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2012年连云港市环保工作在生态创建上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全市89个涉农乡镇22个乡镇、街道建成污水处理厂,10个乡镇街道开工建设了污水处理厂;64个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四县均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连云港市开发区已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全市10个乡镇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是提高非物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主体。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传统舞蹈是重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是市级项目的主要类型。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上呈南多北少、总体分散和"中心—外围—两翼"递减的分布格局。③基于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提出中心外围区、两翼地区"基础+发展+提高"不同组合;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结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社区参与旅游等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乡村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在推进我国整体经济结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农民思想文化素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乡村旅游作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休闲旅游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同时,乡村旅游粗放、不计后果的发展方式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道德伦理问题.文章在生态视角下,研究分析我国乡村旅游集约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有效途径,通过对中国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及问题的剖析,本着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一些加强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7.
苑海燕 《生态经济(学术版)》2021,(5):230-230,F0003
2021年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成立,这表明我国将三农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积极行动,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中,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积极转变,但由于受我国农村环保设施落后、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多重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9.
10.
十年上下求索而今日夜兼程 十年,不算长,如弹指一挥。可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距离我们的梦想,依然很远。 十年,也不算短,日夜更替已三千多次。只是,我们置身的社会日新月异,新的环境挑战一个个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11.
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乡村旅游MDR模式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章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为指导,分析了循环经济理念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主体-驱动-乡村"MDR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层次解析,并就如何构建这一发展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基于2009—2019年我国2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揭示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推进节能降耗、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创新进而降低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机理;异质性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资源型城市和中东部城市的碳减排效应更明显。据此提出了优化生态文明示范区政策、加强绿色创新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等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丹红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5):236-239
辽河三角洲湿地是由陆地生态系统与水体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系统.基于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应采取具有强烈湿地生态保护意识的湿地旅游生态开发模式.本文提出了辽河三角洲湿地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设想及其相关配套措施,以期达到缓解湿地旅游和环境保护矛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陈丹红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
辽河三角洲湿地是由陆地生态系统与水体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系统。基于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应采取具有强烈湿地生态保护意识的湿地旅游生态开发模式。本文提出了辽河三角洲湿地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设想及其相关配套措施,以期达到缓解湿地旅游和环境保护矛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保护区建设的区际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补偿机制及其建立是目前生态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区际生态补偿由于涉及到不同的行政区域,具有较大的实施难度。本文以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例,从保护区改善水质所带来正面效益的角度,探讨了跨流域调水所涉及的生态补偿问题,提出了建立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衰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城乡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这些问题如何化解?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浙江省宁海县近20年来依托生态比较优势走出了 一条与安吉等地有共性又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也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较好发展的路径.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阶段,得...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文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出发,在概述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以及两型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描述了政策演变的基本轨迹.根据有关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型以及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将我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优先阶段(1978-1995年);协调兼顾阶段(1996-2005年);环境优先阶段(2006-至今).结合"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1978-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期(2000-2003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期(2003-至今).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将以往政策设计的缺陷概括为:全面性不足、协调性不够、可持续性不强.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孔雀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存在不断深化、不断升华、不断拓展认识的过程,可以用不同方法观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