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以人口老龄化为背景,从现收现付制的经济效应角度研究了其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和现收现付制对于经济的负面作用不只是简单的叠加,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以现收现付制为主要特征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并由此增大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本文的分析结论从经济增长角度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的转变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讨养老保险对农户收入相对剥夺的影响以及农地流转的调节机制,以期为有效识别养老保险影响农户收入分配的可靠机制提供证据。研究发现:农地流转总体上抑制了农户收入相对剥夺,参加养老保险对农户收入相对剥夺也具有显著的缓释效应;相比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户,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户更容易通过农地转入来提升其农业兼业收入,"部分地"间接降低农户收入相对剥夺水平。对于有老年人的家庭而言,领取养老金抑制了农户收入相对剥夺,且通过改变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间接影响农户收入相对剥夺;农地转入能够显著降低有老人家庭的收入相对剥夺。本研究为在后扶贫时代强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融合,推进"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论文采用精算方法,选择终身净转移额和内部收益率两大指标,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定量分析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和代际再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城镇职工、其他制度模式下的参保群体、不同地区、代与代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主要取决于工资增长率和利率的动态组合,新制度既可以发挥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和代际再分配效应,也可能会引起代内不公平和代际不公平,而且再分配效应会随缴费年限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以收入分配不平等日益加剧为背景,基于收入再分配角度的养老金制度研究日渐兴起且一般认为,统筹层次的提高能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挥更大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基于对收入再分配效应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陕西省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的确保证了多年来对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但待遇的地区平等性并未能因此有所改进,相反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甚至还因此有所损伤。由此出发,在号召全面、彻底提高统筹层次的政策背景下,对如何最小化其连带问题影响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及城乡收入差距会产生深入的影响。本文利用系统GMM模型及2014-2019年湖北省13个市、州的面板数据,从增收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两个视角出发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效应。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并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收入再分配有三种形式: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劳动者代际间收入的再分配,同代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实现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有多种具体办法;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与公平与效率问题紧密关联,应谨慎把握。  相似文献   

7.
贾洪波  方倩 《保险研究》2015,(1):100-111
提升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养老金由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会缩小不同收入群体间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差距,是坚持基本养老保险公平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基础养老金由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与全国统筹后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密切相关,现阶段可以采取渐进式的过渡路径。  相似文献   

8.
提升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养老金由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会缩小不同收入群体间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差距,是坚持基本养老保险公平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基础养老金由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与全国统筹后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密切相关,现阶段可以采取渐进式的过渡路径。  相似文献   

