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的广告杂志 ARCHIVE(《广告档案》)在2001年的第三期中曾对现为香港陈曾黄梅广告行合伙人的曾锦程(K.C.Tsang)和日本东京电通的创意总监中山幸雄做过一次访谈,该杂志在提及曾锦程时言称"如果你没听说过 K·C 和 Paul(陈大仁),K·C 多年的搭档——那你对香港广告就等于一无所知了。"这么说好像是告诉大家曾锦程在像半个娱乐圈的广告界中俨然是个明星。既然是明星自然该有些明星的风采吧?!可此君却在自己所著的《十个广告九个丑》一书中说自己是个自闭症儿童,遇到人总是闪闪躲躲,说话总是吞吞吐吐,经常想找个地方把自己藏起来。据笔者的观察,确有此感。自闭的人在广告圈呆下去都会很不容易,更何谈做得有声有色,并且还能成为明星,真让人费解。可这恰好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听一听他的解释,你  相似文献   

2.
赵煜堃 《广告大观》2003,(10):20-22
我曾对中国广告现状做过这样的比喻:中国的广告人在中国七十年代末商业和传播突然苏醒的早晨,来不及穿好理论的外衣就匆匆出街。最显著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广告界一时之间豪强四起,数数现在中国的广告公司的数量就知道我有没有说瞎话。直到先行一步的港台广告人浓妆艳抹地来了,大陆广告人才见识什么叫口红、什么叫眼霜、什么叫粉饼。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的广告理论研究和书籍出版概貌如何?或者可以作如下这样的粗略勾勒。1979年后中国广告开始复苏。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广告经历了一个理论的饥饿期,在饥不择食之中,曾匆匆地引入过一批译介性的海外广告读物,这时可以说几乎全是"舶来货"。80年代中后期,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广告业喜见发  相似文献   

4.
一时下。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影视、体育明星都在广告中粉墨登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广告主说好话。广告中"明星热"很火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容易为产品建立熟悉感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杨曾指出:广告发挥作用的首要原则是广告要"为产品建立熟悉感"。人们总是  相似文献   

5.
2009年的春节,留在普通消费者印象中的几个关键词之一就是植入式广告。热热闹闹的贺岁片市场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现在提起植入式广告,每个普通人都能说上来两句,也会指出一两部电影告诉你,那里出现的某某品牌就是一种广告植入。而这一两部电影中,一定有《女人不坏》。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广告杂志ARCHIVE(《广告档案》)在2001年的第三期中曾对现为香港陈曾黄梅广告行合伙人的曾锦程(K.C.Tsang)和日本东京电通的创意总监中山幸雄作做过一次访问,该杂志在提及曾锦程时言称“如果你没听过K.C和Paul(陈大仁),K.C多年的搭挡-那你对香港广告就等于一无所知了。”这么说好像是告诉大家曾锦程在像个半个娱乐圈的广告界中俨然是个明星。既然是明星自然该有些明星的风采吧?!可此君却在自己所著的《十个广告九个丑》一书中说自己是个自闭症儿童,遇到人总是闪闪躲躲,说话总是吞吞吐吐,经常想找个地方把自己藏起来。据笔者的观察,确有此感。  相似文献   

7.
蓝道广告执行创意总监江绍雄的采访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和挥洒着浓郁阳刚之美的脸庞相比,他的声音带着南方人特有的甜美细腻,给人一种强烈的冲突快感。当聊起销售力广告,这位名誉海内外的创意达人在爽朗的笑声中奔腾出滔滔不绝的独到智慧,愉悦的采访使我想起他的QQ好友印象——笑里藏道!  相似文献   

8.
步入21世纪来,整个广告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资本舞台上,顶级国际广告传播集团此刻将眼光投向了同一个地方——中国。WPP集团总裁马丁·索罗早在几年前就发现了这块丰盈的市场。他说:“广告的未来在互联网和中国”,谁知道这句话却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经典名句。被业界奉为圭泉,由于WPP之前已经详细介绍过了,就让我们仔细看看其他的顶级国际广告传播集团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吧。  相似文献   

9.
<正>张伟的服装厂已经做了几年了,刚开始他主要是为一些大的服装公司做贴牌加工,现在服装厂已小有规模了。从去年起,他琢磨创个牌子自己销售,建立品牌形象,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他以在大小型商场建立专柜的形式销售,一年下来,效果还不错。由于直接做零售,许多广告公司找上门来,承揽广告业务。张伟要求一家广告公司为自己的企业提供一个全面的广告计划,想利用广告促进公司业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告主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了,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事情。广告主是广告活动的源头,把源头的事情做好,即是把我国广告业的基础做扎实了。为广告的成功传播铺平了道路。我一直感到个人并没有广告从业的经验,至多只能算一个普通的广告受众。但斯林会长,问我:“你这七八年都在干什么呢?”我回答他:“我在向全世界说明中国!”他说,  相似文献   

11.
广告与文化     
电脑圈里人就这个癖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一到手,总爱先翻翻广告,近年广告火不提高多了,广告还总有几篇上眼的,让你“触目惊心”或“目击道存”,但与外刊上的广告相比,我总觉很难同日而语。我不是假洋鬼子,也不是说国内广告要打得象西方广告一样才好,因为民俗风情总是不同,更何况广告法的宽严也不同。但我体会到的是,在中国不宜打模特儿为主的广告,特别是“表情广告”。西方有不少广告是以模特儿为主的,其惊诧之情,狂喜暴怒之态尽显纸上。多媒体面向家用,所以西方很多多媒体软件、多媒体电脑都有面对显示器飞出的音符、形象惊喜若狂的广  相似文献   

