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许多专家纷纷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大力开发资源昆虫产业。什么是资源昆虫呢 ?  资源昆虫是指昆虫产物 (分泌物、内含物、排泄物等 )或昆虫虫体本身可作为资源被人类利用,具有特殊价值的一类昆虫。资源昆虫大体上包括工业原料昆虫 (紫胶、白腊、五倍子、胭脂虫等 )、产丝昆虫 (蚕类 )、产蜜昆虫 (蜂类 )、药用昆虫、授粉昆虫、观赏昆虫 (蝶类等 )、环保昆虫 (粪金龟等 )、天敌昆虫等。   昆虫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昆虫分泌的物质,如紫胶、月蜡、五倍子、胭脂红等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昆虫毒素和昆虫内含物是重要的药物;昆虫…  相似文献   

2.
药用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草药是祖国宝贵的医药学遗产之一,而动物药是中药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昆虫药又为动物药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昆虫作为中药材使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蚕的记载已有5千年的历史,蜂在西周时便被广泛利用,紫胶虫约在公元3世纪己开始应用。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多种药用昆虫具有抗癌等生物活性物质。因此有效利用已知药用昆虫资源,不断研究发现新的疗效更高更好的药用昆虫,无疑对我国医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药用昆虫资源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民科技培训》2004,(4):38-38
蓖麻蚕属鳞翅目天蚕蛾科,是无滞育多化性完全变态的绢丝昆虫。它的世代经过卵、幼虫(蚕儿)、蛹、成虫(蛾)四个阶段。在22℃-28℃的适温条件下,蓖麻蚕完成一个世代大约需要50天。  相似文献   

4.
中国白蜡虫的养殖及白蜡的西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村倪 《中国农史》2004,23(4):18-23
蚕、蜂与白蜡虫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养殖昆虫。白蜡虫[Ericerus pela(Chavannes)]俗称蜡虫,白蜡(Cera chinensis,也称虫白蜡)实即白蜡虫的分泌物,为中国特产。中国放养蜡虫,始於九世纪前,宋、元间已有正确详实的文献记载,至明时大盛,川滇、湖广、江浙均有养殖。在清朝及民国时期中国西南仍有大规模养殖,成为一种生产昆虫化工产品的“昆虫工厂”。在近代石油蜡与启前,中国白蜡(Chinese wax)独放异彩,新近因昆虫蜡性质独特而优异,又有渐起之机。本文探讨了中国养殖蜡虫的历史和养殖蜡虫事业的发展和白蜡西传欧洲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经济昆虫养殖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蚕,一般指四龄蚕与五龄蚕,即三眠起蚕至蚕老上蔟前这一阶段的蚕。经过小蚕期后,蚕的生理特征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结合蚕的生理特点,掌握大蚕的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创造适宜大蚕生长的营养条件和微气象环境,是养好大蚕的关键,是蚕健康生长,稳定产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养蚕三注意     
1.分批饲养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桑树的生长规律以及蚕的生理特点进行合理布局。一般是重春养,少养早秋蚕,抓好中秋蚕,看叶养好晚秋蚕。这样全年养4批蚕,每养一批清洗消毒1次,批批丰收,基本上能做到全年稳产高产。2.科学育蚕对小蚕可采取坑床育和坑房育两种方式,即在坑床下或坑房底面下铺设3~4条烟道,上边铺砖或水泥板,用石灰或泥涂抹缝隙,上铺一层黄沙保温。3.消毒防病对养蚕的场地、器具必须做到扫、刷、消毒。扫,就是把蚕室内外墙壁、地面上的灰尘、病蚕尸体、蚕沙等扫干净,清出的垃圾不能倒入桑园;刷,就是凡养蚕用过的器具都要刷洗、浸…  相似文献   

7.
宋代浙江蚕业生产的主要地区是在杭州以及钱塘江以南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在北宋时蚕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生产的数量上超过明清时最为发达的嘉兴、湖州两地区。南宋以后,地处钱塘江以北的嘉兴、湖州两地区的蚕业生产迅速崛起,虽然在南宋时期这两个地区的生产数量还没有超过钱塘江以南的地区,但就其发展速度而言,是钱塘江以南的地区无法相比的,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至明代杭嘉湖地区作为我国蚕业生产中心的地位才真正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8.
王飞 《农家之友》2003,(17):6-6
我国是蚕业的故乡,尤其是蚕桑生产的主产区每年有蚕蛹、蚕蛾、蚕沙等大量的蚕业副产品,或作饲料或作为废物抛弃,这非常可惜、其实,这种副产品经深加工后,可  相似文献   

