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丹麦以慷慨的普惠社会福利、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弹性保障模式闻名于世。弹性保障使劳动力市场更灵活,全面而慷慨的社会保障待遇为失业者提供了较高的社会保护。但平台就业常按任务计酬,具有间歇性和低收入特征,较正规就业“更不安全”或“更灵活”,基于正规就业设计的政策框架受到平台就业模式的挑战。本文拟对丹麦的平台就业与弹性保障模式的兼容性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它反映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晕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参数。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地区的视角,分析我国各地区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数量联系即就业弹性的特殊性。比较各地区就业弹性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地区就业弹性的差异,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宏观条件变化(即GDP增长变化)时劳动力市场增长变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积极社会保险策略助推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险会通过缴费和给付两个环节对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就业和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与劳动力市场不相适应。解决方案则是,研究实施社会保险弹性费率、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等措施,充分有效地发挥社会保险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欧洲福利国家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这些国家普遍面临诸多挑战:制造业转移和技术创新乏力、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较大规模的失业长期存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等。尤其在本轮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并列成为极其重要的经济社会议题,其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也向着“弹性与保障并重”的取向继续调整。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总的就业弹性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三次产业的表现和未来趋势存在差异,第一产业不断释放"隐性失业"的就业人口,表现为其弹性不断下降,并且其数值为负。第二产业逐渐替代第一产业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导力量,但是随着第二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导向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的供给严重超过对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就业弹性的下降。而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的拉动力就要靠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山东省就业和能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基于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就业的能源消耗弹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节能减排政策确实会对山东省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政府应该避免激进节能减排方式,采取演进型节能减排,实现劳动力市场的顺利调整.  相似文献   

7.
就业歧视是指某些劳动者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只是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导致在就业、择业等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以年龄歧视最为普遍和严重。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人们世俗观念的影响是年龄歧视的主要原因。确立公平竞争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环境、制定反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和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是逐步消除年龄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财政研究资料》2005,(29):1-11
灵活性是指面对经济变化,劳动力市场在就业数量、工作时间或劳动报酬方面进行相应调整的灵活程度,它主要受劳动力市场制度(工会、失业保险体系、公共就业服务等)、劳动法律体系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外部的、数量方面的灵活性,即劳动者在单位之间、各种就业形式之间、在就业与失业及非经济活动状态之间相互转换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就业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由于过度的灵活性不利于劳动力市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提出平衡灵活性与安全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转移就业催生中国劳动力市场,然而目前农民转移就业方面出现的许多问题又凸显出劳动力市场功能的缺陷,主要原因就在于城乡分割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上。这就需要理清思路,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的引导下,对一系列制度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同时也要注意因地制宜的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供给,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更加尖锐,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必须转变就业观念;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形成与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孙斌  刘雯 《中国外资》2011,(19):200-200
在我国整体劳动力市场发育并未完善的背景下,第二代农民工的上述就业偏好将极大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第二代农民工相比较于父辈,已逐步形成城市生活的习惯。其在接受教育程度上普遍高于第一代。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应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配来完成。然而,考察第二代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发现,上述方式并不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占力 《西南金融》2011,(12):55-59
受1997年经济危机的影响,韩国劳动力市场受到较大冲击,但对各个群体和部门的影响存在差异,就业保险制度在此次经济危机下得到调整和发展,在覆盖面、资金投入、促进就业措施上有许多新变化。2008年经济危机对韩国劳动力市场影响小于1997年,这与就业保险制度的成熟完善有很大关系。本文认为韩国就业保险制度产生于经济危机,发展于经济危机,并反过来对缓解经济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解决就业问题需深化我国就业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以劳动力市场为中心的就业新体制;要调整就业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构筑就业新格局;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立法等配套措施建设。这样,从多方面、多角度、系统化地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结构迫切要求增加大学生供给。矛盾的根源: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造成大学生配置的扭曲;相关人事制度阻碍了大学生的流动;教育改革跟不上市场化就业的要求。从而提出破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对策:塑造市场就业环境,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改革相关教育体制,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可从公共政策方面寻求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途径: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在就业方式上,重视灵活的就业方式;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培育新的劳动力大容量就业载体;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及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四、劳动力市场政策对就业灵活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这里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指积极的和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特殊群体保护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就业人数继续攀升;经济拉动就业的能力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容量的扩大;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相对缓慢,制约着就业容量的扩大;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解决的对策应是: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容量;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改变就业观念,努力提倡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8.
退休领取养老金是人生转折点。在正规就业市场早退休,再到非正规就业市场重新工作,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种状况对国家税收、收入分配、就业结构、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制度的冲击是深重的,亟待在综合治理中得到改善。领取养老金年龄是国家依法规定的。如果领取养老金年龄的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激励性,部分受益人可能选择提前退休领取减额养老金或者推迟退休领取超额养老金。退休是指劳动者因年老等退出劳动力市场,按期领取生活费用。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近3年来在发挥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作用上,有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临时措施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汶川地震后在针对个人、针对灾区企业、对对口地区就业服务和对异地就业人员等4个方面实施了就业援助新政策,社会保险制度在缓缴社会保险费以及失业保险制度方面有所创新。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失业保险制度与促进就业政策均有新的发展。面对中国长期的就业压力,急需将这些行之有效的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应急措施,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应从保障基本生活功能、促进就业功能和稳定就业预防失业功能等3个方面进行改革与优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影响机制理论分析和宏观经济数据,本文运用非线性ST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社会保障中介作用的存在。研究结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存在显著为正的非线性特征,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具有正向中介调节作用。当居民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劳动力供给替代效应显著大于收入效应,社会保障就业效应属于被动调节。而当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时期,社会保障发挥了主动调节平抑就业波动的积极作用。考察社会保障的经济增长就业效应需要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变化,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构建经济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相互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