12.
黄晓 《广告大观》2006,(10S):120-122
企业投放广告是媒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可以这样说,广告的投放直接影响着媒体的生存。成都一位很有名气的报刊负责人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出差,每到一个城市都会买上几份当地有影响力的报纸浏览,最吸引他的倒不是报纸的版面办得如何的好,报纸内容如何的丰富,而是报纸版面上那些纷繁多彩的广告内容,如果这张报纸没有一个广告他是不会再看下去的。他说:如果一张报纸的广告很多的话,就证明这张报纸办得好;如果这张报纸一个广告都没有,再好也是失败的。我们暂且不论他的话有无道理,但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他的话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广告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学中文出身的韩小鹰,一不小心闯进了影视圈,从编剧做起,身兼数职,当上了制片、导演:做电影导演却经常出去"炒更",做各种和电影无关的工作(和广告有点关联),偶尔也客串做广告导演,这似乎有点"不务正业"之嫌。可此人后来竟把这"不务正业"时染上的广告当成了正业,光自己"上瘾中毒"还不算,还把自己的妻子拉进来,广告竟成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从此影视圈少了一个"不务正业"的电影导演,广告界却多了个叱咤风云的领袖级人物,广告公司又多了个强势对手。韩本人性格较为特立独行,他和他的天艺广告在国内较少参加圈内的活动,在国外却广交八方豪杰,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天艺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私营广告公  相似文献   

14.
一个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个画家,常把书本涂得乱七八糟,几乎没有一处是空白的顽皮孩童。长大后接触到广告,与广告是"一见钟情",自称是找到了感觉,并将其作为一生追寻的事业。从美术设计,一步步做起到后来担任新加坡各大国际广告公司的美术总监,创意总监,其作品屡获国际大奖的新加坡广告人王永辉。在1999年,来到了广告沃土的中国,又开始了新的冲刺。2000年,他代表中国担任第47届戛纳国际广告节评委,并为中国赢得狮子奖,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广告史的一个空白。其影视作品也在2000年第七届全国广告优秀作品展获得金奖。其作品倍受广告界的瞩目,他本人也成为许多年轻广告人愿意追随的优秀创意总监之一,可在他手下做事可是不那么容易,做一个稿子,往往要提几十种,上百种方案,是有点可怕吧?在本次的采访中,他又透露他的一个最想实现的梦:办广告学校。为培养新一代中国广告生力军推动中国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相似文献   

15.
大话广告     
谢福志 《广告大观》2004,(9):145-146
通常一个人来深圳想进广告公司,面临他的有四个等级,一是根本没人要;二是进名片社或喷绘打稿之类,也算有份工作;三是全深圳5000家广告公司除10家4A外的2990家,勉强有口饭吃,但是专业与见识是很难真正提高的;幸运一点的是进了所谓的前十强。打电话好意思告诉老同学现任公司名字,见到某个陌生不陌生的,敢问有没有见过某某路上的广告牌,某天特报的某某报纸广告,然后羞答答的说“是偶做地”。  相似文献   

16.
张默闻 《中国广告》2011,(5):100-101
前几天有幸和重庆卫视的朋友一起午餐,大家都调侃这位兄长,说重庆现在干净了,因为在重庆卫视看不见广告了。那位老兄眼圈一红,说了一句话很有特色,他说,没有广告了,就像生活中少了最重要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和失去老婆一样,有的时候没感觉,走丢的时候就觉得特怀念。他发誓说,大家也都是这样想的。一直和广告较量,广告走了,连对手都没有了,这日子对于那些喜欢广告的人来说,有点被阉割的味道,疼,还不能说。  相似文献   

17.
要采访王洪生可不容易。好几次抽空去王经理的办公室、都无法与他把话题拉开。不是他突然有事外出,就是被客户纠缠着脱不开身。以致于实际上只有几个小时的采访,前后却拖了达一个多月。要搞活一个企业、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容易,要采访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不容易。象普安农机公司这样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节奏,在偏远闭塞、贫穷落后的  相似文献   

18.
刘恒涛 《创业家》2010,(11):136-136
在深圳福永镇采访时碰到这样一个老头。周末有空,总是开着自己的大奔轿车,带着几本刚从书店淘来的好书,杀往深圳机场,他不是要赶飞机,而是在机场咖啡厅里,点一杯好茶,看着飞机起起落落  相似文献   

19.
王思远 《中国广告》2013,(12):102-105
在中国.我做了20年的广告工作.很多穿着朴素的客户一见面就说.希望得到一个眼前一亮的创意,或者是与众不同的创意.简单来讲就是从没见过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国度从不缺少对求新求异的创意需求!因此广告同行不断地求新求异.不断地刷新国外广告奖项的中国纪录.但市场效果呢,这似乎有点像我们的体育事业,奥运会纪录有很多.但是走到街上看到健康的没几个。  相似文献   

20.
杨宁 《广告导报》2005,(11):27-28
在4A公司进驻中国大陆之后的10年里,陈一枬几乎成为中国女性广告人的代言人,她张扬的个性、活跃的举止让很多的大陆广告人几乎是因为她,才认识Grey广告(精信广告的英文名字),并记住Grey。在Grey长达23年的任职,也让陈一枬成为广告界不老的传说。笔者并非第一次采访这位“广告女斗土”,但这却是最特殊的一次,和她对话的地点也转移到精信(北京)办公室对面的一问面积不大的屋子里。虽然9月底已经正式离职,但还是有一些后续工作,这间屋子是精信为陈一枬临时配置的一间办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