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藏.是一方古老的土地,区内各民族人民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源远流长,产业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诞生,经历千年发展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业生产形式。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得以优化,在这里就该区产业结构变化进行简单的回顾和分析,进而强调产业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并提出转型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台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数据为依据,结合台州近十几年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运用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理论从两方面对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作出剖析,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影响因素,指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弹性与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数据,先进行北京市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进而对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来促进就业,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关联方式,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尤其是决定了就业结构的状况。陕西产业结构从整体上讲正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但就业结构的变动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并且二者发展不平衡。为了缓解就业形势,陕西应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积极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中西部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接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结构中重要的内容是就业的产业结构,即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分配数量及其比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情况。多年来,我国的就业在三次产业之间及在第三产业内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在新的世纪,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各方面为就业的产业结构的转变提供服务和准备,对解决我国迫切的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三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就业增长缓慢,各产业就业弹性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要提高就业率,首先应调整产业结构,除了各产业间的内部结构,其次要提高就业者的素质,使其适应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由于就业体制的转变、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重庆市工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减少的同时私营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就业人数缓慢上升;采掘业、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而基础设施就业人数增加;技术人员比重增大,而女性就业比重降低.受国家政策、市场开放的影响,重庆市工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将更加剧烈,并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快速演变.  相似文献   

9.
对北京市就业形势与就业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通过对北京地区就业的逆奥肯现象分析,并运用北京就业弹性预测、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和就业结构的熵值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就业结构进行研究,寻求影响北京当前就业形势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分析入手,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拓展的Dickey—Fuller检验,利用协整检验技术,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应用误差修正模型对它们的短期均衡行为进行了考察;然后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得出我国就业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原因,而高等教育结构不是就业结构的原因,两者的关系具有单向性。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第三产业平均每单位产值的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冗员和隐性失业问题,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逐步走向均衡,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就业吸纳空间逐步缩小。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差悬殊,就业二元结构显著,刚性明显。就业弹性较高,通过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失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充分发展第三产业,继续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灵活就业,大力促进创业,加快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不同指标的比较,发现我国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产业优化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3.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技术外溢的渠道,它能引起技能偏向性技术改变。本文根据标准贸易理论,建立计量模型,考查短期和长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呈下降趋势。本文研究认为,我国各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是经济发展内生化的体现;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虽然有所降低,但其产业内部都存在一定的就业扩张空间。为使各产业的就业扩张效应最大化。政府应在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Greenaway et al.(1999)模型,探讨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采用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评估了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就业和就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经济增长、就业刚性、进出口和工资对就业影响之间的系统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出口贸易对我国存在着显著的劳动就业效应,而进口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不明显;进出口贸易对产业就业的影响存在分化现象。出口贸易显著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也带动了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但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有限;进口贸易对第二产业就业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影响不显著。工资的增加对三次产业的就业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尤其对第二产业影响最为严重;经济增长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存在着正效应,而对第一产业的就业存在着负效应。为了重塑产品成本优势,保护劳动力就业,我国需有序地降低人民币实际汇率,消除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各种制度限制,并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等。  相似文献   

16.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保障,二者紧密相连.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失业保险支出方向、社会保障面和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范围均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口结构变化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人口结构呈现出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城乡结构的城市化及区域结构的失衡化等变化趋势。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顺应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村进城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迎接并推动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西部保险市场的开发,促进保险业的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处于全面深化进行"十二五"建设时期,增加就业环境是确保发展的必要条件。以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纵向分析、就业结构的纵向分析为基础,采用偏离度的方法进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并采用就业弹性的计算方式,计算总体平均值的方法,论文分析出产业经济发展对提升就业的作用。最后,结合河北省目前的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就业比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化正处于不同阶段,这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作用。长期以来,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制约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使我国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具有了独立的特征。不过,这种状况正在逐步减弱,产业结构转化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有研究认为,工作转换是农民工群体为了提高其就业质量(工资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而现实中工作转换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有待深入考察。利用RUMIC2008—2010面板数据,在区分受雇就业和自营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工作转换前的就业状态,考察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与其转换前的就业状态有关,转换前就业质量越高,转换后就业质量提升空间越有限,工作转换对原本处于低质量就业状态的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有更大的提升作用;参加养老了保险以及有固定或长期劳动合同的受雇就业者在工作转换中处于不利地位,相对于未转换者,工作转换反而使其就业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