9.
桦树是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树种,也是三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利用捕虫器在5~9月对桦树林样地进行捕捉采集,并带回实验室整理和鉴定.初步统计,5个月共采集标本9104号,分属于9目,共59种.其中,膜翅目昆虫和双翅目昆虫为每个季节的优势目,长翅目和蜻蜓目昆虫数量最少,为稀有目.在桦树林的昆虫群落中,昆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0.
夏秋蚕是夏蚕、早中秋蚕和晚秋蚕的总称,在进行夏秋蚕饲养的时候需要综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温度,增加蚕农的专业知识以及饲养技术,本文重点总结分析了过往夏秋蚕的饲养技术,针对夏秋蚕的重点疾病预防提出了一点技术改革创新的措施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把蚕养好,抽出的蚕丝卖出的价格十分可观,可养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蚕的生长要挑天气,除了春天和初夏,哪个季节养蚕,都容易发生病害。另外,蚕在生长期间还要吃下大量的桑叶,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和成本。不仅如此,蚕还需要相对宽敞舒适的生长环境,这还需要养殖户为它们准备大面积的生产厂房。近年来,因为养蚕的成本越来越高,放弃养蚕的农户也越来越多。拿"丝绸大省"浙江省来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期,蚕微粒子病的爆发几乎摧毁了欧洲养蚕业。为解决这一危机,意大利卡斯特拉尼考察团于1859年来华寻求良方,不仅无功而返,反将此病引入中国。1865年,巴斯德制种法的发明成功挽救了欧洲养蚕业。1889年,为解决中国的蚕病问题,江生金在倪恩投、康发达等人的安排下,成为最早赴法学习蚕学的中国人。随后,福州船政学堂留学生郑守箴也在法国学习蚕学并翻译《喝茫蚕书》,系统介绍了巴斯德制种法。中西方为解决蚕微粒子病互相学习和借鉴的过程,反映了晚清中西农学交流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3.
家蚕真菌病是由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发芽穿透蚕皮,侵入蚕体使蚕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蚕病。发病时,病菌在蚕体内大量繁殖,使病蚕尸体上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因此,真菌病又分为白僵病、黄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等。其发病原因是:①养蚕环境中真菌孢子的浓度越大,发病越快,危害越严重。反之,则危害程度较轻。②蚕室温度在25∽28℃,湿度90%以上,只要有真菌孢子的存在,就容易滋生本病。③蚁蚕、各龄起蚕、将眠蚕及嫩蛹最容易感染。④多种桑园害虫感染病会污染桑叶,让蚕食下造成交叉感染,发生僵病。防治方法:①养蚕前对蚕室、蚕具及环境用含有效…  相似文献   

14.
小蚕(即1~3龄蚕)蒸笼一日一回育,是根据小蚕喜高温多湿环境和对二氧化碳抵抗力强的生理特点,结合农村分户养蚕面广条件差,技术落后、饲养规模小等实际情况摸索出的一种简易养蚕新法。它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将小蚕饲养在专用的蒸笼内,每日只给桑一次,给桑后把蒸笼密闭起来,使桑叶长时间保持新鲜,提高蚕的食叶量和消化量,促进蚕的生长发育。实践证明,这种养蚕方法能很好地满足小蚕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气象、营养、卫生环境,蚕儿生长快,发育整齐,蚕体健壮,产茧量高。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农民科技培训》2005,(10):14-15
小蚕孵化出来后.养蚕人员把小蚕从蚕种盒里收到蚕匾上,这叫收蚁。收蚁前要备足收蚁用具.采好收蚁用桑(按蚁量的5-6倍准备),调节好收蚁蚕室的温、湿度。  相似文献   

16.
综合部分蚕农的经验并经养蚕专家肯定,笔者介绍几种看蚕查病的方法。1.看发育:健康蚕发育生长是整齐的。如体型肥大,发育过快,龄期明显缩短,要警惕发生蚕脓病。如体型过瘦,大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江南,尤其是太湖流域南部,蚕业生产相当发达,与之相关的民俗事象也十分丰富多彩,其中如马头娘、蚕姑等神灵崇拜,蚕月与蚕禁,蚕农岁时、婚丧习俗等等,都曾在当地长期广泛流传。这些习俗,是伴随着本地区蚕业生产的历史发展而产生并不断生衍、丰富起来的,具有十分浓郁的区域特色,它们不仅反映了蚕农的心愿祈求和观念意识,同时也对当地的蚕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玉蚕二号     
<正>玉蚕二号由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培育而成,于2013年通过审定,可在广西蚕区夏秋期饲养。产量表现:农村鉴定:单张产茧量33.06kg。饲养技术要点:1.严格执行消毒防病制度,净化养蚕环境,减少蚕病发生。2.采用两段高温感光催青,稳定化性:前期第1~4天温度  相似文献   

19.
<正>给蚕吃"补药"使用种特种针剂,常用的有两种:一种叫"保幼激素",主要成分是化学物质萜烯;另一种叫"蜕皮激素",是由化学物质类固醇等组成的。把这种针剂配成稀释液喷在桑叶上,让蚕吃个痛快。还可以把这种溶液直接喷在蚕体上,让蚕的皮肤吸收"补药"的营养。经过处理的蚕,蚕体壮、结茧大、产丝多、质量好。应抓住蚕大量长丝的五龄阶段,给它添吃"保幼激素",使它"青春"缓逝,多吃桑叶,多产茧丝。  相似文献   

20.
——消毒关 夏秋蚕是继春蚕后连续多季养蚕。由于在饲育环境中存留的新鲜病原体较多,容易发生蚕病。我省每年夏秋蚕因蚕病(含烟草中毒)损失达35%左右。所以,消毒防病是养好夏秋蚕的关键,必须抓实抓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