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伤保险条例》根据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进行了修订,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工伤认定第一章第十四条第六项的修订,在社会上引起较强的反响。下面就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的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求提高对该项内容的认识,促进工伤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历时4年修订,新《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出台并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条例》是《社会保险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对于进一步保障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修改的《工伤保险条例》(下称新《条例》)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不仅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拓宽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而且还扩大了工伤认定的范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分散用人单位风险的立法宗旨和立法目的。其中,新《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在工伤认定的情形中增加了"非本人主要责任"交通事故的限定,但该条款没有对此作更进一步的详细规定。因此,有必要对"非本人主要责任"交通事故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同时,根据四川省《关于贯彻〈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意见》第十条规定: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机动车事故伤害,或者履行工作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遭受意外伤害,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的,如第三方责任赔偿的相关待遇已经达到工伤保险相关待遇标准的,用人单位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关待遇:如第三方责任赔偿低于工伤保险相关待遇,或因其他原因使工伤职工未获得赔偿的,用人单位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规定补足工伤保险相关待遇。  相似文献   

5.
《山东劳动保障》2011,(2):56-57
第一条 为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6.
《山东劳动保障》2011,(1):44-45
根据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修订后的新《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是《社会保险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它的修订实施,是我国工伤保险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的颁布实施,对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更好地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到1996年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按社会保险方式对工伤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再到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正式施行,至今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已基本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已较为全面且具体。但是,在工伤认定、工伤处理、工伤待遇发放等问题上,仍有许多用人单位存在困惑。 本期“甲方乙方”栏目专家将通过典型案例,对劳动关系判定、工伤认定条件(范围)、工伤事故的具体处理程序、工伤待遇的申领发放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同时,也提出一些有效的处理建议和预防措施,帮助用人单位从容面对突发事故、依法处理工伤,避免引发劳动争议。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农民工群体被明确纳入了工伤保险范围中。然而,就在农民工工伤保险法规政策日趋完善的北京,农民工当前的工伤保险实行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本文以《条例》和北京市实施《条例》办法及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就当前农民工发生工伤后维权中较为突出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举措,对切实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事故风险,。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条例》已经实施一年了,但国家还没有颁布与之相配套的工伤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各地仍参照1999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两个制度》)的相应规定,对工伤保险基金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而《两个制度》的内容又没有完全覆盖《条例》的有关规定,这檬基层社保机构财会人员在工伤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便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政策     
中国工伤死亡补助金标准提高为人均收入20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工伤保险条例》作出修改。此次条例修改,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扩大了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提高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工伤保险条例》从2004年1月1日执行以来,对规范全国性工伤管理,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保障工伤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条例》需要尽快修改完善,尤其是关于职工缴费工资核定、工伤认定范围、停工留薪期待遇、交通事故等受到人身伤害的待遇赔偿等方面亟待规范解决。  相似文献   

12.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以来,一些地方出现了非法用工造成伤害的人员或其亲属要求工伤认定,并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诉赔偿的情况。关丁非法用工伤亡是否需要工伤认定,以及非法用工伤亡人员的权益如何保护的问题,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的看法是:  相似文献   

13.
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已经颁布实施,新《条例》大幅度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级别增加1至3个月职工本人工资。同时,增加了基金支出项目,将原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以及“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改由工伤保险基金统一支付。  相似文献   

14.
《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已近两年,同过去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相比,该条例不仅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大大提高,而且始终贯穿了同情弱者、人性化的伦理趋向。笔者作为基层从事工伤保险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深切感受到基层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伤处理工作中有“四难”。  相似文献   

15.
陈华  杨帅 《财会通讯》2007,(3):92-93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待遇是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和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待遇。工伤保险基金由企业或者雇主缴纳,雇员不承担义务。我国的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  相似文献   

16.
<正>1996年国家劳动部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首次提出了"工伤保险要与工伤预防、职业病防治相结合"的要求。2003年5月国务院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作出了"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的规定,从立法上赋  相似文献   

17.
《重庆劳动保障》2006,(9):37-37
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部新区产业促进局,各工伤医疗协议服务机构,辅助器具配置协议服务机构,工伤康复协议服务机构:为了加强工伤保险管理工作,规范工伤医疗协议服务机构(含辅助器具配置协议服务机构和工伤康复协议服务机构,下同)管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暂行办法》、《重庆市工伤职工就医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工伤职工配置辅助器具管理办法》和《重庆市工伤康复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现就工伤保险协议服务机构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出台配套政策,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伤保险基金统筹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明确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政策执行、基金管理、业务经办“三统一”的要求,建立自治区工伤保险基金储备金制度,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宁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社会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加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工伤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宁夏工伤保险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9.
《南京劳动保障》消息,10月9日,第九届全国大中城市工伤保险经验交流会在南京召开,南京、广州、东莞等城市的劳动保障局分管局长、工伤保险处、经办机构的负责人出席会议。参会代表围绕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交流了各地工伤保险的创新做法、亮点工作和成果。广州等城市分别就工伤预防、落实农民工参保、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工伤保险制度、实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推进事业单位参保、搞好工伤事故预防、提高工伤保险管理服务水平以及加强工伤保险全面建设作了交流发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劳动保障》2011,(2):58-5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福建省公务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副省级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局:根据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第586号令),《工伤保险条例》(修订)(以下简称新《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新《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