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2006年我国各地区的统计数据,通过对能源强度区域划分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前者与能源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与能源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缩小我国能源能强度区域差异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西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区域研究单元,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偏度系数、峰度系数、地理集中指数、首位度和动态度等方法,分析广西入境旅游发展的总体差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西各城市入境旅游发展极不平衡,市际之间总体差异逐年扩大,入境旅游集中度高,梯度差异显著;虽然桂林市入境旅游发展速度相对放慢,其它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还将持续存在。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及交通、旅游服务设施及接待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缩小入境旅游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协调发展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当前商贸流通体系区域发展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整合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4.
周燕燕 《商》2014,(41):152-152
本文重点针对金融集聚区域区别以及存在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对金融集聚差异化进行分析,同时对金融集聚区域差异的重要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湖北省出口贸易发展中区域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湖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影响因素的分析三个主体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势互补、经济一体化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SPSS 21.0软件,使用因子分析法、系统聚类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化石能源消费量区域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西北、华北区域消费程度高,东南区域消费程度低,其中山西、宁夏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强度、速度最高,而四川、重庆等地区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化石能源消费与技术进步同科技创新、第二产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线性关系显著,前两者呈正比例关系,后一者呈反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描述了1980-200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之间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服务业发展状况的差异.并从后发优势、地理位置和政策倾斜三方面实证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缓解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夏冰 《商业时代》2015,(10):12-13
流通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会对经济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流通产业发展在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内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东部区域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流通物流体系相对完善,中部区域与西部区域的流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流通产业增加值与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都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异。鉴于区域差异的存在,文章对导致差异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商》2015,(15)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各地旅游业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甚至把旅游业作为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在GDP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文具体分析了影响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因素,以西部地区为例,并且跟据分析的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差异也在不断加大,进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也有所加剧。本文通过对自变量因素的分析,揭示出影响河北省外向型经济地区差异的主要相关因素,并对促进区域经济开放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差异也在不断加大,进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也有所加剧.本文通过对自变量因素的分析,揭示出影响河北省外向型经济地区差异的主要相关因素,并对促进区域经济开放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郝雅洁  王艳艳 《商》2014,(29):193-19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但就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加大,这已成为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非“不治之病”。本文力图从多方面找出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协调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差异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产物,区域经济差异的扩散化会使区域的二元结构现象日益显著。河北省是环首都经济圈及京津冀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借助Theil指数测试及相关回归方式计算的方式,可以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及差异方向加以衡量,并总结相应的缩减区域经济差异化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土地政策的收缩,一方面,城市土地供应变得逐渐紧张,土地的供需矛盾逐渐凸显;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也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关系。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测算皖江城市带及各城市的效率,进一步研究了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以期实现推动皖江城市带区域内持续健康稳定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姜文仙 《江苏商论》2014,(12):71-76
采用人均GDP指标在多个空间层次上综合运用极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以及泰尔指数对江门2002-2013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基本结论是:江门四市三区之间、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均经历了逐步增大继而略有缩小的发展过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程度。与佛山对比,江门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突出,并且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构成江门总体差异的主要力量。影响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区位、要素投入、外向化程度、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区域经济政策等。促进江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需要着力关注江门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差距缩小。  相似文献   

16.
罗明 《中国电子商务》2014,(20):304-305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促使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由于能源形势不容乐观,改善能源效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DEA模型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能源效率评价体系,对我国30个省份在2010年的能源效率与规模收益进行测算,并分析我国的区域能源效率差异,最后根据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的差异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商品房市场局部均衡模型,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研究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构建地域特性因子,分别对全国和中、东、西部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土地成本和基于地域特征的预期因素对全国及各区域商品房价格均有显著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投资偏好、土地收入与财政收入之比以及开发商资金来源等因素对不同区域商品房价格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江苏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同时也是能源缺乏的省份,因此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小成为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作为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备受关注。通过能源强度分解模型研究发现,江苏省能源强度的变化主要是效率份额的影响,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张可欣 《现代商业》2022,(16):52-54
虽然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始终保持在上升趋势,创新规模得以显著增长,创新结构在不断调整与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技术创新在生产力转化方面并不理想,使得当前技术创新并未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出理想的水平。自我国提出一系列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起,预示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研发质量与效率。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的特点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必要性与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为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及技术创新生产力转化能力提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跃升至全国经济发展第一梯队,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显现,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从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概况出发,分析了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差异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因素,以武汉市和恩施州为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武汉发展的显著性因素,第一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是决定恩施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促进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