9.
2022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由中央调剂省际余缺承担养老金给付责任,不同地区参保者将在同一资金池缴纳保费和领取养老金。由于我国省区间的工资收入和养老保险制度内抚养负担差距较大,一般认为发达省份将为全国统筹做出额外的经济贡献。然而若从参保队列终身收支的视角看,发达地区的人均寿命更长,养老金终生领取时期更长,养老金福利更高。那么,在综合考虑收入差距、寿命差距、性别差距等因素后,全国统筹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如何?本文从参保人终身收支的视角,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2018年的数据,采用微观模拟法,对不同类型人群的终身收入和预期寿命进行模拟,使用加权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估基本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方向和水平。研究发现:工资差异在再分配中的效应较低,总体再分配方向为男性向女性转移,短寿群体向长寿群体转移;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加大了再分配力度,终身视角下预期寿命更长的省份仍是制度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10.
首先运用简单生命周期模型来推导养老保险制度对私人储蓄的资产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认为在基金制下,养老保险制度不会改变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量;而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制度对私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其次,实证分析表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降低了我国城镇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参考养老保险净收益的稳定和养老金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城镇居民储蓄率,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则会提高城镇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11.
推动基本养老保险由省级统筹向全国统筹过渡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心,对于实现经济的公平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取2006—2017年全国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以基础养老金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后,不同地区及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为研究对象,从统支视域出发,采用渐进式计发办法预测2041年统筹层次提升后,各地区不同收入群体的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并结合泰尔指数和离散系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结果发现:养老金统筹层次提升存在着显著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但各地区养老金待遇差距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养老保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具有重要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养老金公平分配既是收入再分配的出发点,也是再分配调节能力的基础.只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基础养老金自市级统筹提升到省级统筹层次带来的收入分配变动,才能更好检验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提升所带来的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实现全国统筹铺平道路.本文立足于分析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据养老金计发办法,分析统筹层次提升对养老金给付影响及基础养老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得到如下结论:省级统筹的实施对养老金给付水平的调整不存在影响;省级统筹的实施对新增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给付存在影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升缩小地区间的新增退休人员初次分配差异;对于新增退休人员来说,实际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要小于名义上的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但当前的省级统筹层次提升分配方案损害了高收入地区高物价水平地区新增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福利,未能真正体现出保证劳动者在职贡献与养老金福利给付的相对公平.因此,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地区间物价水平差异,确保高收入地区养老金合理的流向低收入地区,保证基础养老金分配的公平与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国统筹的尽快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养老金统筹层次提高中的计发基数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老金统筹层次低限制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共济功能的有效发挥,也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然而,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距,统筹层次提高后养老金计发基数的改变必然会带来地区间的财富转移。这在地方统筹,财政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将会引起资金转出地区的不满,影响统筹层次提高的进程。研究并选择适合养老金统筹层次提高的计发基数将对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保障     
在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中,彼得·戴蒙德教授主张通过养老金相关参数的调整来适应未来养老基金支出增长的压力,方式是改善养老金待遇标准和税收规则以确保养老基金的精算平衡。其基本观点是:第一,社会保障是退休后收入的基础,是防止贫困和失去保险机会的保障,所以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建立;第二,因为人们很少自愿进行养老金积累,年金化的强制性公共养老金就非常重要,一是能平衡终生收入,二是能够提供就业激励;第三,公共养老金计划对工人及其家庭,特别是儿童、配偶和遗属有重要保障作用;第四,延迟退休能提高未来的消费,设计合理的待遇累进原则和退休审查制度会有助于增加劳动激励;第五,养老金的代际转移是一种再分配,较多的再分配会对工作生涯形成激励;第六,为实现精算平衡,应引入自动平衡机制来自动调整税率和待遇水平,以减少立法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有助于从社会保障待遇层面缩小城乡差距。当今形式下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正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着重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以国内养老保险有特色地区的养老保险模式为视角,总结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轨的困境所在。在解决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养老保险特色,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轨的政策建议:提出公式"个人负担指数"=个人收入结余*M%/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通过计算出可承受的缴费负担,来选定缴费档次,从而确定可选择的标准档次;通过增加基金投资种类,选取适当的基金投资组合方式来完善养老保险基金机制;建立统一专门的养老保险监管机构,并逐步建立并实施养老保险网上管理;通过推行"社保卡",建立"人手一户"的社会保障账户,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适用的人群。通过这四方面的制度设计来逐步实现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上的合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保障帮助人们处理生活风险的核心职能出发,审视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政府应协调和利用各种力量实现养老保障目标,控制个人、企业等主体在养老决策中的风险因素。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政府的责任在于统筹利用不同的养老金类别在收入再分配、风险分担和处理、资本积累和金融深化等方面各自的优势。为实现养老保障目标,政府还应承担财政兜底责任,履行财政兜底责任,必须控制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7.
薛薇 《涉外税务》2007,(8):22-27
不同税制模式和个人所得税征税方式对养老金计划的影响不同,而养老金计划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如何定位又主要取决于公共政策对储蓄以及不同储蓄形式的态度。比较国际实践,从税制模式、储蓄传统和长期资产管理来看,我国公共政策不需要鼓励养老金储蓄,但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来看,又需要对养老金储蓄形式给予一定的鼓励。因此,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应该对其给予适当税收激励,但不需要很大力度。考虑到我国分类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制,本文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养老金计划应该采取TEE模式(养老金缴款不允许税前扣除、对未支付的资本收益或资本利得不征税、对领取的全部养老金收入不征税)。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家庭结构近年来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加剧,城市家庭"2-1"结构形式越来越占据城市家庭的主导地位;而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危机愈加严重。本文在此背景下,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我国"2-1"核心家庭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探索我国城市"2-1"核心家庭的养老模式,为缓解我国城市家庭的养老危机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We study the optimal tax/pension design in a two-period model where individuals differ in both productivity and discount rates or projection bias and where their utility of the retirement period consumption is not independent of the earlier standard of living. We consider both welfarist and paternalistic social objectives. The paternalistic government attempts to correct the projection bias by using a higher discount factor. We derive general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that characterize optimal tax/pension design (marginal tax/subsidy rates). They suggest that the pattern of marginal labor income taxes depends on habit formation. Negative marginal labor income tax rates are possible.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we examine numerically the properties of an optimal lifetime redistribution policy with habit formation. We find support for non-linear tax/pension program in which some types of individuals are taxed while some are subsidized.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habit formation is explored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as well as the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skill and projection bi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