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9)
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但受到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影响,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不仅是践行以人为本政策的关键之举,也是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本文从保障性住房供给与需求、供应体系的结构,供应方式研究角度出发,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为优化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住房的根本属性在于商品性,并兼有福利性。政府为无力实现居住需要的弱势群体提供住房既是住房福利性质的充分体现,更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基于住房需求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机制主要由需求表达机制、运作机制、保证机制及协调机制四个子机制组成。其中,需求表达机制是获取和反馈需求信号的主要通道,运行机制是核心机制,保证机制确保实现分配管理中的公平正义,协调机制则致力于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四个机制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围绕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内涵,分析了目前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中主要的问题,提出了交通便捷、配套完善、有利就业等五项原则,给出了集体用地入市、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配建和混建等土地供给模式,最后从改善用地供给制度环境、建立用地供给长效机制、构建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和人口普查数据,本文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主体——新市民的区域分布特点、人口结构特征以及居住特点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以新市民为主的流动人口在空间上高度集聚,深圳、上海、广州、东莞和北京五个城市人口净流入量占全国的1/3,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人口净流入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约60%的跨省流动人口集聚于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五省市;新市民年龄集中在28-33岁,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单人户占比较高且不断上升,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较低;住房自有率低于60%,房价收入比较高但租金收入比相对较低,租房质量问题需关注。在此基础上,结合部分地区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探索经验,提出现阶段我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思路,即突出因地制宜、需求导向、租住品质、统筹协调,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在住房供给体系中的定位,多途径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多措并举提升保障性租赁住房质量,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与其他制度改革和政策完善的协同。  相似文献   

6.
贾晶 《中国市场》2014,(29):8-9
我国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明显不足,其中土地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保障房的建设和供给,本文对造成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约束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借鉴重庆、黄石和香港的保障性住房供地模式,提出解决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约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韩文 《现代商业》2014,(6):196-196
目前,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视度的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体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的特点,然后研完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现状,最后就个人观点对如何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体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现代房地产市场出现以后,大多数国家都出台了保障性住房政策,以保证中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我国推出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多种保障性住房,即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格局基本形成.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虽然有利于满足不同收入阶层对住房的不同需求,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如形成“夹心层”、增加了制度的运行成本等.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认为以公共租赁房为核心是制度改革的一个出路.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面临资金投入缺口大,影响政策执行目标实现;忽视合理规划,导致目标群体生活成本增加;供应覆盖面不广,影响政策实施效益评价;监管措施不够,导致政策实施过程歪曲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政策直接实施主体自身利益关系的干扰、政策实施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政策实施目标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1.
《商》2015,(14)
本文结合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实践,就地方审计机关如何通过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执行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建立一套有地方特色的保障性住房审计机制提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王静  吴云原 《商》2016,(5):44
《住宅人权宣言》明确提出:具有良好的环境并适宜于人类居住的住所,是所有居民的基本人权。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价日益飙升,“住”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尤为困难。政府为保障人人都有房住,提供了保障性住房。但是保障房的这块大“蛋糕”做得再大,如果分配不公,就失去了“保障”的应有之义1。因此本文从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的角度去研究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效应,以及保障房分配不公的原因,最后给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寄予厚望的保障房能给低收入群体应有的安居保障。  相似文献   

13.
芦丹 《商场现代化》2012,(20):228-229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构造简单的回归模型,分析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得出保障性住房的修建将分流整体住房需求,从而降低商品房价格。  相似文献   

14.
《商》2016,(6)
住房是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实现住有所居更是国人的愿望,自98年以来,我国逐步完成了由福利分房向商品房制度的转变,但是,由于住房市场自身的缺陷性,以及近年来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部分中低收入居民难以通过自身收入来解决住房问题,这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同时还提出了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的新要求,由此可见,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彦军  亓霞  张萍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9):130-131
针对保障性住房问题,提出了以政府为主的货币梯度补贴概念,以合理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为目标,运用梯度理论论述了中低收入者对住房的梯度需求情况。构建了政府梯度补贴模型,分别从运行机制、基础支撑及体系建设角度,论述了政府梯度补贴模型动态地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的运行架构。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建设相对落后,未能成为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的重要惠民政策。可见,由于政策的各收益主体的立场和价值观不同,其相互影响从而导致政策实施的结果与初衷发生偏离,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借助政策网络理论,关注我国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各政策收益主体利益博弈,提出针对当前保障性住房领域问题相关建议,这对各项住房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完善"安居工程"的系统构建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政府可以通过妥善安排财税政策来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出现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本文以廊坊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对保障性住房申请对象的识别、保障房的定位、土地供应、资金筹集及保障机构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住房改革起步较晚,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保障性住房体系得到重视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因此,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存在一定的缺陷。近些年,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的步子越迈越大,并且实现了从经济适用房为主到以廉租房为主的过渡。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时期必定会出现相关的问题,所以,研究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问题,成为保障我国住房改革顺利推行的重要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