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一婕 《商业科技》2013,(11):81-82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个人信贷、住房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通过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与风险的防范不够完善,并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科学规范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系,完善个人联合征信与消费信贷担保等配套制度,建立起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和科学的个人征信评价体系,以促进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聆雪 《现代商业》2022,(30):45-48
随着借贷模式的不断创新,互联网消费信贷逐渐深入大众消费生活中,呈现出与传统消费信贷不同的发展新模式,究其本质不难发现互联网消费信贷与个人征信的建设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消费信贷下个人征信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当下个人征信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得出的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新特征,说明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善对互联网消费信贷发展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为完善保证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能够健康发展,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促进我国个人征信行业建设的同时,也保障互联网消费信贷模式的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3.
姜磊  姜明辉  刘玉山  杨唯一 《商业研究》2005,(12):108-110,124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个人信用和消费信贷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却十分滞后和缓慢,这严重阻碍了信用贷款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美国个人征信局制度这一世界上最发达的个人征信体系的代表进行深入分析,并由此看出我国发展该产业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研究和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信用体系的发展是重要一环,而征信体系建设是信用体系的核心内容。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速发展个人业务的背景下,只有加快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步伐,才能促进消费信贷等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进而促进经济与金融快速健康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本文通过对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国外发展及国内实践的分析,最后提出关于发展个人征信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孟方琳  林薇 《商场现代化》2012,(29):100-102
信用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征信环境有利于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后危机时代,构建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对启动我国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法制的个人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6.
由于缺乏大学生个人征信评估体系以及现有银行过高的信用卡办理条件限制,大多数大学生难以触及消费信贷,致使大量互联网金融机构试水大学生消费信贷市场,而因为监管环境宽松和准入门槛低等问题,使得大学生网贷平台乱象丛生。文章认为,网贷平台乱象的背后除了监管的失职外,更应正视的是我国大学生个人征信评估标准及体系的缺失,应当加快建立我国大学生个人征信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历史、征信机构,以及个人征信的法律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其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缺陷,控制手段单一,内部控制机制薄弱,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不完善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的消费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有效的消费信贷担保制度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是当前扩大我国国内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备、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缺失以及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的问题.对此文章提出,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改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手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美国消费信贷制度环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爱军 《消费经济》2004,20(4):9-12
美国是消费信贷发展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美国的金融业很发达,更重要的是美国既有激励消费者的消费者信贷保护制度和税收减免制度,也有降低放贷机构风险的个人征信制度与抵押贷款保险制度。因此,消费信贷能否成为我国扩大消费的积极工具,不能仅仅看其业务发展有多快,还要看相应的制度环境是否完善。对照美国经验,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是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日益增加,法律作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一个手段,对于防范汽车消费信贷信用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专门的约束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法律法规,使一些借款人缺乏法律的硬性约束。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立法经验,尽快制定《消费信贷法》、制定规范个人征信的法律法规、将个人破产制纳入《破产法》等法律法规,以防范汽车消费信贷信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诚信纳税 ,利国利民。但提倡并不能保证一定实施。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纳税的氛围就必须依靠有力的制度支持。美国个人征信服务的经验是美国消费信贷蓬勃发展的基础 ,也成为世界信用经济发展的典范。文章通过对美国个人征信服务的分析认为 ,在中国当前信用经济缺失的条件下 ,实现诚信纳税必须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保证 ,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商》2016,(13):183-184
2015年我国进入征信元年,意味着我国对征信体系的极度重视,我国的征信体系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个人征信是整个征信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国内外关于个人征信体系的一些观点以及我国的建设历程,然后具体说明国外主要的几种个人征信体系,主要包括欧洲的政府主导的个人征信,美国的市场主导的个人征信,以及日本的行业协会主导的个人征信,说明三者之间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征信体系,即以央行为主导的,商业银行及其他机构为重要辅助,银监会暂起监督作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央行积极推进个人征信体系市场化,鼓励私人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个人征信,随后芝麻信用推出了芝麻信用分。通过介绍芝麻信用分和美国FICO分的发展,将两者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芝麻分在评分模型、应用范围、信息安全及数据共享等方面的不足,旨在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市场化更好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个发展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含有广泛而精确的消费者信息,可以为P2P消费信贷行业等有个人贷款业务的机构提供贷款建议与利率依据。优质的信用分析产品可以帮助消费信贷机构以最有效、经济的方式接触到自己的目标客户,因而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可以被用于个人信用的评级,如何筛选出合适的原始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以构建出一个合理的信用评级模型来实现对个人信用的评分成为个人征信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长期保持稳定高速增长,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个人征信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却日渐成为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障碍。银行客户个人信用意识淡薄,还没有形成积累个人信用信息的思维模式;个人信用评级制度不健全,从而缺乏有效的信用监管;征信体系缺乏相关法律支持,政策难以有效推行。本文希望通过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能够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本文就消费信贷风险防范问题,结合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实际特点,并基于福建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对其风险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从银行自身的管理机制、消费者个人的征信制度和法律法规这三方面提出福建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能够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本文就消费信贷风险防范问题,结合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实际特点,并基于福建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对其风险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从银行自身的管理机制、消费者个人的征信制度和法律法规这三方面提出福建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个人信用评分能对消费者信用风险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个人信用评分的应用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迫切要求我国个人信用评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达国家消费信贷中个人信用评分运用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科学的个人信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先进的信用评分技术和模型、健全的个人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符合本国国情的征信管理和经营模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信用经济的起步以及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建立和使用大学生信用档案是构建社会个人征信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基础.本文对大学生诚信档案和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概念进行界定,分别介绍两者的内容和特点.分析探讨大学生诚信档案与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关系,提出完善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对策建议和其与社会个人征信体系衔接构建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