强国,近几年,限号政策出台,合资企业产品线下移等不利因素使得自主品牌发展步履维艰。文章以自主品牌奇瑞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总结自主品牌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经验及不足,提出精简产品提升质量的策略,品牌代言媒体运用促销策略等意见。  相似文献   

16.
安徽汽车出口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以出口为导向的自主民族汽车产业,则成为当前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在入世后实现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在这种大背景下,安徽汽车生产企业确立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发展”的战略,2005年安徽汽车出口呈现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有效策略。核心能力培育的策略性分析能够为汽车企业的运作提供可靠的现实性指导,从而加速汽车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丁妍 《商业观察》2024,(11):61-63+71
当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刻不容缓。汽车制造业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安徽省作为汽车制造大省并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的背景下,安徽省汽车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对安徽省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关键作用。文章以安徽省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其2018—2022年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资料对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发现安徽省汽车制造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安徽省汽车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价值链各环节出发,全面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价值链各环节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并与发达国家作比较。通过各环节的分析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不断上升,但在研发环节和后市场服务环节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提出三种价值链提升策略,以期增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汽车制造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并且到目前为止已经完全脱离外界援助,实现了全方位的自主创新发展,随着汽车行业的变革与融合趋势不断增强,中国汽车行业正在适应当前时代,积极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汽车职业也需要提供社会责任报告,从行业贡献、责任管理、人才培养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诠释汽车行业的社会责任,总结汽车行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特点,从而对更多的相关企业起到激励作用。本文选取了部分汽车制造企业从2008年到2017年公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研究,找出汽车制造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