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经济》2010,(4):31-31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是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浙江”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战略平台,也是宁波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新一轮改革开发、建设宁波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宁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宁波”,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积极建设“生态宁波”,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最容易就业城市。  相似文献   

3.
《宁波经济》2007,(3):34-35
目标 推进港桥海联动是宁波面向未来的既定发展战略,是促进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联动格局,构筑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强海陆一体的区域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以港口战略升级、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连岛工程建设为背景,丰富和提升港桥海联动战略已经出现了新的契机。以港口的“点”为龙头,加快实施更加广义的“北联”、“东扩”空间拓展战略,形成西至余慈、东到海岛的港桥海联动“线”,就是要努力突破各种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管理开发体制和合作机制创新,加快各种特殊优惠政策的相互覆盖,加快主导产业的延伸及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对接,加快“线”内交通体系完善,形成以星罗棋布的重量级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园区为主体的、足以带动宁波区域未来20年发展的新增长极。这样一条“港桥海”联动的发展线,将成为长三角新一轮发展中宁波融入“沿湾”带、北接“沿线”“沿江”带、南襟“沿海”带的战略要津。将是宁波在连接内陆和海洋两个“扇面”中发挥更加强劲的枢纽城市作用的“生命线”,是宁波经济突破“三江时代”局面而走向“海湾时代”的宏伟构想。  相似文献   

4.
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是宁波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中心工作,也是市人大依法履职的工作重点。当前,尤其要通过“三思三创”活动,进一步擦亮立法“利器”,将地方立法同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阎勤 《宁波经济》2011,(5):12-13
民营经济是宁波的一个显著优势,贡献了全市70%的利税、80%的国内生产总值、85%的就业机会和90%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了吸收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产业集群和“走出去”的主力军、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的主力军。最近市委提出了事关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发展全局的“六个加快”战略,全市上下都在为实施这个战略献计出力、付诸行动。民营企业作为宁波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如何为推进“六个加快”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并且在投身“六个加快”中推进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是中共宁波市委提出“六个加快”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是今后宁波实施产业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主抓手和突破口,并将贯穿于“十二五”发展全过程。明确重点,合理规划,以产业竞争力提升统筹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升级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也是一种相对关系。新兴产业走过一定的时间路程,就会变成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经过新生和炼狱,也会变成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7.
王海国 《宁波通讯》2012,(23):30-30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宁波今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宁波国家高新区就是要围绕宁波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的目标,弘扬“三思三创”精神,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切实肩负国家高新区引领、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2014,(3):24-24
《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分析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宁波综合交通面临的发展形势。浙江海洋经济战略对宁波综合交通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浙江海洋经济国家战略要求宁波加快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加快建成海陆联动综合运输枢纽和全国性大型物流中心,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核心区建设提供保障。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建设,要求宁波加快提升沿海港口集疏运能力,增加集疏运通道的供给能力和投资幅度,以适应港口一体化后的集疏运要求。  相似文献   

9.
2011年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市委、市政府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坚持“破难促调、创新开局”,深入实施“六个加快”发展战略,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值此龙年佳节到来、万象更新之际,本刊整理出过去一年发展中广受社会关注的十大关键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方照强 《宁波经济》2004,(12):11-12
“依托上海,加快发展,在融入、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提升宁波的综合竞争力”,这既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宁波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市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并加以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总结宁波近几年来的发展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年来宁波借助与上海地域相邻、人缘相亲的优势,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加强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竞争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内容。中心城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托,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培育中心城区的功能优势、突出城市功能地位已成为宁波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这次召开“中提升”研讨会,统筹谋划中心城区的新一轮发展,这不仅是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宁波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形成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平台。宁波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带,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随着市委、市政府“六大联动”的整体战略和“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宁波的城市定位和发  相似文献   

13.
杭州与宁波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别,发展环境各有优势,杭州实施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宁波实施港口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在政策选择上,杭州实施五大战略与“学在杭州、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发展思路,宁波围绕“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繁荣大文化”的总体战略思路;在土地利用上,杭州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和构筑大都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蒋朝栋 《宁波通讯》2011,(15):10-12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宁波在加强社会管理、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打造了诸多社会管理领域的“宁波品牌”。“十二五”时期,围绕“六个加快”的发展战略部署,宁波迎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也进入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期,各类社会问题与矛盾新老掺杂、交织渗透,敏感性.复杂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加快建设“平安宁波”,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港城宁波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全面展示我市发展新貌,真实记录宁波发展的时代影像,我们特组织举办了“新宁波”摄影大赛。本次大赛受到了全市众多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收到各类参赛作品近2000幅。本期刊登“新宁波”摄影大赛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当前,宁波人均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城市化率超过63%,正处在城市化“黄金发展期”。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建设大都市,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继续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发展战略,高水平推进新城、功能区和卫星城建设,研究谋划甬江、姚江“两江四岸”的开发建设,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国土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最根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和资源要素,  相似文献   

17.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奉化市市长陈志昂指出,奉化将坚持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这一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宁波“两个基本”、“四好示范区”目标,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狠抓“双驱动四治理”,对标赶超,挂图出征,大力推进实力城市、品质城市和文化强市‘三大建设”。  相似文献   

18.
陈秀忠 《宁波通讯》2005,(12):24-26
宁波通过实施港桥海联动战略,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给港口周边直接辐射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港桥海联动战略的提出尤其为江北提供了一个发展经济的契机.江北作为核心城医,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不失时机地提出打造“港桥经济服务区”战略,主动为宁波大市服务。“港桥经济服务区”紧扣宁渡“港桥海联动”战略,重点发展与宁波临港工业相匹配的现代物流,总部商务、  相似文献   

19.
随着浙江的“海洋经济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浙江”从规划试点正式走入全面实施阶段。宁波是海洋大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共存。在海洋资源大开发之际,实施科技支撑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建设“海上宁波”的重要举措,更关系到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20.
《宁波通讯》2010,(11):14-15
江东作为宁波实施“中提升”战略的核心区、重点区,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功能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大开发大建设进一步加快,由此引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集中反映在基层一线。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