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省把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作为促进就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建设标准化、手段信息化、服务精细化的目标,不断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毕军 《中国就业》2008,(4):49-49
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就业服务局紧密围绕公共就业服务事业发展大局,积极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公共就业服务各项工作的开展,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2007年3月,被安徽省妇女“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2007年12月20日,获“全国劳动保障系统2006-2007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单位”称号;2008年1月4日,获“全省劳动保障系统2006-2007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单位”称号,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大跨越。  相似文献   

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全省城乡人民、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餐饮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为目标,大力开拓全省餐饮服务市场,扩大餐饮服务消费需求,加速推进餐饮服务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餐饮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吸纳社会就业的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餐饮服务市场环境,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和谐辽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烟台市本着"真情、和谐、优质、高效"的理念,通过创新信息化就业模式、推行精细化就业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化就业机制、强化就业服务队伍建设等新举措,叫响了"烟台e路通———e网传真情,服务促就业"这一信息化就业服务品牌,有力推动了全市城乡统筹就业和再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就业增长已连续5年大于失业增长,就业工作考核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几年来,辽宁省通过创建省、市、县(区)、街道直至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络,提供主要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开发服务等内容的公共就业服务,初步建立了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推动辽宁省就业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就业》2014,(1):46-47
正河南省焦作市不断强化就业为本的理念,以推进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为抓手,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以就业、创业和社保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全覆盖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完善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的政策措施,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就业创业一体化推进、均等化服务之路。  相似文献   

7.
李伯平出席会议并讲话4月14日,全省"数字化就业社区"建设推进会在济南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数字化进社区"经验,部署一下步工作。省人社厅副厅长李伯平出席会议并讲话。李伯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数字化就业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概括为"一三五":"一个方向",即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下沉,切实增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祝俊 《中国就业》2011,(1):19-20
安徽省充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和民生工程来抓,积极采取措施,通过突出完善机制、加强服务、构建平台、狠抓落实等关键环节,有效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了高校毕业生这个宝贵的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生力军作用。2010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24.5万人,历年未就业或就业后又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4万人,至2010年11月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就业指标已成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各级政府施政的重要指标。就业统计工作在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严重影响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山东省十分注重就业统计工作的制度建设,注重就业形势的监测分析,注重信息化手段统计的推广应用,目前,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城镇登记就业人员10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6万人,就业培训295万人,岗位信息量达到1671万条,涉及就业统计数据600多项。这些数据已成为山东省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执行情况的基本依据,为全面完成全省就业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高平 《中国就业》2012,(1):36-37
近几年,城关区就业局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基层服务平台、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考核管理、信息宣传等六大体系建设,用“360度”全方位、全覆盖,“一站式”的优质服务,全力打造城关区就业服务品牌——“民生就业360”。通过“民生就业360”,城关区就业局将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成为全兰州市乃至全省就业系统的佼佼者。但由于城关区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5760人。比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深圳市仅少740人。辖区内就业岗位有限,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辖区内的“4050”人员、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成了就业再就业过程中的“老大难”。近期该局正式筹建“城关区居家就业服务中心”,“居家就业工程”全面启动.以“居家就业”模式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基层就业工作和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以下简称基层就业和基层平台)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实现了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城乡全覆盖,推动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全面建立和城乡统筹就业的全面推进,促进了湖南省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就业》2009,(8):1-1
“就业是天大的事”。公共就业服务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就业的中坚力量。本刊上期卷首语曾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和完善”为题,阐述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隔不久再议同一话题,是因为7月20日在吉林召开的全国公共就业服务研讨会进一步厘清了公共就业服务的性质、定位,明确指出了公共就业服务的基本方向,认真分析了公共就业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公共就业服务任重道远,乘风破浪正当其时;公共就业服务关乎民生,再议常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2008年,辽宁省劳动就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大局,把促进就业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辽宁带来的就业环境趋紧等不利因素,各级党委和政府紧紧围绕“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的目标,切实做好各项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工作,努力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全省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在全面分析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对促进全省就业增长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1月22日,全省就业与失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会议在邹平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一年就业和失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动全省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统筹协调发展。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李伯平到会讲话。  相似文献   

15.
史微 《中国就业》2023,(11):12-13
今年以来,安徽省马鞍山市聚焦就近就业、精准匹配,聚力打造四项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持续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暖心服务,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建设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扎实推进“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马鞍山市荣获2022年度全省“三公里”就业圈建设绩效评价一类市第一名,获300万元资金奖励。  相似文献   

16.
广阔的齐鲁大地上奔波着六千多万劳动适龄人口,遍布着上万家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创造了连续十年城乡就业双过百万的骄人成绩。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就业服务更好地惠及每一位劳动者?这是就业人必须面对的挑战。"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就业服务诉求,从2013年起,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乐业山东"理念,全省各级就业服务部门着力打造以两公里为半径、半小时为时限的"山东半小时公共就业服务圈",形成了公共就业服务长效机制,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量与质的同步提升。山东省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烟台市本着“真情、和谐、优质、高效”的理念,通过创新信息化就业模式、推行精细化就业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化就业机制、强化就业服务队伍建设等新举措,打造了“烟台e路通——e网传真情,服务促就业”这一信息化就业服务品牌,有力推动了全市城乡统筹就业和再就业。本文介绍了该市做法,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胡强 《中国就业》2012,(1):34-35
各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是人社部门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窗口单位,是人社部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各项政策的落实;人民群众满意与否,直接影响对党和政府的评价与信任。多年来,镇江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按照“热情、规范、利民、高效”的基本要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文明服务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文明单位标兵、省级巾帼示范岗,连续十多年获得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全市十佳文明示范窗口等。  相似文献   

19.
张永生 《中国就业》2011,(10):34-35
江苏省宿迁市就业工作坚持以“服务经济、改善民生”为宗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服务,通过服务企业用工、狠抓优惠政策落实、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等措施,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1月22日,全省就业与失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会议在邹平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一年就业和失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动全省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统筹协调发展。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李伯平到会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